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岁才起兵,但他48岁以前做的事,颠覆你对历史的认知

汽车   2024-10-22 00:02   湖南  

刘邦起兵时都四十八了,在古时候那可算得上岁数挺大的了。

咱老家有这么个俗话:“三十没起色,四十难富裕”,意思就是一个男的要是到四十岁还没啥成就,那这辈子大概也就这样了。

咱都清楚,刘邦四十岁时,在沛县当着没啥奔头的泗水亭亭长。到他四十八岁的时候,真正起兵之前,他早就在芒、砀山之间的山林里做了好几年逃犯了。

咱按常理琢磨琢磨,就这么个人,四十八年前啥也没干成,那往后咋能领着好几十万大军跟各路豪杰争天下,还咋能只用短短七年时间就把各路豪杰都收拾了、统一了全国,变成“第二个秦始皇”呢?

成功是需要些运气,可刘邦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光靠运气肯定不行。所以呢,在刘邦四十八周岁之前,他在沛县“无所事事”的那段日子里,肯定是做了不少积累与沉淀的事儿。

那在起兵之前,刘邦这人到底啥样呢,他都做了啥积累和沉淀呀?

【不事生产,游侠中国】

刘邦出生在沛县丰邑中阳里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母亲早早去世了,父亲和哥哥靠着种地过日子。不过要按现在的说法,他家还算得上是小康水平。

种种迹象显示,刘邦他们家祖上或许是战国时楚国走下坡路的士族,这让刘邦打小脑子里就满是战国时期的游侠念头,不过这可没让他的生活有啥改变。

刘邦有四个兄弟,大哥刘伯、二哥刘仲早早成了家,就是实实在在的农民,不过刘伯挺早就病死了。四弟刘交很有天分,打小就爱读书,因而年轻时出去游历求学过,跟着名儒浮丘伯学过《诗经》。

刘太公最得意的儿子是老二刘仲,这人能吃苦,攒下了不少家业。再就是老四刘交,好歹也算个见过些世面的文化人呢。

刘邦是他爹最不待见的儿子,跟老二老四比起来,在他爹眼里,刘邦又懒又没出息。这人既不成家,也不种地,连吃喝都困难,纯粹就是个无所事事的混混。

在刘邦没发达之前,他和他爹的关系可不咋好,他爹一点不客气,说刘邦是“无赖”,刘邦对他爹也是能躲就躲。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有一回给老爹祝寿时,当着众人的面挤兑老爹:“早先您老是骂我是个混混儿,还讲我比不上二哥,不会经营产业,那您瞧瞧现在我和二哥谁的产业大?”

别人都觉着刘邦是个“无赖”,可他却有大志向。年轻时去咸阳服徭役,有回远远瞧见秦始皇出行的阵仗,他感慨:“嘿!这才是男人该有的样儿呢”,这种野心可不是一般人敢有的。

可他着实没啥挣钱的路子,在中阳里老家那会,老是各处去混吃混喝。光是混吃混喝倒也罢了,史书上讲他没啥钱,却压根不把钱当回事,手下还养着好多宾客呢。

有一回该吃饭的时候,他又领着这一群宾客去寡嫂家混饭吃。他嫂子挺难的,年纪不大就守寡了,独自拉扯孩子,家里着实经不住小叔子这么一群人来吃。

可大嫂这人着实不地道,刘邦领着一群宾客等着吃饭呢,大嫂却气鼓鼓的,故意拿木勺子把锅刮得“哗哗”响,那意思分明是:锅里的羹早没啦,当着这么多人,一点小叔子的面子都不给留。

这帮宾客也明白嫂子的想法了,自然就不好再接着待着,于是呼啦啦全走了,就剩刘邦一个人在那儿尬着。等人都走光后,刘邦凑到锅边上瞅了瞅,里面还有羹呢……

这事儿把刘邦给气得够呛,记恨上了大嫂。等刘邦当了皇帝,给自己家族的兄弟子侄分封,二哥刘仲成了代王,四弟刘交成了楚王,其他子侄不是封王就是封侯,可唯独大哥家的儿子啥爵位都没捞着。

