阳气,生于脾,根于肾,萌芽于肝!这个补阳妙法很简单!

文摘   2024-11-09 00:11   贵州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因此说,阳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只有明白了阳气的意义,我们才不会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


养阳与温阳、扶阳、通阳虽然用词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归根到底,三法皆是养阳。


我们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如何做到阳气不损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

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凉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 斡旋全身。” 元阴不充肝阴,肝气升发过度,则头晕目眩,中风暴厥;肝气虚,升发无力,寒疝囊缩、筋缩弛缓、阳事不能。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最好,最能养阴。而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

睡子午觉要遵循“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睡前应减少刷手机、玩电脑等兴奋活动,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钟。


四个部位多晒好养生



1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

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晒太阳时间最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上班族在午饭后,不妨走到室外,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2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它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3
晒腿脚:祛寒气

俗话说:“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

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时常按揉和针灸可强壮身体、调理脾胃。



4
晒手心:促睡眠

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强心益气的作用。

温馨提醒:一般来说,当人体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年轻人每周累计晒40分钟、老年人每周晒60分钟就能保证骨骼健康。


补脾气、脾阳的经典组合



在《伤寒论》里有四味药:参、姜、炙甘草、大枣,简称“脾四味”。之所以称它们为“脾四味”,是因为这四味药组合是补脾气,升脾阳的黄金搭档。


“脾四味”中的参,指人参。人参是非常重要的补气药,可以大补元气,还可以有针对性的补脾、肺、心、肾的脏腑之气。


姜,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热起来,运行起来。姜补脾阳、脾气的功能非常显著。临床上发现一个人津血亏,可以用麦冬、地黄来滋阴养血,但是只靠生地、麦冬来滋阴,因其粘腻的特性,阴血是直接补不进去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姜补脾阳,恢复脾的运化功能,配以麦冬、地黄滋阴,这种用药的法则就是“从阳引阴”。


大枣家家户户都有,是人们熟悉的一种食品。作为一位中药,枣具有补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姜和枣是一对“神仙搭配”。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共113个药方,其中竟有35个药方,用到了姜枣这个组合。为什么将近三分之一的方子中都有姜枣呢?主要是利用姜枣的搭配来健脾护胃、补中益气,增强脾的运化能力。


炙甘草甘而微温,煮出来汁液黏黏的,甜甜的。甘入脾,炙甘草与大枣相配,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性质微温,助力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同时,甘草和姜搭配,辛甘化阳,甘草有助于姜来补脾阳。

总结起来,“脾四味”中,参补脾气,是亢奋阴的,生津,而且能带动津液输布,滋养全身;姜是亢奋脾阳的,运化脾胃而去寒。炙甘草与大枣,皆甜而微温,能快递补充胃部津液,帮助脾运化。

现在有很多人因为过食寒凉伤了脾阳,或长期摄入肥甘厚味而又缺少运动,增加脾的运化负担而伤了脾;或者劳累过度,或者思虑伤神,都会造成脾气虚、脾阳虚。

脾在中焦,是身体气机的运转中枢,脾气虚了,整个身体就会气机不畅,运化水谷的能力就会减弱,没有食欲,但还总觉得腹胀,吃一点东西后,腹胀的感觉会更加明显,脾的运化负担进一步加重,致使脾气更加虚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脾气虚了,脾的运化功能降低,就会造成水湿不化,喝很多水,但是不解渴;清浊不分,糟粕和精微物质没法区分开了,都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

脾气不足,精微不能输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达四肢、肌肉,机体失养,就会出现肢体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

若脾气亏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就可以出现肥胖、浮肿,早上起床照镜子,时常发现脸和眼睛是肿的。

脾气虚弱,精微物质不能得到有效输布,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就会萎黄……

如果你有这些脾气虚的典型表现,可以试试《伤寒论》中的“脾四味”。

修行圈平台
修行第一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