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主动脉瓣的每一次开启和关闭,犹如引领血液奔流的序曲,精准而优雅。然而,一旦主动脉瓣罹患严重病变,便将导致血液反流或阻塞,致使心脏负担加重,全身供血受阻,一如生命之舟面临搁浅的危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外科郭应强教授微创心脏瓣膜团队,正是这片战场上的“老兵”,经常接诊来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此类心脏主动脉瓣疑难患者。与病魔缠斗数载,他们大多历经过多种治疗方案的尝试,却无奈地发现,那扇本应守护生命的瓣膜已渐渐失去了它的功能。在此情境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I)被视为挽救生命的新希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郭应强教授
与TAVI“携手”十余年,郭应强教授带领团队一路过关斩将,不仅熟练掌握经股、经心尖等多种入路方式,更在复杂疑难主动脉瓣病变处理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完成了多台全国乃至世界首例手术,填补领域空白。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金秋,团队今年已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I)手术量500例,这意味着,有500名心脏主动脉瓣疑难患者,在郭教授微创心脏瓣膜团队救治下重获新生!
“因为病人需要。”10年前,身为心外科医师的郭应强教授就是因为这句话,一手拿起手术刀,一手拿起导管,此去经年,那只握起导管的手便再也没有放下,反而越坚定有力。而在他内心深处,更期盼着有一天,能通过易患因素筛查、早期瓣膜病管理等方式尽可能让患者不需要做这种手术。这才是他作为医者最本质的追求与使命。
01
500例背后
自是桃李树,何畏不成蹊
有人说,判断一个医生是不是医术精湛,是不是好医生,看看他的患者就知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心胸外科“刀光剑影”的世界里浸润三十余载,郭应强教授深知,没有什么比一台成功的手术更有说服力。
“效果决定未来。我们从刚开始做TAVI手术的时候就强调一定要把我们的患者服务好。”
从第一例手术开始,他和团队就已经做好了在不断创新和优化手术技术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诊疗服务的决心。
2014年,在我国TAVI技术崭露头角,尚未有TAVI瓣膜器械通过NMPA批准进入临床应用的背景下,郭应强教授在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充分沟通、说明所有情况后,使用当时一款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国产原研瓣膜——J-VALVE经心尖导管人工生物主动脉瓣置换系统,为一位73岁高龄、外科手术高危且药物治疗无效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成功完成TAVI手术,彻底解决病痛,自此打开了主动脉瓣反流病变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大门。
而这次手术既是团队的首例TAVI手术,也是中国首例经心尖TAVI手术。
由一次创举出发,勇于开拓的种子自此便深深种在了郭应强教授和团队成员们的心里。
“大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降低病发症、提高我们的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这几个方面来把我们的患者服务好。”
秉承这一理念,团队自2014年以后不断突破,在一台一台TAVI手术中不断“升级打怪”,练就了过硬的操作技术,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帮助患者特别是各种疑难患者,解除病痛,重获新生。
在此期间,团队也开创了一系列先例:
如完成了全球首例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合并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同期TAVI+TEVAR手术、全球首例镜面右位心球扩TAVI手术、世界首例使用TAVI术式治疗镜面右位心单纯主动脉瓣反流;主导了全球最大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注册临床研究;成功为百岁老人实施TAVI手术;在ATS期刊发表关于主动脉瓣反流TAVI的论文;提出了“一站式”瓣膜病诊疗策略及downsize瓣膜选择方案;并牵头制定了国内15家中心的经心尖TAVI手术操作规范……
一系列创举为我国TAVI技术的早期普及发展贡献了“华西智慧”。治愈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也一传十,十传百,在日积月累口口相传沉淀出了郭应强教授团队的好口碑。
“这样的口口相传使得患者们越来越了解这一疗法,也更容易认可我们团队,选择华西来进行手术。”
如今,团队不仅在TAVI手术例数上实现了逐年稳步攀升,更在手术成功率与降低并发症产生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阶段,通过优化手术流程,团队已成功将一台TAVI手术的平均时间从最初的200分钟大幅缩短至现在的43分钟左右。流程优化的同时,团队还建立严格了的术后监护体系,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了大部分患者在术后无需转入ICU,而是可以直接返回普通病房进行恢复。
此外,在术后出院管理方面,团队也制定了详尽的规划。如在患者出院前,团队会为其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并制定详细的出院指导和后续随访计划。患者出院后,团队还会通过电话或远程医疗等方式进行定期随访,及时了解患者恢复情况,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确保患者在家也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医者“术”无止境,为不辜负这份患者的信任和期待,郭应强教授带领他的医疗团队不断用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勇攀登医疗高峰。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手术效率,优化了术后管理流程,还显著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患者带来了更加人性化、高效化的医疗服务体验。
02
内外兼修
推广主动脉瓣反流TAVI手术的“华西经验”
自2002年Alain Cribier教授完成世界首例TAVI手术以来,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领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历经二十余载的深耕细作,TAVI技术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显著提升,已成为众多患者治疗方案的最优选择之一。
在这二十年间,中国的TAVI疗法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并且,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操作水平的日益精湛上,更表现在手术方法的多元化与创新性上。
一方面,相较于国外主要以经股动脉入路为主流,中国的TAVI手术在入路方式上展现出了独特的灵活性与广泛的适应性,构建了经股动脉与经心尖两大主流路径并行的格局,为不同病情的患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另一方面,针对我国主动脉瓣病变群体中,单纯反流病例占比较高这一病变特点,国内心血管病医师在应对此类患者的TAVI手术治疗上,创新发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治疗策略与技术手段,为全球TAVI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郭应强教授团队无疑是这一领域的推动者。
凭借对心脏解剖结构的熟练掌握及TAVI技术的扎实功底,郭应强教授曾在过去十年间,熟练运用经心尖入路、经股入路及不同设计特点瓣膜器械,为众多高危且复杂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成功实施了TAVI手术,发展出独特的诊疗特色。