后来老爷子帮着说情,刘邦这才给大哥的儿子刘信封了个“羹颉侯”,意思就是“汤没了的侯”,存心让大嫂一家不痛快。

这么一看就知道,刘邦还在中阳里老家那会,没少去二哥刘仲家混吃的,估计四弟刘交家他也去过蹭饭。

刘邦在丰邑中阳里老家的时候,啥都没有呢,就开始广交宾客,想办法让自己的影响力变大。

在秦把六国灭掉之前,年轻时候的刘邦曾是魏国张耳的宾客。张耳在大梁城挺有名,以前跟着魏国的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待过,刘邦结交宾客的这种想法或许是受了张耳的影响。

事实证明,刘邦在丰邑中阳里的经营并没有白费,后来起兵之时,丰邑的卢绾、王吸、薛欧、唐厉、周聚、陈仓、毛泽、朱濞等人都舍身相随,而且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余没有被封爵的人恐怕是更多。

这就是刘邦在丰邑无所事事带来的后果,当然了,这也少不了家里的支持。要不是时不时领着一帮宾客去哥哥家混吃混喝,刘邦靠啥去笼络人心呢,由此也能看出,从古至今,想成功没钱那是不行的。

【泗水亭长,登堂入室】

后来刘邦当了泗水亭的亭长,不少人都看不起这亭长的职位,觉得就是个不起眼的小官,没啥作用。

实际上,亭长这个职位是刘邦命运的关键转折点,他后来能成功,这段经历帮了大忙。

从国家的角度看,亭长这官儿实在是不起眼的小吏,和《水浒传》里的宋押司相比,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可别忘了,在沛县那样的小地方,最大的官也就是个知县罢了。

刘邦原本就是丰邑中阳里的一个普通百姓,就算他再有本事,在那之前也没啥特别的。可当上亭长后就不一样了,这个公职身份让他能接触到沛县的上层人物。就凭刘邦拉拢人脉的能耐,他在沛县肯定能占个地方。

后来发现,他和萧何、曹参、夏侯婴这些当官的高层都处得挺熟。

萧何跟刘邦是同乡,都是丰邑人。刘邦在中阳里无所事事的时候,没准儿没少惹事儿,比如打架斗殴啥的,萧何常在县里帮他摆脱麻烦。

后来刘邦当了亭长,他俩关系越发亲近了。刘邦那狂妄自大的性子,在沛县连县令都不被他当回事,而且他还好喝酒又贪恋女色,自然就会触些忌讳,好在一直是萧何处处护着他。

刘邦领命押送服徭役的人去咸阳,在沛县官场有这么个规矩,每次出发时大伙都送三百钱当作人情,可萧何每次都送五百钱,这就能看出他和刘邦的关系很特别。

不过萧何老是跟人讲,刘邦这人就爱吹大牛,啥实事也干不成,这能看出萧何一开始是把刘邦当成个小弟来对待的。

夏侯婴做专职司机那阵儿,每次奉命送人后,回沛县路过泗水亭,就会去找刘邦吃饭喝酒唠嗑,他俩能在一块儿待上一整天。《太祖本纪》讲刘邦常去酒馆赊酒,好多时候估计就是用来招待这帮朋友的。

除了那些公职人员,刘邦和沛县的个体商户也处得挺好。樊哙是个开狗肉店卖狗肉的,周勃干的事儿挺杂,主要织蚕丝,赶上有丧事,还会去给人吹吹箫、抬抬棺材……

要说其他人,和刘邦混得好的挺多。史书上讲刘邦“喜施”,差不多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那样“慷慨大方”,那在沛县和泗水亭受过他恩惠的人估计不少,他在沛县中下层人群里应当有着蛮好的人缘。

后来刘邦起兵时,沛县有不少子弟跟着他,像萧何、曹参、樊哙这些人就不说了,还有周绁、召欧、朱轸、周定、任敖、彭祖、单圣父、冷耳等等,这些人都是有记载的,后来都被封爵了。

