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题材科幻: “语言是在世界上行走的方式”

时事   2024-11-28 09:30   北京  


《降临》和《巴别塔》作为近几年备受瞩目的语言学题材科幻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引发了语言学界的广泛讨论,展现了语言背后深刻的哲学和情感意味。


电影《降临》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你一生的故事》中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名美国语言学家被国务处招募参与同外星生物接触的任务。外星生物“七肢桶”来到地球并在12个不同的地点降落,引发了各国的恐慌。语言学家的任务是解读“七肢桶”的语言“heptapod”,并弄清他们来地球的目的。在同“七肢桶”进行语言沟通的过程中,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与地球上的线性语言不同,“heptapod”是一种混沌、非线性的语言;尤其是它们的书面文字,犹如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慢慢晕开的墨圈,旋即又消散,因而传达的信息也模糊了时间的界限,导致当前和未来交错。在语言学家习得了这种“外语”以后,她的时间观也发生了改变,她可以预见18个月以后和一位中国将军的关键会面,这次会面为她化解当前危机提供了最重要的信息;不幸的是,她也预见了自己女儿的出生、成长和死亡。


姜峯楠在原著后记中提到,是他对物理学中变分原理的喜爱催生了这个故事。在小说中,物理学家的“费尔马最少时间律”启发了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思考;而电影《降临》大幅删减了物理学的戏份,直接在男主和女主的对话中引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依旧将故事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想象之上。


对语言和思维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因此思维和语言两者不可分离”。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只是思维的符号,思维不等于语言。此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成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争论的焦点。在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中,最有影响力当属20世纪初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学生沃尔夫的“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也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决定说话者的世界观和认知过程,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降临》中,语言学家在平行宇宙里突破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限制,快速掌握了“heptapod”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她成功克服了成人外语学习中认知负荷,以及母语中的线性思维对“heptapod”复杂系统思维的阻碍。而另一方面,她的情感也陷入了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的周旋。在“heptapod”的思维模式下,她预见到自己跟眼前的物理学家组建家庭,抚养一个叫汉娜的女儿,并且这个女儿会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夭折。但是由于丈夫没有习得这种语言思维,所以没有办法理解她的世界,并且在知道真相以后质疑她的决定,最终离开了她们。电影最后,语言学家平静地问丈夫,也是在问每一个观众:“如果你能预知你的整个人生,你会做出任何改变吗?”而她选择了接受未来和拥抱宿命,在线性思维和混沌思维的博弈中达成了认知和情感的和解。


从语言相对论的视角,巴别塔也是人类不同思维方式的重要来源。巴别塔的意象也经常出现在其他科幻文学作品中,比如尝试教狗说话的《巴别塔之犬》,姜峯楠的科幻处女作也叫作《巴比伦塔》。华裔作家匡灵秀则在她的长篇小说《巴别塔》中将其具象化为牛津大学校园中的一座八层圣塔。巴别塔是世界翻译中心、魔法中心和能量中心。故事的核心立意是“翻译即背叛”:不同语言的语义总存在细微的差别,由于翻译的不完美性,在翻译过程中丢失或者扭曲的意义就会被银条捕捉到,这些承载意义的银条在巴别塔八层的刻银部进行加工,进而转换成大英帝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能量来源。比如书中提到在将汉语的“古”翻译成英语的“old”时,就会丢失一部分能量,因为“old”没有办法反映“古”内含的”持久、强韧”这层含义,而丢失的这部分能量就会被银条捕捉到,从而使帝国的机器更持久耐用。


故事以19世纪英国的海外殖民为时代背景,几位主人公都是被英国的教授从殖民地带回伦敦的少数族裔,在牛津大学苦学翻译和刻银术,在从他们各自的母语到英语的学习和转换中,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故事核心人物罗宾出生于广州,在母亲去世后被英国汉学家洛弗尔收养。洛弗尔把他带到伦敦以后对他说:“我们得让你成为真正的英国人”。在明白自己只是帝国机器的一枚“棋子”之前,罗宾都是以“英语思维”和“成为英国人”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母语汉语在水平和思维上的退化,在情感和身份认同上他深陷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两难的囹圄,这种困惑在从伦敦回到广州实习这段经历前后达到顶峰,也使整个故事从充实的校园生活过渡到波澜壮阔的反殖民斗争。


由此观之,情感因素在《降临》和《巴别塔》的跨语言接触和交流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推动故事情节走向拐点。同《降临》中的语言学家一样,《巴别塔》中的维克图瓦也在历史的动荡中重塑着自己的世界观和时空观。出生于海地的她经历了罗宾一样的迷惘和困惑,而在一些时刻,她依旧是海地克里奥尔语的思维方式。这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两种思维长期碰撞的产物。


然而,《巴别塔》中的巴别塔也走向了幻灭。正如作者借罗宾之口所言:“语言就是差异,是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看待世界、在世界上行走的方式”。“而翻译就是为了在这些世界之间行走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无论这种努力是多么徒劳”。更有意思的是,在中译本最后,译者陈阳回应了“是否有翻译必要”的问题,她说完美的翻译并不存在,“翻译的本质是在语言之间搭建桥梁”。这其实也是《降临》的核心主题——沟通和理解,在认知和情感之间搭建桥梁。


我们很多时候都被困在文明与偏见之中,拒绝与陌生的文化和思想对话,这中间既有认知的懈怠,也有情感的隔绝。但是这些平行宇宙里面发生的故事启发我们,沟通的努力是必要的。即使这些努力有时候看上去会有些徒劳,我们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作者系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1月25日6版

微信编辑:王靖茹(实习)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