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现代农业新乐章——舒兰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政务   2024-11-07 20:54   吉林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田广袤……舒兰市农业农村工作正书写着蓬勃发展的乐章。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谋篇布局,擘画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高地的壮丽图景,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希望越来越足。


固本强基绘“丰”景

秋收时节,在天德乡三梁村,一台台秸秆归行机、条耕机在田间地头往来穿梭。“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既可以改良土壤,又能提高玉米保水抗旱能力和出苗率,大大增加粮食产量……”王忠成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忠成站在田埂上,为周边农户讲起自己的“种粮经”。


保护好黑土地,是确保丰收的基石。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生命线,至关重要。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通过强化指导服务、出台补助政策、培育作业主体、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将作业面积扩大至10.35万亩。根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技术应用效果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保护性耕作推广区玉米产量平均增产3%以上。


舒兰市扛稳产粮大县重任,本着“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群众认可”的原则,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5.09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67.38%。2024年,舒兰市粮食产量达120万吨以上,连续10 年实现丰收,全方位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


集体经济蓄动能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舒兰市将提高村集体自主经营性收入作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不断释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初冬时节,寒意料峭。而环城街道兴山村蔬菜大棚却是暖意融融。兴山村实行“党支部+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凭借紧邻国道、距离市区近的良好区位优势,建设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共20栋温室大棚的棚膜经济基地,通过有机种植方式生产可追溯、品质优良蔬菜,采摘期一直到12月。凭借着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棚膜项目全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多万元,其中仅用于村民务工的开支就达到30万元,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一年四季有钱赚。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以人为本,用好政策,因地制宜,以“人、策、产”三轮驱动。舒兰市围绕特色产业链条,指导村集体积极整合资金、土地、资产等优势资源,促进村集体、企业、养殖户的共赢。得益于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全市白鹅养殖量846万只,万只以上标准化养殖园区达到252个;肉牛、生猪、肉鸡养殖量持续稳定在吉林地区首位、全省前列,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既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又使公共服务和农民生活水平随之提高。


村容村貌焕新颜


美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村里干干净净,到处都是花卉。”环境越来越好,是舒兰市农民群众对身边变化最直观的感受。


干净整洁的农村院落、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丰富多彩的宣传彩绘墙……走进白旗镇岗子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意油然而生,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图景尽收眼底。


随着净美村庄建设行动的稳步推进,舒兰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民心工程,引导群众开展门前“三包”,自觉清理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卫生。建立保洁团队,由1035名保洁员负责维护1234个自然屯垃圾清运;由211个村级网格员监督村民履行村庄清洁责任;组建1722人的镇村巡查员队伍,确保村庄环境清洁;重点对散落垃圾、乱堆乱放、柴草垛等环境整治“难点痛点”攻坚发力,推进净美村庄建设行动。经过综合整治,各个村屯的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大街小巷绿树成荫,河道坑塘干净卫生,不仅提升了“颜值”,更提升了“气质”。

在舒兰,一幅山清水秀、宜居宜业、产业蓬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农业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正走向现实,成为全新舒兰建设的生动注脚。

记者:刘晓龙

初审:裴津铭

复审:王健安

终审:王宇静

舒兰发布
政务公开 便民信息 本地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