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留 | 明朝移民都甲户口的传承之二

文摘   2024-06-13 11:40   陕西  

明朝移民都甲户口的传承之二

——都甲户口所对应的乡村和外流他乡的分支系

作者 | 王善留

明朝洪武十四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时,府谷县编户四里。其“里”的方位和“甲”的分布状况,由于年代久远,已被多数人所淡忘,暂时还没有发现官方的相关史料记载。但移民是明初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九边重镇的府谷县,政府应该会在移民到来前,作出较为翔实的里甲编制和乡村规划方案,准备应接和安置移民是一件责无旁贷,不可贻误和怠慢的要事。移民不是看迁出地移走了多少人,关键是要看迁入地到了多少人。所以,保障移民顺利迁徙,尽快恢复边关要塞和无人区的农业生产是一件重中之重,刻不容缓的大事,也应该是明廷兵部督办的军机大事。当年地方政府搞里甲编制和乡村规划时,其里甲所对应的乡村位置肯定该是明确的。当然各个时代的行政区划即乡村界限,规模大小都会有所不同,实际安置与之前的编制规划也难免会有所差异。再加上地理位置本来就不够规则,包括现在的行政区划也同样会存在不规则和花插的现象,但不规则不等于没规则。在移民家族后裔中,多数还是在他们的家族传言和家谱中相传和记载了始祖迁来府谷最先落脚的地方即“原户籍地”。也有少数移民后裔忘记了他们始祖以来的“原户籍地”。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家族人口和事产的发展,绝大多数移民后裔逐步从“原户籍地”分支他乡,散居各地,相互花插居住在一起,早已失去了明初里甲编制的严密布局。移民后裔说起他们各自的“都甲户口”所对应的原乡村位置,多数人回答不上来,从而感到疑惑不解。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搜集了不少的信息资料,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真整理,反复推敲,采用反向思维法进行追溯。

因为“都甲户口”是各个姓氏家族始祖移民来到府谷,政府安置时给她们入编的里甲户口,并在“里甲户口”所对应的乡村即“原户籍地”划分了户籍土地。所以“原户籍地即都甲户口”“都甲户口即原户籍地”。我们现在仍可通过搜集、整理各姓氏家族始祖移民来到府谷的第一落脚地即“原户籍地”,便是他们家族“都甲户口”所对应的乡与村。然后把他们同都甲名下的各个姓氏家族的“原户籍地”归纳在一起,进行“拼图定位”,便可再现当年政府安置移民时的里甲布局,从中得出各个“都甲户口”所对应的原乡与村的位置。顺便搜集整理“原户籍地”走出去的分支系,来充分说明后来的花插居住现象,是由这些分支系到处散居的结果。现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都甲姓氏家族所在的“原户籍地”例举如下:

一、合河都(合河里)

所辖“甲”一到十,应该是从合河镇沿黄河右翼由下游向上游区域分布(原府谷合河后划归神木)。

合河都一甲郭氏原户籍地在神木合河镇葛富村,族人分支王家墩乡郭家庄村,黄甫镇常王寨,马莲墕等地。

合河都一甲李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李家庄村(分支待续)。

合河都二甲苏氏原户籍地在合河镇苏家山村,族人分支田家寨苏家坬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二甲刘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刘家峁村(明将刘鸿声家族),族人分支新民村、打井塔、麻家沟、芦草畔、城峁村、对家峁、刘家沟、胡家沟,墙头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二甲王氏原户籍地在田家寨乡王沙峁村,族人分支武家庄乡刘家畔,黄甫西王寨(族内相传,祖先王儒国于成化年间迁入府谷县,后在西王寨修有祖先堂)、小桃山,清水乡水地湾、冯家塔,大岔硬路塔,庙沟门安山村,三道沟,赵五家湾等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三甲王氏原户籍地在王家墩乡石槽坪村,族人分支木瓜镇芦沟村、白家峁,海子庙乡王家沟、孙崖窑、淡寨村、张家峁村,高石崖乡闫家寨村龙儿湾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三甲党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党家留峁村(分支待续)。

