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张地说,99%阅读理解不好的孩子,都混淆了这两件事

教育   2024-11-02 08:02   四川  

Biu妈

成都老母亲  松弛感鸡娃

打开视野,鸡娃不内卷

培养底层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你们好,我是biu妈


关于语文阅读,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咱们先堆量,量变引起质变。不管是自由阅读、还是报班督促,反正量上去了再走下一步。


可是每次这种话题,就有家长问:


孩子书也读得不少,为什么还是一做到阅读理解题就一脸懵逼呢?是不是有些书,孩子就是理解不了的哇?那为啥要读?


其实这个问题我很早就在研究,这次和学而思大阅读的老师交流后,更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阅读理解题的“理解”,和我们日常交流时说的“理解”,是有所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课外阅读和课内语文,有很深“隔阂”的一大原因。


顺便插播一下,下周三上午10:00我把学而思大阅读的老师请来了直播间,让他们把多年研究语文干货好好讲讲,特别是各种阅读误区,一定要让娃避开!



今天先由biu妈来聊聊“阅读理解”的误区吧。


01

此“理解”非彼“理解”


Biu妈每次和大家聊名著阅读的时候,总有类似这样的留言:


“这么大的孩子,读得懂么,理解得了么,我都是成年人了,也理解不了……blablabla”


我常常翻看大家的留言,会发现哪怕是同一本书、同是成年人,就有的人觉得非常好、让自己很感动,有的就觉得“根本无法理解”。


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很多人常说的“理解”,其实是“感性的理解”,更偏向“共情”,大多是主观的感受。


要能感受文字中的情感,对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痛苦、孤独、欣喜、愤怒……能够感同身受,甚至发自内心地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认同作者的观点。


对孩子来说,这要求真的挺高了,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如果天生就情感细腻的孩子,会占很大优势。但如果没有这方面天赋,那只能由“阅历”来慢慢补足。


还是拿大家熟悉的《长安三万里》举例,当时很多父母带着孩子看电影,本想去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熏陶”,没想到到头来自己却百感交集,深深共情。



孩子懵懵懂懂,只看到绚烂的画面、文化的盛宴,中年人看到感同身受,看到了人生的无奈,这时候评价一句:这种电影,小孩子根本理解不了!


这样说,也没毛病吧?

但孩子没有触动、没有收获吗?也未必吧。


你看,这和我们评价某本书,孩子根本理解不了,情况何其相似。


每个人的阅历、经历、性格、天赋不一样,那这种“感性的理解”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02

真正的理解,需要知识储备


不可否认的是,在共情这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做阅读理解的确会更有优势,尤其是思路会很活跃。


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其实不考察孩子对作品的主观理解,考察更偏向于“理性的理解”,或者说“分析”,有一定规范、标准、依据,可以进行理性分析后得出结论。


如果是这种“理解”,其实任何孩子通过训练都可以做到,和阅历、性格关系不大,反而和孩子知识储备关系很大,知识积累会让孩子答题思路,更加有理有据。



语言的基础知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过修辞手法我们就知道,比喻句本体、喻体之间,一定是有相似性的。


这时候阅读理解题问“作者为什么要把A比作B”,那么我们的最正常的思路,就是从A和B的相似性,作为切入点,去思考怎么答题。


如果没有学习过比喻这个修辞手法,或者学了没学懂,那很可能没有解题思路,全凭空想。


我们学习字词意义、语法、句式、篇章结构、文体,学习各种读写技巧,其实本质上都是在积累语言的基础知识。


百科知识积累


比如燕子、刚发芽的柳树、连绵的细雨是春天的特征,春天的天气会转暖,植被会越来越丰富,各处生机勃勃,也就往往和希望、朝气、积极向上的心情联系在一起。


文章有春天的景色描写,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阅读理解题问“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就不可能第一时间想到往“消极、悲伤的心情”去回答。


这是常识,也是生活中的百科知识积累。


而且,现在越来越重视非虚构文章、科普作品的阅读理解,如果知识面广,就是更加容易读懂文章,找到答题思路


2022年高考阅读材料,涉及农业知识

2022年高考阅读材料,涉及航天知识


历史文化的积累


了解一段文字的历史文化背景,会让人更加“意会”到文字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比如读《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不了解历史背景,会把它当做一篇纯粹的写景文,但如果孩子知道朱自清的生活时代背景,知道清华大学的历史,就更能解释,为什么优美的景色描写,其实代表了作者苦闷彷徨的心情。



