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它共处的时间越长,它的力量也就越强大

文化   2024-07-12 20:02   上海  



终于来到7月,由光明森林club联合浦睿文化共同举办的《伊甸之东》线上共读活动,顺利完结!从6月11日至7月2日,为期三周多,这本一千多页的“厚书”,陪伴我们走上了一段特殊的旅程。在这部作家为爱而写的作品中,正如斯坦贝克所说,我们认识了一大帮人——并试着了解他们,超越他们。


写作过程中,当预知到这本书会很厚时,斯坦贝克发明了一套理论来解释它,它不一定有效,也不一定能够说服我们,但从中确能看见作家所相信的,“一本书的力量”;而这却是能够打动我们的。





一本厚书的插入过程非常缓慢,甚至还会停留一段时间。它不会在割裂之后马上离开,而是会让思维在楔子的周边重新组合。让我们把这个比喻再推进一步。当楔子被迅速拔出时,思维的倾向是迅速地愈合自己,恢复和之前一样的状态。可如果是一本厚书,那伤口也许会绕着楔子的形状愈合,这样一来,当楔子最后被拔出,读者将这本书放下时,他的思维也永远不可能回到之前的状态了。这就是我的理论,它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厚的书会更重要。与它共处的时间越长,它的力量也就越强大。


——约翰·斯坦贝克





共读加油站分享

分享人:

编辑久安,译者王一凡


《伊甸之东》上市至今,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读者们见到书的反应和我们是一样的:


为什么这么厚?


“入了一块砖”“健身爱好者必备”等花式称赞,也被赋予了这本书。但与此同时,关于“为什么这么厚”的一个“认真的理由”依然不可或缺,而当我们谈论一本书的形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伊甸之东》所属丛书“睿读经典”的开本偏小,而小说的字数多,于是“厚”不可避免。


-为了阅读过程的舒适,舍弃第一个内文版式,采用第二个更加疏朗的内文版式,让原本800多页的书变成现在的1000多页,增加了厚度。


-为了降低成本,也降低定价,没有分册,做成了一册。


修改前后版面对比,右边为最终版


它现在的形态,可以用以上三个方面来解释,但这当然是不够的。有时候,一本书是薄的还是厚的,是单册还是分册,好像也有书自己的命运的原因。《伊甸之东》大概就是有着这样命运的一本书。除了以上三个原因,编辑久安还分享道:


《伊甸之东》现在的形态,虽然可能是阴差阳错,但真的让我觉得和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契合。斯坦贝克的编辑帕斯卡·科维奇(也就是篇首提到的那位),送了斯坦贝克一本笔记本,这本书的手稿就是写在那本笔记本上的。


在这本笔记本上,小说的正文写在右侧,左侧则用来写:关于小说的构思、每日生活琐事、世界局势。然后这些又是以写作期间的日记或信件的名义,写给他的编辑科维奇的。我们在这本书的附录中选取了一部分。


所以这本小说,现在想来,对于斯坦贝克来说,正是一个仿佛笔记本、日记本,一个盒子一样的存在。他在里面写下了几代人“厚厚的”一生。而且作者在本子上写了日记,就好像每天一边对自己说话,一边去延展他笔下人物的生命。


在王一凡老师看来,译书的过程是译者和作者精神交流的过程,而与读者“共读”,则是译者与读者交流的过程。



从2005年翻译第一本书《永远的异乡客》到今天,王一凡老师说:“工作换了好几份,但翻译这个事情一直坚持了下来,自己觉得很乐在其中,翻译一本好书,翻译出一个好句子,都觉得非常快乐。”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跨越了一个世界,而这种跨越却来自每一个时刻译者对词语的琢磨。关于翻译这件事,王一凡老师分享道:

中文英文是互通的,其实好多朋友英文都很棒,但要用中文表达出来,可能就会觉得怎么表达都不够妥帖,所以平时多看看中文,我觉得对翻译过程很有帮助。


而且每个人的词汇量是有局限性的,看书的过程,我会特别留心一些表达的方式,比如我们一般写风吹树叶,会写吹拂吹动,有一次我看书,我看到作者写风裹挟着,哎,就觉得裹挟这个词写得很妙,就会收入我的“表达库”。


就是一边看书,一边留心作者的写法,觉得写得好的,我平常想不到会这么表达的,就留心记一记,慢慢的,表达的方式多样化了,各种情形就比较容易找到更熨贴的表达方式了。




读者打卡笔记


在《伊甸之东》的共读过程中,读者也根据每日的阅读进度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Mayfly 

斯坦贝克写人好厉害,言辞精准干练,没有废笔,三言两语就交代清楚人的性格,和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描写父母的神圣形象在孩子心里如何崩塌的那一段,像手术刀一样精准锋利。


 @草莓不加冰 

人生中第一本超过一千页的大部头献给斯坦贝克。书很厚但故事很好读。而且我很喜欢凯茜这个角色,虽然我也觉得她很“疯癫”。但我还蛮羡慕她的精神状态的,她的目标一直都是拥有很多钱(至少目前是这样的),而且她并没有因为被打、拥有家庭、生下小孩而放弃这个追求。在我看来她和亚当的婚姻,生下双胞胎,过着还算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应该算是个圆满的结局了,但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她有坚定的信念、自私的行为。怎么不算是为自己而活呢?