单圣父在刘邦着急办事时,曾送给他一匹马,这在当时就好比现在送了辆挺好的车,那会儿马可比现在的车稀罕多了。

那彭祖和刘邦等人从深山回到沛县,打算攻打沛县时,是他先在城里悄悄把大门给打开了。

后来,刘邦未来的老丈人吕公从山东去投靠沛县县令,沛县的官员们都带着贺礼去道贺。操办宴会的萧何讲,送贺礼超过一千钱的能坐在堂上,没超过的就坐在堂下。可刘邦就一个小小的亭长,一分钱贺礼没拿还去吃酒席,并且嘴里喊着“我送贺礼一万钱”。

这么来看,那时候刘邦在沛县已经挺有影响力了,不过他真正开始积攒力量是在芒、砀山那儿。

【芒砀山间,落草为寇】

当泗水亭亭长,有个大收获,就是跟吕家小姐成了亲。单父的吕公是沛县县令的好友,刘邦娶了吕雉,这让他在沛县的地位提高了不少,社会活动能力也变强了。

然而没多长时间,过了几年,刘邦依照县里的指令往骊山押送役夫,哪知还没离开沛县的地界呢,不少人就都跑掉了。

刘邦瞧这情况,要是等到去咸阳,人估计都得跑没了,与其让朝廷抓了治罪,还不如赶紧溜呢。就这样,刘邦把大伙都给放走了,自己也打算藏到山里去。

大伙为躲徭役不敢归家,见刘邦够义气,不少人就打算跟着他一块儿走。随后,他们一同藏进了芒、砀山之间的深山里头,这么一藏差不多有一两年光景。

他们虽说成了逃犯,可没断了和沛县城的联系,而且,沛县城里还时不时传来些有关刘邦的传言。

啥“东南有帝王之气”啊,啥刘邦是赤帝的孩子啊,啥刘邦待的地儿头顶老是有块云彩啊……

刘邦成了逃犯,跟落草为寇似的,可他在沛县的名声反倒比当亭长那会儿还响,好多沛县的年轻人都跑去芒、砀山间投奔他,卖狗肉的樊哙也去了,这样一来,刘邦手下的人增加到了好几百。

沛县的差役都寻不着刘邦,那那些去投奔他的人咋找着的呢?还有啊,这么多人的队伍在山林中咋活下去的,吃饭的事儿咋解决呢?

就一种说法能讲得通,那就是他们在沛县有帮手,有人在沛县跟芒、砀山之间传递消息。传递消息的人,能查到的有吕雉和樊哙,实际上肯定不止他俩,《高祖本纪》讲吕雉和好多人都去找过他,通常都能找着。

就是说啊,最迟在秦始皇去世的那一年,刘邦一伙在沛县城里以及芒、砀山之间有了两股力量。在城外的芒、砀山里,刘邦、樊哙是头儿;而在沛县城里呢,萧何、曹参是带头的。

两股势力彼此沟通、彼此关联,城里的联系人是吕雉,城外的联系人是樊哙,城里的这股势力帮刘邦在城中造声势,把打算投靠刘邦的年轻人大批送出城,说不定还会给城外提供一些物资。

【揭竿而起,逐鹿群雄】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吴广在陈县称了王,弄了个“张楚”政权,全国好多郡县都把自己郡县里的高官给杀了,以此来响应他们。

沛县离张楚那股势力的地盘挺近,这可把县令给吓坏了,他就想着变个法子,带着大伙去响应陈胜、吴广的召唤。

这么一瞧,沛县的县令那也是挺会审时度势的,要是没啥岔子,这县令后半辈子的荣华富贵就能保住啦。可谁成想,沛县有个刘邦,害得这可怜的县老爷没法跟别的县似的顺顺当当起兵,这会儿沛县城里城外早就不知不觉被刘邦的势力给拿捏住了。

为了拦住沛令的举动,好让刘邦能顺当地当上头儿,萧何跟曹参使了个暗度陈仓的法子,对县令提议说:

