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抬头,已经是四月的尾巴。
从家里阳台望出去,天空的云在低低地流动,美得叫人坐不住。
发现自从国内休假回来后,就在女儿学校和自己工作之间来回冲锋陷阵,计划中悠哉悠哉的伦敦乡村生活似乎还有点距离。至此我也相信,一个风风火火的射手座可以把任何生活搞得火树银花,节奏飞起。
随手捋了捋公众号的更新,发现最近都没有跟大家好好唠嗑。于是在这个把娃送回寄宿的一天,切好了一些小水果,泡上了一杯暖茶,想安静跟大家聊聊我最近头脑里的思绪,有关跨国养娃的体悟。
蜜桃同学来伦敦的第二个学期,也慢慢让跨国养育小计划步入正轨。来了英国才发现,在国内的“小众”在这里是不小的力量,光女儿班上就有5名中国小朋友(当然,可能也是这所学校在国内市场比较有名的结果)。在国内我们是四年级,在英国已经是五年级了(Year5),而英国本土娃Year 6开始考高中Senior School(对,就是要提前3年开始择校)。我的体感是,还没等娃适应多少,备考择校日程已经迫在眉睫。拿一张考试卷子让娃一测,发现很多知识点远超学校所学,所以,条条大路通卷国,换了一个国度换了一种卷法。于是,最近“形势所逼”,我又默默把自己想在育儿上躺平的美梦,推后了三年。
昨天直播的时候,有读者妈妈问我,几岁留学合适。十年前低龄留学的话,流行在16岁的时候送出来读两年高中A-level然后考大学。最近的低龄留学则是流行在11岁(女校)和13岁(混校)这个节点送出来,过来读初中GCSE和高中A-level。
我想说,这也跟新生代父母的信息穿透度有关系。新生代父母很多人是高中大学硕士留学的,分别体会到文化冲击和隔阂,希望子女能比自己更加自如地穿梭中外。同时,把低龄留学的年龄提前以降低择校难度,是我和周围家长普遍的体会。
//
去年底跟大家聊到,把娃送到英国来上学的头几年,我大概率会做一只在中英两国之间穿行的候鸟型妈妈。两边都有牵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两国遇到友人,听说我现在两边飞,无一例外收获了大家口中的“lucky you”。当我真的身处穿梭旅程的其中,就会发现两边环境、文化的巨大不同,是多么需要个人本身有强大的调节能力。
国内是日新月异,特别是我生活的魔都,时时刻刻的崭新、快节奏、新机遇;英国是安静平和,鸟语花香,所有人似乎都认真在生活的具体里。在国内常常内心澎湃,在国外则会得到心底比较纯的反馈。
网络上也充满了很多在英国工作、陪读的家长,大家依旧在热烈地讨论着何去何从的问题。最近英国zf推出了新政,这对小留学生来说是非常利好的。它取消了10年永居流程里出境不能超过548天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12个月内离开不超过180天即可。于是,几乎所有的小留学生都符合这个要求。用网络上一位家长的话来说“我们在创造一种可能性给孩子,让他们走一条我们没走过的路,早早做准备。”
当然,我接触下来,也有不少家长对于这个“福利”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因为现在低龄留学出来的小朋友,不一定就定在哪个国家,兴许未来是满世界飞满世界工作生活的,who knows。新时代的人类,有我们不可想象的生活方式。
//
最近两周发生在我身上的大事件是我在英国拥有了自己的小车车,这也意味着我的出行半径发生了巨变。因为中英汽车左右舵完全相反,这件事我斟酌了好久,在驾驶在英国高速路的时候,内心还是很激动的。说起来,在英国开车起初是单纯为了接娃方便,天知道如果我用公共交通,从家到学校接娃得近两个小时!
当我今天把娃放进学校,一个人开高速路回家时,我突然想起了我的母亲。小时候,风雨无阻地,桃外婆每周末都用她的小摩托车,驮着我和一架硕大无比的电子琴,去兴趣班学琴。周六学琴周日学书法,从未间断。小的时候以为这一切就应该如此,长大才发现,妈妈为此牺牲了多少个人时间、付出了多少精力。我现在在异国他乡,义无反顾地往返3小时接送娃,不可否认,这大概是出于母性本能的力量吧。
不光自己有一种100%愿意的行为,周围的陪读家长都以我们不曾想象的方式来陪伴自己小孩的成长。国内网络上会有键盘侠说我们“这么小送寄宿,孩子会有心理阴影”,殊不知有些陪读妈妈从国内用旅行签陪过来,住在伦敦一住就是半年,就为了周末孩子能出来的时候多看一眼。
养育的道路上,总是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和思考,最终会有千千万万种选择与方案。我们当然都选择了认知范围内最优的解,期待满满有时,忐忐忑忑也有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每一条育儿路都是勇敢者的创新。
❤️
关注我的家长朋友们,我知道你们很多人也都在考虑孩子未来的去向,可不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对养育的一些想法,或者讨论讨论你们对于小孩是否出国读书的考虑?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呢?
Love from,
PeachMama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