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西20米处有一棵皂荚树,它粗壮而不高大,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树身像粗大的柱子,树下错落有致地摆放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石头。这里一地多用:是餐厅,是广场,是斗场,是课堂,是公堂,是俱乐部……总之,是我们天天必去的地方,当然那里也有数不清的故事。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就连公干家属也比不上现在的平常人家,但是人朴实,说话办事实在,乡里乡亲的都能真诚相待。那时我们没有电器,更谈不上人人有手机了,人们一有空都会聚在皂荚树下,吃饭时人更多些,农忙也不例外,照样端着饭碗来这里吃饭,有时忙得误了饭点一个人也端碗来这里,好像在皂荚树下吃饭下喉咙利似的。
我们吃的饭没有四菜,只有一汤,我们碗里的主要食材是红薯。早饭晚饭一大碗稀粥里面就有四五块红薯,午饭是红薯面条,黑乎乎的红薯面条里夹杂着几片灰灰菜、苋菜等之类的野菜,这是手勤的人家,否则野菜也见不上面儿,蒜水也不能多倒,因为我们没有醋,醋在那时候不算很金贵,但还是大多数人家是买不起的,手勤的人家酿一坛柿子醋,能吃一年半载,否则一年见不上一滴醋。油更谈不上了,一年一家分一罐油,有三五斤,只在过年的时候饭碗里才能见到几点油。我们饭桌上没有盘子,顶多某一家偶尔一次有个萝卜丝、腌白菜什么的,装在碗里端到皂荚树下,三两分钟都被大家分抢光了……就这样,我们也能分出谁家厨子的茶饭头好,谁家厨子的茶饭头赖。
在吃饭过程中,大家说东拉西,至于国家大事,只有一两个人知道,他们说是知道,但知道得少至又少,并且都是过了好久的事,他们偶尔在学校或公社听到的,因为只有那些地方有报纸。他们在分享国家大事时那得意的样子,比现在县委书记做报告还神气。他们在讲的过程中我们格外认真,都放下筷子侧耳倾听,就像现在老年人听健康养生课一样。像什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庄则栋获得世界乒乓球冠军……都是在皂荚树下听到的。
过节的时候皂荚树下更热闹,人们为了显摆,都会把自己家最好的食物端出来,譬如端午节的窝瓜面,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第一顿的饺子等等,这时大家也会互相品尝,觉得好吃就竖起大拇指,谁家做的不好,什么也不说,为了不让对方扫兴,还得点头。虽说没有什更好的饭菜,可比平时吃的好多了,大家都吃的开心。尽管那时候我们吃的饭瞎,可人们的精神头都很高,体格都很健壮,说话如洪钟,走路似阵风,干活赛如牛……我们交公粮时可积极,把最好的一大部分上交国家,剩余的一小部分自己吃,公社常常表扬我们思想好。
皂角树枝叶稠密,酷热的盛夏,也能把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中午有人在石头上或睡着或坐着小憩一会,傍晚更是有许多人在乘凉。天冷了,人们照样到皂荚树下。有时西北风刮着,小雪花飘着,人们冻得哆哆嗦嗦,把棉袄紧紧一裹,脑袋向下一缩,继续手头的活。实在太冷了,人们燃一些皂荚叶,再放些秸秆,一堆篝火就生起来了,马上围上一圈人边取暖边干活边瞎扯。
扯着扯着,张婶拉到村东刘家媳妇对公婆不好,李嫂不想听,那个对公婆不好的是李嫂娘家表舅的堂妹。搁现在就不算亲戚了,可那时人情味重,稍微沾点亲气儿就亲得不能行了。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吵起来了。吵着吵着,张婶右手拍一下右大腿,再两手在空中一拍,继而又用右手食指在空指向李嫂。李嫂见状哪能示弱,一蹦三尺高,直逼张婶。那时候农村各方面都赶不上,妇女们的穿戴也没那么多讲究,李嫂当时正奶着孩子,两个奶子大,没有什么束缚,每蹦一次两个大奶子就上下起伏一次,像老鹰捉小鸡似的,同时奶水也隔衣服浸出来。张婶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有年龄了,比李嫂大十几岁呢,蹦达不起来,但当着众人的面她也不能弱了人家,只有使劲地拍大腿、拍手。腿拍的啥样,人们看不见,只见张婶的双手拍得通红,还不停的吹呀搓呀的。
李嫂呢?蹦哒的时候太大,吆喝的时间过长体力不支,喉咙也没刚开始响亮了,身子一软就一屁股坐在石头上,还命令婆婆快回家端白开水来。两人都稍微缓了缓劲,又吵起来,越吵越激烈,众人都赶忙去拉架,越拉越起劲,众人拉不动了,只好让她俩自由吵吧。
唉呀呀,她俩真来劲!吵着吵着两人吵到一块了,都做好了动手的准备。这时两家男人都怕自己的老婆吃亏,前来助战,为了显摆自家的威风,都偷偷的调兵遣将向家人稍信信了。不一会儿,双方的七兄八弟,都气势汹汹虎视眈眈地扛着锄头,举着棍棒奔向战场,嘴里还不停地骂着:不想死的快滚,否则老子就废掉你一只胳膊......观战的人越聚越多,双方在嘴上都不相让,可谁也不想先出手,毕竟都不想实打,只是为了亮各家人马,吓唬他人。僵持着,僵持着,到后来弄得两家骑虎难下,谁家也不敢说不干了,都希望观战的人出来一个来喊“停",哪怕是个孩子也行。憋到最后,一个有气无力的老者从远处踩着碎步慌张走来小声哼着,不值得,算了吧。双方都隐约听见,或者是没听见,猜想老人会说停战的话,那悬着的心腾地落下了,立马背着家伙各回各家。不几天,双方又见面了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毕竟没有深仇大恨。
这一幕是真精彩!要是搁现在网红们非把这段放在抖音上快手上不可,可惜的是现在大婶和大嫂都老了,没有精力,更拉不下面子。
作者简介
宋巧敏,女,56岁,家住宜阳县张坞镇张坞村,是张坞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是个平凡而又实干的人。
诵读者简介
玉华,实名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