合河都三甲折氏原户籍地在碛塄乡折家河村(分支待续)。

合河都四甲李氏原户籍地(原合河籍乡与村待考)族人分支府谷镇赵石窑村,高石崖乡花石峁、沙庄村,还有一支在碛塄乡李家畔村。

合河都四甲齐氏原户籍地在碛塄乡齐家老庄村(分支待续)。

合河都五甲高氏原户籍地在王家墩乡高家庄村,族人分支高家坬,府谷镇城内村、大沙沟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五甲郝氏原户籍地在碛塄乡郝家大寨村,族人分支高窑峁、郝家角、武家庄乡南庄村、孤山镇城内村,木瓜镇街上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六甲王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园子辿村(分支待续)。

合河都六甲刘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丰山村(分支待续)。

合河都六甲杨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丰山村,族人分支园子辿、白云乡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六甲丁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窑峁村,族人分支王家墩村,麻镇丁家梁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七甲武氏原户籍地在王家墩乡泉子村(分支待续)。

合河都七甲郭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郭家峁村,族人分支傅家墕乡郭家峁村,高石崖乡柳林碛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七甲白氏原户籍地在王家墩乡白家峁村,族人分支红乃渠、上渠村、新社科、打劫峁,武家庄乡白家峁、马莲坪、南庄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地区。

合河都七甲杨氏原户籍地在碛塄乡杨家庄村,族人分支碛塄村、官道坡,武家庄乡红墕村,新民镇庄子上、魏沙墕,三道沟乡韩家梁、王家墩乡沙峁村、枣林峁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八甲贾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贾家沟村(分支待续)。

合河都九甲杨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旧舍沟村(分支待续)。

合河都九甲张氏原户籍地(合河原籍乡村待考),但从始祖张君治时期就居住在墙头乡尧峁村,四世分五门,长门留在了尧峁村,其他四门分别移居海子庙乡西峁村、尖堡子、磁窑沟、柏林店、孙崖窑,木瓜镇芦沟村,高石崖乡沙庄村、高石崖二村。

合河都九甲蔺氏原户籍地(合河原籍乡村待考),但从三世祖先蔺普整就居住在黄甫镇东蔺家墕村,族人先后分支:黄甫镇蔺庄村、蔺家咀、蔺家湾,墙头乡蔺家小字梁,麻镇蔺家坪、平伦敦蔺家沟,古城镇后城村蔺家渠、蔺家圪卜,孤山镇蔺家沟村等,以及移居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十甲白氏原户籍地在王家墩乡白云乡村族人分支马家墕等地。

合河都十甲王氏原户籍地在王家墩乡王家坬村,族人分支天坬村、梨树塔、王家墩村,黄甫乡大宽坪、石崖底、小桃山、界牌村,柏林峁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合河都十甲郝氏原户籍地在碛塄乡郝家寨村,族人分支荞地渠、王家坬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从而得出,合河都及其十个甲大体位于黄河右翼,今碛塄乡、武家庄乡以西南的部分村落,王家墩乡,合河镇(辖小木村、马真村、葛富村、贺家堡等,后划归神木)。合河里在明以前为合河都,归延安府葭州,故原取名为合河里。

二、大堡都(大堡里)

所辖“甲”一到十,应该是从石马川(古称大堡川)流域的上游向下游方向及其东北部区域分布:

大堡都一甲王氏原户籍地在大堡川上游田家寨乡刘沙坬村,族人分支府谷镇王家墕、后墕村、吕家沟、傅崖窑、苍贺峁、瓦窑梁、沙墕村、大沙沟、府州城内狮子院,海子庙乡东贺家畔、王大庄、天桥则,木瓜镇王家峁、柳树墕、王家梁、元山村,闫蔺家沟沙渠,黄甫镇红泥寨村、魏寨村、石寨村、河神庙、大泉沟,清水乡寨崖湾、阴尔崖,哈镇慧家沟村,麻镇房子坪村、柳树沙尖,墙头乡窑渠村,古城乡西湾村、榆树塔、四道峁、园子湾,三道沟乡孙家墕村,庙沟门乡(原沙梁镇)下凉水河村、化皮沟、下庙梁,新民镇石家庄村、蛇口峁,山西河曲沙坪乡陆家寨村、新庄子、骆驼墕、阳面村,内蒙清水河县拐上村等以及中西部地区。

大堡都二甲苏氏的原户籍地在大堡川上游的田家寨乡苏家沙沟,族人分支碛塄乡桃梁村、沙坪村,府州城内西街苏家圪洞、马道崖、牌楼院、贺家畔、柳林碛,木瓜镇街上、清水镇街上、麻镇苏家圪台,大岔,哈拉寨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大堡都三甲张氏的原户籍地在碛塄乡张家墕村(分支待续)。