上篇文章中我说过,我们学语文过程中要求必读、被划定进了考试范围的书籍、名著,大多都有两个特点——


语言是规范的、丰富、符合大众审美的

在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比较有代表性


这种语言文字,能让孩子的语言应用水平快速提高,同时也适合通过理性的分析去深入理解。


下周三,学而思大阅读来咱们直播间的费方舟老师,本人也是多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老师,到时候我们也可以让他讲讲,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孩子应该怎么应对阅读理解题。



03

我们可以怎么做


所以话题回来,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提高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呢。


其实语文教材本身,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方向,也是我和大家说过很多次的,语文教材的逻辑:


通过精读一篇篇文章积累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历史背景,综合提升语言的应用能力同时好的内容,也起到了树德育人的作用。


我们只需要用沿用这个逻辑,课外也坚持阅读好书、有效精读、广做积累就可以了。


至于怎么精读,要具体写起实操又是一篇文章了,刚好前几天在咱们的【语文学习交流群】里还回答过这个问题,分享出来给大家。


Ps:想进群的亲们,可以拉到文末扫二维码进群哦!


想要精读有效果,至少应该保证三点原则:


精读一定要读好书


只有好的书才值得精读。如果对自己挑选的书没有自信,教材、课标都有推荐阅读书目,参考一些专业人士的的书单。


像学而思大阅读这样,让北大中文系教授、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帮孩子选书,还把必读书目拆开,每周只读一本小册子,读起来压力也不大。




知道好书为什么好,具体好在哪儿


👉有的书是语言好,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去分析它到底好在哪儿。


👉有的书是叙事结构好,那么我可以利用一些思维工具,去梳理它的文章结构。


👉有的书可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有特别的意义,包含某种民族文化精神,那么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去理解;


👉有的书代表了文学发展的一个阶段,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和其它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也有的书,兼具以上各种“好”,那就值得我们重点读,多分析,多学习。孩子学得越多,也越是会鉴赏什么是好书,那么精读就越有效果,良性循环。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好,所以也有不同的精读方法;

同一本书,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去阅读,也会有多重收获。


我记得在学而思大阅读课上,每个月老师会带着精读一本经典书籍,而且每周的精读角度都不一样:



  • 第一周:重在背景拓展补充必备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

  • 第二周:重在内容深入理解,运用各种思维工具,把内容结构梳理清楚;

  • 第三周:重在阅读能力迁移,怎么进行深入思考,匹配什么阅读技巧;

  • 第四周:重在写作能力迁移,咱们阅读中学到的,写作也用起来。


这样用一个月的时间把一本书精读透了,收获可不仅仅是“读了一本书”啊。


明白我们可以从好书中学到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语文老师让摘抄,就是要我们从好书中“学到好词好句”。


不过这一点,我觉得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阅读写作应该一体提高。


有时候要有了“输出”这个环节,我们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我们的积累才是有效积累。


学而思大阅读的写作素材分析


EASTWEST


总的来说,想要孩子阅读理解好,不是那么玄学的事情。只不过,咱们不能只粗放式的阅读,要有效阅读,有效积累,进行精耕细作。


昨天【语文学习交流】里有家长私下问我,biu妈你最近写的阅读文章,给我触动很大,但能不能再具体一点讲实操?


说实话,不是我藏着掖着,而是每个孩子情况不同,我的实操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但是有的人更懂实操、更懂不同孩子要怎么读更有效,那就是——专业的老师。


所以我才把学而思大阅读的老师请来了直播间,让他把多年研究语文学习、阅读的精华都给我们讲明白!想要目标明确,不走弯路的家长,记得预约下周的直播~




还没进【语文学习交流群】记得让小助手拉你进群哦,学而思大阅读的免费试听链接我也放进群里啦!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 东西小助手

👇回复“语文学习交流群”拉你入群👇


本周在团


东西儿童教育
地道的美国教育理念,靠谱的国内育儿实践,一群行走于中美两地的家长,只分享最走心的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