 @海藻 

亚当和查尔斯的剧情越来越精彩了,很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除此之外,另外两个女人也让我很感兴趣。一个是莉莎,一生都被生儿育女占据,没有任何其他之外的生活与体验。她剩下的时间与圣经相伴,但她只是一味遵从里面的观念,从来不思考,是没有时间使她放弃了思考或者她根本没时间想到思考。直到因病与酒产生接触,才体验到另一种生命体验。


另一个女人是特拉斯克太太,她的出场很短暂,却令我非常悲伤。这个从来不笑的女人被丈夫感染淋病之后,将此归咎于自己夜晚梦中的淫乱,自我PUA,绞尽脑汁羞辱自己。好像只有悲伤才能安抚她,而任何微小的笑容都是一种禁忌。


我的感觉是这两个信奉上帝的女人(不管是哪种宗教),都束缚住了她们自身,被剥夺了自身自然的情感。


图片by冯冯


 @Mayfly 

亚当对凯茜的爱是他自恋的投射,他并不真正爱凯茜,他只是爱那个成为高尚的拯救者和全能的保护者的自己。


 @人类社会探险家 

亚当可能一直在期盼着一位爱人、一个家庭和自由独立的生活,于是他深爱着想象中的凯茜。


 @李十八(Lynn)

今天一直在亚当轰轰烈烈置办家产中度过,气氛和谐舒缓,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漫不经心地一笔带过,但心头始终萦绕着“凯茜”,隐隐约约的不安渗透在每一段文字中。


 @Fiona Von Voyage 

在那悲伤、无助和无助的悲伤中,却表现出一种伟大甚至是美好的尊严。


 @乌鸦 

蒂姆谢尔!

真是部伟大的小说啊。斯坦贝克在附录里说这本书是写给自己的儿子们的,是的,估计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 。

“真相是留给成熟的人的,而很少有人能够成熟。”

绝对的年度十佳预定,愉快!


 @平安健康 

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但确实这本书也到达终点了,就好像太阳终究会落下一样。


 @まいご!!!!!

读完了,读完了。没想到读完一本书的原因是:“明天从学校回家,不想背一本比砖头还厚的书。”


虽然理由很荒谬,但我还是真切地读完了这本书。很过瘾,很好读,很喜欢结尾“合家欢”的剧情。感觉书中处处是我不长的人生和浅薄寡淡的情爱的映照,证明了我遇到的只是普遍的困境,我足够普通。


 @致·璞 

在最表层的脆弱之下,人都是想要做好人,想要有人爱的。确实,他们大部分罪行都是因为受到了引诱,想要找到通往爱的捷径。


 @pippi 

我印象深刻的是老李与中国长老一起学习希伯来语的那两年。老李在我心中与众不同。喜欢塞缪尔。他们都是平凡人里做到伟大的人。虽然没有钱但是那么精神富裕。那也是我想成文的人。





圆桌讨论:颁奖典礼


在共读结束前一晚,我们为《伊甸之东》里的主角们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颁奖典礼,由读者提名、撰写颁奖词,再共同投票选出最有共鸣的奖项。


最终,我们有了以下这份获奖名单:
























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热情参与和共创!也希望这份获奖名单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对这本书感兴趣!




共读结营


本次共读有163位朋友参与,20天内大家打卡了184条读书笔记,有117位朋友点亮了本次共读的专属徽章。




光明森林专属徽章:



浦睿文化小惊喜徽章:




让我们期待下次共读再相遇!






【图书资料】


作者:[美]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王一凡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End-





  了解更多请关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众号: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红书:浦睿文化 / 巨鹿村的浦女士

抖音:浦睿文化

B站:上海浦睿文化



 加入社群 
加入「浦睿生活馆」
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参与浦睿福利活动
添加浦睿君个人微信(prwh2011)
欢迎来撩~


浦睿文化
浦睿不止做书, 更创造关于文艺的一切美好; 让我们一起享受, 好书,好物,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