大堡都四甲高氏原户籍地在田家寨乡高家南门村,族人分支武家庄乡高庄则村,府谷镇高家湾、赵石窑、官井半坡,清水镇古圪垯沟,木瓜镇街上等,以及内蒙中西部。其中一支系祖辈离开高家南门到了府谷镇高家湾村,最早的祖坟在西山寨,后迁坟至李家坟滩世称大杨树坟,约第六世坟又寝在香炉山西北坡,立祖长峑及其儿子两代考取清朝进士,此坟为长门、二门之坟茔,坟下方为已故十一世。三门、四门的坟茔分支贾家湾,其第十世高仰贤(曾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高家湾支系已繁衍生息至十四世。

大堡都四甲岳氏原户籍地在孤山镇岳家寨村,族人分支孤山尚庄,傅家墕乡贵峁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大堡都五甲杨氏原户籍地在孤山镇杨兴庄则村,族人分支孤山镇南关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大堡都五甲刘氏原户籍地在孤山镇刘沙坬村,族人分支孤山镇五里墩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大堡都五甲郝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庄则坪村,族人分支新民镇唐山村、芦山村、李仁庄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大堡都六甲张氏原户籍地在新民镇张家庙村,族人分支田家畔、桃峁村、冯庄则、马营山、温庄则、余庄则、庄则村、麻家沟、芦沟村,老高川乡补花沟、石板台,大昌汗乡那孟家沟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大堡都六甲陈氏原户籍地在新民镇蛇口峁村(分支待续)。

大堡都六甲王氏原户籍地在武家庄乡李家渠村(分支待续)。

大堡都七甲武氏原户籍地在碛塄乡乔地渠村(分支待续)。

大堡都七甲王氏原户籍地在傅家墕乡张家畔村(分支待续)。

大堡都八甲王氏原户籍地在田家寨乡王家畔村,族人分支孤山镇郝家峁村,新民镇芦山村、马如圪垯,三道沟乡黑石岩,孤山镇郝家峁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大堡都九甲刘氏原户籍地在碛塄乡柳坬村,族人分支田家寨乡朱家峁村,新民镇西山畔村,府谷镇前石畔村以及内蒙中西部。

大堡都十甲杜氏原户籍地在田家寨乡王家沟村,族人分支武家庄乡杜崔窑村,孤山镇北庄村、花沙塔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大堡都十甲杨氏原户籍地在傅家墕乡狮子城村,族人分支傅家墕乡深墕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大堡都十甲王氏原户籍地在傅家墕乡深墕村(分支待续)。

大堡都十甲郝氏原户籍地在傅家墕乡深墕村,族人分支孤山镇红湾村、郝家畔、塘坊墕、上申家峁、刘官畔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从而得出,大堡都大体位于石马川(古称大堡川)流域及其东北部,今碛塄乡、武家庄乡以东北,田家寨、新民、孤山、傅家墕部分区域,因主体为大堡川流域,故取名为大堡里。

三、太平都(太平里)

所辖“甲”从一到十,府州城依山傍水,是黄河入陕第一县,应该是以府州城县衙所在的腹地为中心向北至明长城、向东西两翼区域分布:

太平都一甲贺氏原户籍地在府谷镇贺家畔村,族人分支西山寨、高柳树、高石崖三村等地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二甲张氏原户籍地在府谷镇西山寨村,族人分支孤山镇高榆树梁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二甲郝氏原户籍地在府州城内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二甲石氏原户籍地在府谷镇西山村,族人分支赵五家湾乡南梁村、石峡梁、石砲梁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二甲王氏原户籍地在傅家墕乡王家畔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三甲郭氏原户籍地在傅家墕乡大庙山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三甲淡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淡寨村,族人分支小寨,木瓜镇红湾村,大岔乡二道峁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三甲闫氏原户籍地在府谷镇赵石窑村李家坟滩闫家拐峁,后又搬到闫家坬村,族人分支府州城内东大街,县城川玉兴德闫氏大院,闫粉房大院,后街、前石畔,高石崖乡闫家寨村、班家塔、红圪垯村,海子庙乡高粱沟、东贺家畔,黄甫镇胡燕咀,古城街上,木瓜街上、二道峁村,三道沟阳湾等地,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四甲姬氏原户籍地在木瓜镇街上(分支待续)。

