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贸易战的历史以及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
近两个世纪以来,各国之间的贸易成本不断下滑;但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达到峰值(peak value)
下文引用自Visual Capitalist,简述八次贸易战。
开始时间:1930
博弈方:美国VS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
重点:美国将数千种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一口气提高50%以上;超过40个国家开启反制措施。
率先对此作出反制的是加拿大,宣布将从美国进口的16种产品的关税提高三倍。而后,法国基本上把所有的美国进口商品都拒之门外。超过40个国家宣布对美国的高关税进行反制,一场波及全世界的贸易战就此打响。
2:鸡肉贸易战(Chicken Friction)
开始时间:1963
博弈方:美国VS意大利、德国等
重点:西欧各国「制裁」北美廉价鸡肉,美国反制提高对西欧工农产品的进口关税
西欧各国纷纷表示不满。荷兰率先指责美国鸡肉的低价倾销行为;法国直接禁止市场销售美国鸡肉;欧共体颁布了针对进口鸡肉的高额关税与价格控制法案。此后,北美鸡肉出口量迅速萎缩,到1962年8月,美国养鸡业损失达2800万美元。
1963年12月,美国总统约翰逊决定向自欧共体进口的工农业产品(马铃薯淀粉、糊精、白兰地、轻型卡车等)征收25%的高额关税。随后,美国国会通过《1962年贸易扩展法》,授权美国总统面对他国不公平贸易待遇时进行反击。
3:日美贸易战(Jabs at Japan)
开始时间:1981
博弈方:美国VS日本
重点:对日加征高额关税,但并未能解决美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1981年,里根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业,限制从日本进口汽车;1983年,为了保护美国哈雷摩托,里根对日本进口摩托车征收45%的重税;1987年,里根政府对来自日本的电视、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征收100%的重税。
开始时间:1982
博弈方:美国VS加拿大
重点:美加的软木贸易纠纷,随着协议一次次到期,愈演愈烈。
加拿大一度妥协,与美国签订备忘录,但在五年后终止协议,而美国商务部再度要求征收高额关税。此后几年,加美两国围绕软木贸易展开了拉锯战。1996年,两国达成协议,加拿大限定向美国出口板材的数量,避免了美国的关税惩罚。
2015年10月,软木协议再次到期,收惩罚性关税呼声再次高涨。2017年,美国商务部连续几次对进口的加拿大软木征收高额关税,加拿大政府对此愤慨不已。目前,加美软木贸易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
5:意面战(Pasta Spat)
开始时间:1985
博弈方:美国VS欧共体国家
重点:里根政府针对来自欧共体国家的意式面食进口加税。作为报复,欧共体对美国的柠檬、核桃加税。
6:香蕉贸易战(Battle of the Bananas)
开始时间:1993
博弈方:美国VS欧盟国家
重点:美欧的又一次贸易博弈,这次的风暴眼是香蕉。
3月,美国宣布单方面对来自于欧盟的价值5.2亿美元的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以报复欧盟限制香蕉进口对美国相关行业造成的损害。
7:钢铁关税战(Steel Salvoes)
开始时间:2002
博弈方:美国VS全球
重点:美国加征钢铁保护性关税以帮助美国钢铁业脱困,却害苦了美国的制造业。
8:特朗普的关税战(Trump's Tariffs)
开始时间:2018
博弈方:美国VS全球
重点: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摩擦
1929年4月,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通过前不久的威尔斯·C·霍利 (左)和里德·斯姆特(右)
对于政客来说,他们想要达成对选民的承诺。
遗憾的是,他们却无法意料到其形成的后果。
而这些是难得的美德(Virtue)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于1930年6月17日经赫伯特·胡佛总统签署成为法律,该法案将20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当时,美国有1028名经济学家签署了一项请愿书抵制该法案;而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
该项法案由来自犹他州的共和党参议员里德·斯姆特,和来自俄勒冈州的共和党人众议员威尔斯·C·霍利共同发起。在此之前,赫伯特·胡佛总统已经要求国会下调关税税率,但是国会却反其道而行,提高了关税税率。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力劝胡佛总统否决该法案,但他仍然签署让其成为了法律。其中的部分原因是1928年胡佛竞选总统时做出的他的众多竞选承诺之一——提高农产品的进口关税以帮助受困农民。
他们甚至在1932年的中期选举败落。
事实上,贸易战的本质,用咱中国古话来说,就是以邻为壑。
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国会将其归罪于国际贸易,于次年6月17日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根据这项法案,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40%升至48%,3200种外国商品(占总数的60%)的关税上涨。概括地说,使得美国对工业和农业进口产品征收的税额上升了一倍。此举立即引发了全球贸易大战。《法案》的消极作用也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它导致的出口减少给农业部门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而之后,罗斯福为了提高农民收入,不得不对农产品生产施加配额,进而给农民提供补助。
更要命的是此例一开,就不仅仅是美国为一方、其他国家为另一方的贸易壁垒战,而是一场各国竞相效尤美国、纷纷以邻为壑的混战。
正是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通过之后,美国经济正式进入寒冬,道琼斯指数从法案通过时的250点,跌至1932年时的最低点41点。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是欧美贸易从1929年最高点跌至1932年最低点的催化剂,也是大萧条加剧的催化剂。
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据美国政府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同期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据统计,1929年至1934年,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被后世学者称为“最大的错误”。当时,汽车大亨亨利·福特将这项法案称为“一项经济上的愚蠢之举”,他曾在白宫呆了一个晚上,试图说服总统胡佛否决这项法案。
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两次大战间由和平向战争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在长达4年的危机中,各国不以世界经济的整体安全为首要目标,而是从狭隘的国家利益出发,采取了损人利己、以图自保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贸易摩擦逐步转化成军事对抗。历史已经证明,巨大的经济危机改变了许多国家的面貌,经济危机导致了德日法西斯的上台。西方列强们的应对之道却是以邻为壑的绥靖政策,世界人民由此陷入到深重的灾难之中。
1500—1945年的约450年间,世界经历了一个战争的多发期,世界霸权不断交迭,包括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在这一期间内发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大国争霸接力赛”中,似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规律,那就是,谁控制了贸易的主动权并积累了贸易顺差,谁就掌握了金银的储备,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这一历史背景是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得以出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顺差就是另一国的逆差,重商主义所追求的绝对的顺差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更多的经济摩擦和军事战争,这对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是极大的不幸。
如果说,世界可以从大萧条中间学到什么教训的话,那么贸易保护主义救不了经济危机应该是其中最深刻的教训之一。1945年后,各国逐渐开始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对两国人民的利益都是没有好处的,转而采取相互理解、相互购买的妥协方式来处理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历史已经证明,以邻为壑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1919年凯恩斯在其《和约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一书中就已经预料到一战后过度惩罚德国会给世界招来恶果。而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和德国,就没有再严重地惩罚这两个战败国,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而无论这次贸易战结果为何,世界将必然再一次去思考发动贸易战的代价,以及这些贸易战在长期终究造成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