“您是秦朝当官的,要是您领头反秦,沛县的那些子弟或许不会服气。倒不如把在外头流浪的人弄回来,这样能有个几百人,拿他们去逼着大伙一块儿造反,那肯定能成。”

要是萧何跟曹参真为县令考虑,凭他俩的脑子,咋能出这么个烂点子。天下好多郡县都反秦,那是大伙觉得秦朝没天理,在这情形下反秦,谁会不同意啊。再说了,哪有几百人就能逼着全县人一块儿造反的事儿。

那惶恐的县令被两人给骗了,接着,萧何、曹参就让樊哙把刘邦给找回来。《汉书》讲樊哙和刘邦一块儿“隐于芒砀间”,可萧曹二人能指使他去找刘邦,这就能断定樊哙是城内外的联系人。

没过多会儿,刘邦和樊哙领着几百人来到了城跟前。咱得承认沛县县令挺有脑子,他最先决定起兵反秦,还有对萧何、曹参二人的提防,这都能看出县令的精明。

刘邦是县里着重通缉的犯人,萧何身为常务秘书兼副县长,一两年都没能逮着刘邦,咋这回一下子就给找着了呢,况且城下面刘邦那几百人显然是成组织的队伍。

所以呢,县令很快就琢磨出来这是萧何跟曹参的点子,他们这是以帮自己为由头,想要把自己给顶替了。就这样,县令下令把城门关上,还要把萧何和曹参给杀了。萧何、曹参听到这信儿后,赶紧翻城墙跑到刘邦的队伍那边去了。

咱从县令的那一系列举动来瞧,这人可厉害着呢,眼界广、反应快、办事老练。

像这样一个人,处死萧何、曹参的消息肯定不会早早就被传出去的,就算传出去了,也不该让他们跑掉。从实际情况看,在沛县,萧何、曹参很明显已经形成了有组织的一股力量给刘邦办事。

要不是这样,光靠刘邦那几百号人,要拿下沛县那简直是没门儿。

哎呀,这沛县城里早都被他们的人占满了。刘邦在城外边就射进去一封信,那一向英明的沛县县令就这么被人给杀了。咱前面说过的那个彭祖,在城里头带头把城门打开了,刘邦就大摇大摆地进了沛县,把那老县令给替了,起兵造反了。

读到这儿,真得替那英明的沛县县令喊冤啊!

刘邦他们有弓箭,这就表明他们早就成了有组织的一伙人了。

咱想想啊,古代城墙那么老高,弓箭能往城里射进去几封信啊?就算偶尔射进去一两封,要是城里没内奸,估计也得让守城的兵给毁了,咋能一封信就拿下一座城呢。

所以呢,刘邦的这封书信不是给平常百姓瞧的,是给城里的内应瞧的。萧何、曹参他们在城里打理好些年了,没准守城的士兵里有不少是刘邦的信徒呢。刘邦射进城里的那封信其实就是行动的通知。

一声“行动”,里面的人就开始行动了,有的人负责杀人,有的人负责开门,把刘邦给接了进去,这肯定是事先就谋划好的。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刘邦。

【后记】

汉朝的史书老是把刘邦起兵这事给遮掩起来,原因是这里头的阴谋太不体面了,要是把刘邦长期的谋划和准备说出来,那他身上天命的光环可就没了。

在汉朝那会儿,司马迁就算不情愿也得给尊者留点面子,不过他心里清楚真相。《史记》好多地方或明或暗都在否定刘邦,就连《高祖本纪》里也零零碎碎地把起义的实情透露给了咱们。

政治向来都很残酷,以前咱们老觉得沛县县令是那种昏庸腐败的典型,可实际上人家挺明智通达的,只可惜成了刘邦在乱世中那野心的垫脚石。

以前咱们老是觉得刘邦啥都不行,但是在楚汉那个英雄豪杰众多的时代,啥都不行的人咋能打下 400 年的江山呢?

这就是真正的刘邦,一个不老实的搞阴谋的人,一个满是野心的时代的人。


aqh
我从没见过你,但我懂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