与此同时,由心外科医生牵头组建的TAVI团队也让其拥有全面的诊疗视角。郭应强教授在采访中进一步强调,团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会严格依据CT分析结果,为患者挑选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瓣膜器械和手术方式,对于经综合评估后不适宜接受TAVI的患者,团队也会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为患者解除病痛。
“对于所有医务人员而言,严格遵循适应证至关重要。”郭应强教授说。
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郭应强教授也在过往十年间不遗余力的推广和普及团队在经心尖TAVI手术和应对单纯主动脉瓣反流TAVI手术方面的独到经验,在医院支持下团队建立了微创心血管外科技术平台,成立了国内首个主动脉反流TAVI教学基地,培养了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同时,他还不辞辛劳地到全国30多个省的大医院讲学,手把手教青年医生做手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心尖TAVI已然与SAVR、经股动脉入路TAVI一起,成为我国主动脉瓣病变治疗领域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手术方式。
回首来时路,郭应强教授感慨良多。
他谈到,从最初参与国产瓣膜动物实验,到国内外瓣膜产品陆续获批后,不断应用新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TAVI手术方案,再到后来助力先进TAVI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他和团队始终坚守在中国的土地上,汲取着这片热土的原始创新力量,致力于为中国的老百姓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面向未来,团队也将继续以创新为矢,用更加微创的手术方案、更加优秀的瓣膜器械,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TAVI手术方案,竭力为西南乃至全国TAVI疗法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造福更多、更广泛地区的瓣膜病患者。
03
他和他的团队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才能走得更远
如果把发展主动脉瓣经导管介入诊疗事业的比作一场马拉松,那么对郭应强教授和他的团队来说,胜利的时刻或许并不是抵达终点的那一瞬间,而是不放弃每个挥汗如雨的转角。
除了在TAVI临床实践及器械研发领域开拓创新以外,由郭应强教授带领的华西微创心外科团队还率先探索了由中国心外科医师主导、多学科协作的TAVI团队新模式,成为我国首个以心外科医生为核心的多学科TAVI团队。
“与外科手术不一样,TAVI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事情,我们从开始做动物试验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与许多故事的开端一样,郭应强教授坦言,团队在初期筹备的过程中经历一段相对艰难的时光。
早期,由于经导管介入技术的复杂性,除了郭应强教授本人能够熟练操作导丝外,其他成员都显得力有未逮。面对DSA图像的认定与判定,团队也经历了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此外,早期团队各学科的成员也并不固定,有人加入,也有人因各种原因选择离开,但这在郭应强教授看来,是团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毕竟,作为团队的带头人,郭应强教授也曾有过动摇与挣扎。在那些看不到希望,或是遭遇重重困难的时刻,他也曾想过放弃。
但幸运的是,他周围始终有一群坚定的支持者,无论是来自医院领导、科室同事,还是那些同样致力于这项事业的伙伴们,他们的鼓励与陪伴,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郭应强教授感慨地说,正是这些挑战与困难,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学习热情与进取心,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规范。
随着实践的深入,团队还陆续吸纳了内科、影像、超声引导、麻醉、康复等领域的多学科医师,组成了一个更加强大而完善的诊疗队伍。并且队伍成员相对固定,彼此之间总能有商有量,集思广益,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为什么现阶段团队能如此稳定?
郭应强教授认为,这源于他们共同的目标与信念——因为病人需要。当团队成员真正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的心就会紧紧相连,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纵使有千般万般要放弃的原因,也能从中找出那万分之一不放弃的理由。
如今,历经十年打磨,华西医院心脏外科微创瓣膜团队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外科医生团队,发展成为了一个集多学科专家于一体的综合性团队,并在术前管理、手术操作、术后康复治疗以及术中麻醉辅助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
04
医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失业”
手握生命的重量,在危境中孕育转机。
在医院这个流动着人情冷暖的空间里,郭应强教授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参与别人的生老病死,并从中感悟做医生的真谛。
在他看来,生而为医,大家的核心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治好病人,满足病人最大的、最美好的愿望和需求。然而,他更明白,对于生命科学,只有尽力,没有完美,一份职业,一条路,只有走过才能理解健康的珍贵。因此,他内心深处怀揣着一个朴素而美好的愿景:愿世间再无病痛。
“我经常跟病人说,我的终极目标其实是希望病人不生病,然后我自己失业,这对我来说也挺好。因为未来我自己也会成为病人,如果病人不生病,那么我也能不生病,那不就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吗?我们可以去做其他更多的事情,不一定非得做医生。”
郭应强教授进一步指出,如果每个人都能更持久的保持健康状态,少生病住院,那么这个社会无疑会更加和谐。国家一直致力于让老百姓更健康、活得更好、更开心,而这也是他们作为医生的奋斗目标。
本着这样的初心,郭应强教授和他的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病人的全病程管理,旨在让病人尽量不发展到需要做手术的阶段,或者能终身都不需要做手术。
“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让病人更健康,这也是我们作为医生的终极目标。而不是说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就希望更多人来做手术,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在这条道路上前行,郭应强教授和他的团队心怀信仰,热血难凉。
专家简介
郭应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郭应强教授 严道课程目录
主动脉瓣反流干预时机与策略的思考:来自外科医生的观点
新一代经导管瓣膜设计理念及中国创新
《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手术操作规范》解读
三尖瓣反流病理生理特征
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术的医学原理及器械研发进展
……
添加小严学习助手
领取精品好课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更多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严道医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