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安慰穷人的鸡汤

文摘   2024-10-19 13:42   日本  

最近几年,因为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中国名义GDP与美国名义GDP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这让一些坚信中国经济规模在2030年超越美国的预言师感到焦虑。然而,国内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却对此不以为然,他在一个公开场合自信的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 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是美国的1.25倍。 

今年各个学科的诺贝尔奖已经名花有主。 美国在医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都有斩获,几乎是大满贯。 每年诺奖的公布季节, 都会引起中国媒体和学者反思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何没有获奖者。 又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的科研开支是美国的4倍。他的潜台词就是未来是光明的,按照购买力计算的4倍科研投入,一定会砸出诺奖获得者的。

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一个国家的GDP和人均GDP 是经济学家做国别比较时使用的一种方法。 但是, 这种方法有致命的缺陷: 1. 它假设每个国家的人都在自己国家消费,不出国留学,工作和旅游; 2. 它假设不同国家制造的同一类产品和服务,是一样的价值,没有质量和功能的差别,更不用说设计和品牌的差别了。简单说来,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框架下,汽车就是汽车, 没有吉利和奔驰的差别;大学教育就是大学教育, 不存在北大与哈佛的差别。根据这种假设来计算GDP,往往会让发展中国家的GDP变得更高。

例如, 在美国理一次发平均需要30美元;在中国理一次发需要5美元。经济学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时,就把中国人理一次发对GDP的贡献计算成30美元, 这就是理发服务在购买力平价理论框架下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中国有14亿人口,是美国人口的3.5倍,仅理发服务一项就可以让中国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的GDP增加好几百亿美元。

如果美国的工程师平均工资是10万美元,中国工程师的平均工资是10万人民币,经济学家在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GDP时, 就把中国工程师的工资按照10万美元计算。因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工程师就是工程师,每个国家的工程师的能力都一样,不存在能力和质量区别。中国有几百万工程师,人数是美国的好几倍, 这样一算,中国工程师的技术服务,又让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的GDP增加好几百亿美元。这就是为何那位经济学家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R&D投入是美国的4倍。

中美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作比较时,仅理发和工程师服务就让中国“赢两次”!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购买力平价理论其实就是安慰穷人的鸡汤。它就是告诉穷人:不要考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差别,不要出国消费,不要买进口产品,这样你的生活也许比发达国家的人还好。

觉得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戏法,可以让国人变得更富有的经济学家,应该去国内的苹果专卖店看看。根据苹果的官网, 256 GBiPhone 16 Pro 在美国的零售价是1099美元, 在中国的零售价是7597元人民币, 大约1118美元。在中国的苹果专卖店里,购买力平价理论带来的收入幻觉,会在苹果全球统一价格策略面前荡然无存。中国消费者是用中国的收入支付和美国消费者一样的价格。

喜欢用购买力平价佐证本国富裕强大的经济学家,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十几年前在亚行开会时, 一位邻座的印度经济学家就自豪地对我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经济规模超过了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他的话让我非常吃惊,我不明白他的自豪从哪里来的。 2011年去过印度,印度孟买的甘地故居没有空调的场景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因为日币大幅贬值,2023年日本的名义GDP被德国超过, 滑落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但是,到目前为止我没听哪个日本经济学家在论述和传播,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日本的GDP依然比德国强的论调。事实上,日币贬值削弱了日本人出国旅游的能力,尽管来日旅游的外国人已经超过了新冠疫情之前,日本人去海外旅游的人数还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日本与欧美相比的低廉物价,毫无疑问会推高日本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收入,但是这虚高的收入是无法帮助他们支付飞往夏威夷的机票,或者纽约的酒店的。


邢予青东京漫谈
传递独特经济思维,分享东瀛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