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闽北这一产业有了科技赋能

民生   2024-11-29 19:32   福建  




初冬暖阳,令人愉悦。


27日,记者走进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食物香味。



循着这股诱人香气,记者轻轻推开研发室的门,视线所及,各类先进的食品研发设备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科研人员们身穿整洁的白色实验服,忙而有序地进行着研发工作。


“我们将鲜菇的油炸熟化温度从180℃降低至80℃,这样制作出的妙脆海鲜菇,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营养成分,而且色泽鲜亮、鲜脆爽口。”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技术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志军拿着新研发的海鲜菇休闲产品介绍,除了开展食用菌深加工技术这一新产品研发推广之外,研发中心还在鲜笋保鲜、竹笋深加工预制菜、南平特色水果功能性发酵饮料等多个新领域展开深入研发。


作为农业大市,南平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食品工业是闽北传统优势产业,蕴含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与应用空间。但长久以来,南平的食品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完整的产品研发能力,也没有研发用的测试分析设备及新产品小试中试生产线,企业产品技术升级困难。


如何通过科技赋能,让闽北食品加工产业逐“绿”前行,以“新”致远?


7月29日,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孕育而生。这是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食品行业科创子平台,也是目前福建省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生产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研发中心针对闽北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深加工技术基础薄弱的现状,以茶、水、竹、食用菌、白羽鸡等主要产业为切入点,运用天然生物技术,致力于解决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中的共性技术难点与堵点,为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赵志军说。


目前,研发中心已建成肉类加工、笋菌素食加工和茶果饮料加工三条标准化中试生产线及一个研发小试平台,配备有全球领先的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等精密设备,可实现食品加工营养物质、风味物质和滋味物质的数字化标定,促进建设高标准高稳定性的生产工艺流程,满足产品研发到批量生产的顺利过渡。


“以海鲜菇为例,顺昌的海鲜菇产量曾占比全国70%以上。但因缺乏深加工技术,产品主要以鲜品进行销售,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逐渐萎缩。”赵志军说,研发中心针对性开发了鲜菇保鲜技术,推动海鲜菇向餐饮市场稳定供应。同时,还研制了海鲜菇休闲产品和海鲜菇预制菜系列产品,进一步扩大海鲜菇的销售市场,促进海鲜菇产业的技术转型升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紧扣这个主题,对食品产业的工业技术进行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提高食品产业的生产力。


“我们计划每年选择5至6种特色农产品,通过对工艺的数字化提取,优化构建产品的生产工艺,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前期市场推广。”赵志军表示,为提升闽北优势特色产品,研发中心正在加快研发创新体系建设。“中心还选择了熏鹅、茶啤酒等市场潜力良好、与当前主流产品差异明显的创新产品作为中心自有产品进行技术与产品研制,并分阶段适时推向市场,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茶啤酒抽滤操作。(何丹烨 摄)


赵志军表示,目前研发中心已完成部分产品开发与成果转化落地,将不定期举办推介会,邀请海底捞、中粮等企业来中心进行关于小样的试品和洽谈,从而促成采购,打开销路和市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为充实研发队伍,提升研发能力,研发中心还积极对外引进食品研发人才。“目前,中心已经与多所高校达成了校企合作意向。通过搭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实训基地共建平台,让双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食品行业人才,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及南平食品企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赵志军如是说。





来源:闽北日报见习记者 郑可

编辑:余雅丽
责编:张旭东
编审:徐俐敏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闽北日报
关注闽北日报,知晓闽北资讯,让我们共同把家乡的美丽传播得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