太平都四甲张氏原户籍地在海则庙乡青阳墕村,族人分支木瓜镇街上、南庄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四甲郝氏原户籍地在海则庙乡青阳墕村附近,青阳墕村“清宁寺”古钟记载了太平都四甲郝氏的名字。府谷县太平都四甲张氏、郝氏、王氏、班氏等集资修庙的地方,就应该是他们的祖籍地,其中青阳墕张氏,班家塔班氏等均为太平都四甲(分支待续)。

太平都四甲王氏原户籍地在海则庙乡与青阳墕村相邻,青阳墕村“清宁寺”古钟记载了太平都四甲王氏的名字。王氏详细地址应该在闫家寨村龙儿湾自然村,紧靠青阳墕村(龙儿湾自然村的山梁上形似起伏的长龙,也形似骆驼的驼峰,故把底湾叫做龙儿湾,上山墕豁叫做骆儿驼儿墕)。太平都四甲王氏约于明末为避战乱,有一支系移居神木县贺家川镇沙峁头村、王家坪,如今王氏人口已繁衍到一千多人,多少年来一直在寻找原户籍地。府谷县太平都四甲张氏、郝氏、王氏、班氏等集资修庙的地方,就应该是他们的祖籍地,(旧居、小地名有待在太平都四甲范围内继续考证)其中青阳墕张氏,班家塔班氏等均为太平都四甲(分支待续)。

太平都四甲陈氏原户籍地在麻镇陈家圪堵村,族人分支麻镇街上、陈庄子、杜庄子、石榴峁、贾家湾、西峁梁阴墕,哈镇城壕、陈家圪堵、店塔村、石窑沟、石窑梁、丈房圪嘴、阳湾、大沟石畔、郝四家梁沟畔村,大岔石峡沟、鱼儿湾、小虎石沟、庙圪堵沙墕,赵五家湾阴塔、阴墕村、阴崖村、大圪垯、古城梁、石砲梁,古城镇贾米湾村、西沟陈家沟、那毛沟、王一先坪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传说,陈氏祖先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于陕西绥德,其后人陈威、陈勇兄弟于明末再次移民来到府谷,陈威到了麻地沟陈家圪堵,入户太平都四甲;陈勇去了新民蛇口峁,入户大堡都六甲。

太平都四甲班氏原户籍地在高石崖乡班家塔村,族人分支李家峁、红圪垯、西山寨,闫家渠,柳林碛,黄甫镇斗咀,哈拉寨街上,庙沟门,山西岢岚县中寨、下寨、井儿上,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四甲祁氏原户籍地在傅家墕乡后军寨山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四甲田氏原户籍地在原高石崖乡田庄子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四甲杨氏原户籍地在黄甫镇下川口村,族人分支黄甫镇西寨村、东寨村、阳面峁、刘家沟、石寨子、狮子畔、河畔村,还有前沟村、糜仟咀、半墕村、糜地墕、海红梁、上川口村,栢家咀、黄糜咀,海子庙乡寨峁村、沙窑子、寨崖湾、大庄村,木瓜镇黄草梁、葛针畔,墙头乡小字梁,古城镇西湾村,麻镇街上,府州城内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五甲刘氏原户籍地在高石崖乡柴家墕村黄圪梁、石塔梁自然村,族人分支海子庙乡孙崖窑村刘家梁自然村,木瓜镇阳坡村庙墕。

太平都五甲柴氏原户籍地在府谷镇刘家沟村,于明正德三年(1508)从绥德三和峁迁来。族人分支高石崖乡苍贺峁、桑园梁、柴家墕、院家峁、高石崖二村(1941年去了)、杨家沟,府州城内,海子庙乡寺畔、前后坟墕,木瓜镇前梁村,庙沟门镇戴家梁,田家寨乡柴家沟,麻镇窑子湾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六甲王氏原户籍地在府州城鉄旗杆院。相传,始祖来自湖南武冈县碓臼塘世袭政府军户之家,经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与移民随迁陕西绥德碾盘沟,约五十年后于成化二年受军方派遣,始祖一家四世戍边来到府谷县,安置于府州城王氏大宅院,因本大院曾经树过鉄旗杆,后又世称“鉄旗杆大院”。户籍土地划分在府谷镇东花石峁村及其西花石峁、沙川沟、高石崖、瓦窑梁地土相连的四个村庄,总面积约三十余平方千米,从明初到清末无外姓。三世祖兄弟立两门:长门族人先后分支庙沟门镇西墕村、石岩梁、朱家梁、苜蓿沟、前沙墕、中沙墕,三道沟庄果台、百里墩、黑石岩、红渠村,镇羌守口墩、寨峁村、刘家窨子,孤山镇尚庄村、十里墕、王新庄子、观音堂,木瓜镇街上王家大院、红崖窑、桑林坪、柏树沟、王家村、石窑坬,原高石崖乡苍贺峁,哈镇鱼儿沟、边连沟等,以及内蒙中西部;二门四世祖迁喜分支黄甫,族人先后分支海子庙乡下王家畔、官路墕、刘家峁、上王家墕,后花尔寨、王大庄、天桥则、尖堡子、河峁村,清水川段家墕、胡燕咀、站塔村、边前湾、魏寨村,哈镇石窑沟,古城镇王家梁、石槽墕,河曲文笔镇旧城东门里马石街、卤咸会村、北元村、南元村,龙口镇大口村,清水河县喇嘛湾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六甲康氏原户籍地在碛塄乡康家山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七甲张氏原户籍地在府谷镇黑山村,族人分支西山村,木瓜镇台瓮沟村,清水镇青春峁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七甲刘氏原户籍地在海子庙乡刘大庄村,族人分支刘家峁、高梁沟、杨庄子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七甲孙氏原户籍地在海子庙乡孙崖窑村,族人分支孙庄村,清水镇小寨村,府谷街上、前石畔,孤山镇野芦沟、坪头峁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七甲戴氏原户籍地在孤山镇南关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七甲高氏原户籍地在孤山镇高家湾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七甲全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全沙庄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八甲武氏原户籍地在傅家墕乡乔家峁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九甲云氏原户籍地在木瓜镇云家墕村,族人分支海子庙青阳墕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太平都十甲王氏原户籍地在海子庙乡园子沟村(分支待续)。

太平都十甲王氏原户籍地在碛塄乡王家坬村(分支待续)。

从而得出,太平都大体位于明长城以南,黄河以北,木瓜川中下游流域以东,清水川中下游流域以西的区域。所辖今木瓜镇、清水镇、海子庙乡、傅家墕等乡镇的部分区域和府谷镇(原高石崖乡)等府州城县衙所在腹地。取名太平里,其寓意是永保府州腹地太平。

四、辑和都(辑和里)

所辖“甲”从一到十,应该是从明长城以里,向清水川流域,东黄甫川流域及墙头乡分布:

辑和都一甲郭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元峁村(分支待续)。

辑和都一甲马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与木瓜镇交界处的柳沟村(分支待续)。

辑和都二甲任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与木瓜镇交界处的任家老庄村,传说是绥德任家沟迁来府谷。族人分支火少峁、木瓜沟、菜卜墕、老虎沟、武家梁、榆家坪、姬家畔、水草湾、圪针畔、榆林刘飞墕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二甲王氏原户籍地待详,族人分布在清水西山墩,温家峁,神树湾,二道峁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二甲曹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青春峁(分支待续)。

辑和都二甲徐氏原户籍地在清水乡徐庄(分支待续)。

辑和都二甲陈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清水街上(分支待续)。

辑和都二甲韩氏原户籍地在东山(祖先于明末从山西交城迁来),族人分支海子庙韩家峁、韩庄子、磁窑沟、寺畔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三甲郭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麻地山,族人分支碛塄乡碛塄村、沙角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三甲刘氏原户籍地在傅家墕村西面的大坪川沟,后搬到崇塔村东面的大寨沟,族人分支崇塔村,傅家墕,薛家墕,孤山杨家畔,庙沟门柏草墕,庙沟门三不拉沟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四甲贾氏原户籍地在黄甫贾寨,族人分支黄甫街上、魏寨村以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四甲李氏原户籍地在黄甫李寨(分支待续)。

辑和都五甲秦氏原户籍地在清水川口沙窑子,族人分支黄甫乡上、下秦家寨,墙头乡小字梁,原高石崖乡石庙墕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六甲白氏明朝(详细年代失传)移民来到府谷,入户辑和都六甲,其原户籍地辑和都的乡与村这些信息已经遗忘。只是相传,祖先兄弟四人,老大和老四从离开辑和都原籍再次移居来到孤山镇,老大住在大神堂,老四住在小神堂。曾经因为琐事没说对话,一怒之下说:“以后咱兄弟再不一家”,从此再就不往来,但还是保留了辈分。如今只能向上追溯三四辈,再以上什么也不知道,小神堂有几家本家相互有辈分关系,不清楚世系远近。

辑和都六甲李氏应该是于明末从延绥一带二次移民来到府谷,先是居住在府谷镇赵石窑村,祖坟寝在李家坟滩,李家坟滩因此而得名。后又到了李家坬,入小神堂村辑和都六甲白氏的“小户”。祖先李世虎,到了李家坬生有三子,另立家业时依长幼为序,分别居住在李家坬、中庄、西庄。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族人先后分支孤山镇李家圪垯、墩墕村、下申家峁、毛家圪崂,新民镇石条墕村,三道沟乡白石岩村,庙沟门镇西窑子沟、庙梁村,老高川乡赵茂梁村,大昌汗乡街村,木瓜镇芦梁村,赵五家湾乡街上,高石崖乡温李河村、班红李村(李家峁自然村),府州城内村。

辑和都七甲徐氏,孤山镇徐家峁村徐氏。祖辈相传,祖先兄弟两约于清朝时期,从南方移居山西省保德县东关镇徐家湾村,其中一家留在了徐家湾,一家到了府谷县孤山镇徐家峁村,入了人家辑和都七甲的“小户”,至今已有十多辈。从徐家峁走出去的族人有:清水镇徐庄子村,新民镇小南川村,庙沟门镇东窑子沟村。

辑和都七甲赵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赵寨。相传,赵氏始祖约于明初离开山西省保德县义门镇(义门都六甲),祖先曾在前朝为官,在改朝换代过程中,族人为避株连,其中一族携家眷移居府谷,住在府谷镇赵家墩村,始祖原配夫人生四子,添二房后居住在清水镇赵寨村又生四子,兄弟八人立八门,族人称赵家墩赵氏为前四门,清水镇赵寨赵氏为后四门。明洪武十四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时,以清水镇赵寨村入编“辑和都七甲”。前四门赵家墩族人分支府谷镇红花村、后墕、高粱、赵石堡,清水镇南峁、北峁、张家峁、上下元峁、大寨沟、崖窑、枣林峁、站塔、漫塔;后四门清水镇赵寨族人分支本乡段家墕、赵五家湾石峡梁、粉坊沟、大桥村,哈镇,大昌汗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七甲倪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常沟村(分支待续)。

辑和都八甲庄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清水村,族人分支市儿梁、半沟村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九甲武氏原户籍地在黄甫镇武家渠村(分支待续)。

辑和都九甲魏氏原户籍地在黄甫镇魏寨村、黄甫街上,族人分支黄甫镇庙梁村、西梁村、洞梁村、马家峁,清水镇漫塔村、温家峁等以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九甲温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温家峁村,族人分支黄甫镇庙梁村,原高石崖乡温李河村、石庙墕温庄子村,傅家墕乡温家圪崂村,庙沟门镇等地以及内蒙中西部。

辑和都十甲赵氏原户籍地在清水镇与木瓜镇交界处的柳沟村(分支待续)。

从而得出,辑和都大体位于清水川流域中下游及其以东的黄甫镇、麻镇、墙头乡境内长城以里,黄河以西北,地处晋、陕、蒙毗邻的三角区域,故取名为辑和里,其“辑和”二字蕴含着九边团结和睦之意。

从以上例举合河都、大堡都、太平都、辑和都的部分姓氏家族,从而表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各个都甲姓氏家族的始祖移民来到府谷,由政府安置所获取的第一居住地,即“原户籍地”只有一处,其他地方不管再出现多少同都甲同姓氏的本家,他们都是从“原户籍地”走出来的分支系,是散居他乡的一家人。

五、丰衍都(丰衍里),大体位于今大昌汗乡、老高川乡、庙沟门镇,即新民镇、三道沟乡、孤山镇境内明长城以北至今陕蒙交界线以南,原被划入蒙汉沿边的“黑界地”军事控制无人区。因该地域“屯田广夷,田禾茂盛,仓庾丰衍”故取名为丰衍里。

六、宁镇都(宁镇里),大体位于今赵五湾乡、哈镇、古城乡,即木瓜镇、清水镇、麻镇境内明长城以北至今陕蒙交界线以南,原被划入蒙汉沿边的“黑界地”军事控制无人区。因地处陕、蒙、晋毗邻的三角区域,故取名宁镇里,其“宁镇”二字寓意着疆域平安宁静之意。

丰衍、宁镇二里,明初以前划入蒙汉之间的军事禁区“黑界地”,随着朝代的更替,丰衍、宁镇二里被“黑界地”这个名称所取代。后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黑界地逐步放垦,丰衍、宁镇二里也随之回归了原有的区域管理属性。可人们只知道那时“黑界地”放开了,忘记了那就是“丰衍、宁镇二里”回归了,成为府谷人眼前熟视无睹的一块陌生地,一直笼统地被“黑界地”这个名称所取代,常有人问:“丰衍、宁镇二里哪儿去了?”苦苦寻找了多少年,原来就在脚下。

以上是府谷县编户四里,合河里、大堡里、太平里、辑和里以及明洪武十四年前被划入黑界地的丰衍、宁镇二里的地理位置,及其明初移民入编的四里所辖“甲”的分布状况。也应该是政府当年在移民到来前所作的里甲编制与区域规划。基本是由下游向上游依次分布在府谷境内明长城以里,黄河右岸的石马川、孤山川、清水川、黄甫川四条黄河一级支流区域两翼。因为安置移民是关乎到沿边百姓的生存、关乎到沿边农业生产的恢复、关乎到边塞军事的建设。所以不难看出当年的政府在安置移民时作了大量的行政区划与行政建制工作。移民祖先来到府谷落脚的第一个地方便是各姓氏家族的“原户籍地”即“都甲户口”。“都甲户口”是“原户籍地”的代称,是移民后裔家族信息的传承,是相互认亲的历史依据,是永志不忘的户籍头衔和迁来府谷的祖籍地。

注一:明朝的“都甲户口”把移民的家庭、人丁、土地、赋役等捆绑在一起,对移民的生产、生活秩序有过相当严格的控制与约束。到明末清初,政府对都甲户口“原户籍地”的人口流动已失去了约束力,从腐败政府各阶层到最底层的家庭为逃税而隐蔽人丁数,从而难以落实赋役。到清朝雍正帝时,对人丁税进行了革新,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人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叫“地丁银”,彻底推翻了“人丁税”,把人们从都甲户口的控制约束中解脱出来。所以,府谷移民所传承的是明朝的“都甲户口”,与清朝的都甲户籍没有一点关系。

注二:①如果有人说,我们家族祖先在明朝以前就移民来到了府谷;②如果有人说,我们家族祖先移民来到府谷第一落脚的地方就在大昌汗乡、老高川乡、庙沟门镇,赵五家湾乡、哈拉寨镇、古城镇这些乡镇境内明长城以外的任意一个地方;③如果有人说,我们两家虽然是同都甲同姓氏,就是不一家;④如果有人说,我们家族祖先于明洪武初年就移民直接来到了府谷,但世序达不到二十二世以上,代差达不到二十五年以上。这些说法应该是不实之词、这些信息应该是虚拟信息、这些做法应该是错误做法。

注三:《府谷县志》雍正版83页载有“顺治十八年知县龚荣遇:卑职看得,府谷极边不毛,叠罗兵火,自崇祯年间王嘉胤首乱,六都并为四都。”《府谷县志》乾隆版190页记载:“县编户四里,大堡里、太平里、合河里、辑和里,每里十甲。旧志原额六里,今裁汰丰衍、宁镇二里,止存四里。其裁汰之由无考”。前后县志一致记载“止存四里”。还有《延绥镇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府谷县编户四里”,崇祯年间还哪来的“六都”。可见知县龚荣遇所说“六都并为四都”这一说法已被后来的《府谷县志》乾隆版“其裁汰之由无考”所否认。在民间也没有人说他们的都甲户口是由丰衍都和宁镇都变更而来的,包括一些文物碑记和史料均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记载。

——作者简介——
王善留,别名探索者,陕西府谷人。1955年3月出生,1976年参加工作,府谷县人民政府公务员,2016年退休。现为府谷县作家协会理事,府谷县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本人对文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探索研究地方史,特别是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于2016年着手编修了《府谷太平都六甲王氏家谱》,于2023年出版发行。部分作品被《西部散文选刊》《府谷作协文集》《府谷诗刊》等刊登。
往期精彩推荐

/散文 丨 白耀文:生命中的光


/散文 丨 李彦荣殿阴洼的十亩地


/散文 丨 贾惠军:过年

/诗歌 丨 马陇晋:短诗三首

府谷文学
府谷文学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