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雪
01
好多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发生语言障碍,眼神呆滞,行动迟缓,不愿意探索外部世界,无法跟人互动,或者沉溺手机游戏,总是缩在父母身边,一丁点不如意就歇斯底里暴怒。
而孩子的妈妈,几乎24小时陪伴孩子,为孩子各种付出。
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妈妈没有自己的中心,注意力几乎时时刻刻扑在孩子身上,严重地跟孩子共生。
然而,这些妈妈普遍觉得,自己是在给孩子充分的“爱与自由”。几乎所有事情都尽力顺着孩子、满足孩子。
其实,只要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孩子,比如,孩子跟爸爸单独出去玩几天,在这几天,妈妈自己的日子,还能安排得有滋有味吗?
02
共生的核心有两个,以供自检。
一是,父母一直妄想操控孩子的情绪。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为孩子做事情的心理动力是:我应该可以做某些努力,努力使得孩子不会哭,不会有情绪,不会有创伤…
二是,自己不去直接体验自己的人生,什么事情都要经由孩子去体验,这就是寄生。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鬼没有自己的身体,得附体到别人身上才能体验活着的感觉。
比如:吃饭。
父母不专注于自己盘子里的食物,不能专心品尝食物,而是时刻盯着孩子吃了几口,仿佛看着孩子吃饭,就等于自己享受到了食物。
比如:社交。
父母觉得自己不擅长跟别人交往,到陌生环境里很局促,于是躲在孩子背后,拿孩子做“社交话题”“外交吉祥物”。
比如:出门。
如果不带着孩子一起出门,如果不是为了带孩子去某某地方,妈妈自己连下楼的心气和意愿都没有。
03
共生,是现在亲子关系中普遍出现的议题,当孩子出现一些症状,既不必给孩子贴上种种可怕的“××症”的标签,也别闭上双眼自认“我就这样养,我是跟李雪、尹建莉学的‘爱和自由’的养育”。
如实地去观察事实本身:我活得自在吗?孩子活得开心吗?如果我每天很焦虑,孩子时常眉头紧拧,明显很多愤怒不满,那这肯定不是爱和自由,这是严重的共生关系。
我小时候看见三姨对她儿子说:“小兔崽子,看我不打死你!” 于是她和她儿子就那样笑嘻嘻地跑闹。—— 这一幕我印象很深,那“狠话”背后的宠溺和开心,让我羡慕。
育儿,不是说正确漂亮的话,而是爱的链接。
关于育儿,父母总是问“遇到孩子某某情况,我该怎么办”。这些父母以为育儿是一套技术方法,应对每个情景有一套正确的说法,说了正确的话,孩子就会如我所愿。
比如,妈妈很困了孩子还是不肯睡觉,有的妈妈对孩子讲“妈妈困了先睡,你先自己玩”。孩子就乖乖自己玩,很快也睡了。
有的妈妈也这样讲了,孩子却哭闹,就不让妈妈睡。为什么呀?
因为,孩子对情绪高度敏感,孩子的行为时刻反映着父母内心的真实状态。如果妈妈是放松地跟孩子说自己先睡,对孩子还要再玩一会的状态没有焦虑,甚至还充满爱意,那孩子自然也会顺应环境,很快安睡。
如果妈妈内心有敌意,觉得孩子不肯睡觉是在折磨自己,那即便嘴上说着正确的话,孩子也深感不安,一定要拉着妈妈确认这个链接的存在,孩子害怕妈妈是切断关系去睡觉的。
一位曾在我家住过的朋友分享她对敌意的觉察:我对儿子用很温和的语气说,我们睡觉好不好?其实我觉察到自己内心已经充满敌意,有种你不睡觉就是不想让我好的恨,这时候儿子就一定跟我死扛,再困也不睡,两个人就像高手比内功一样对峙。
我不太愿意讲,遇到某某情况,父母应该怎么怎么地说话。这经常被诟病说:李雪只提出问题,不给解决方案。
事实上,我并不觉得孩子有什么问题是需要被解决的,孩子的问题只是父母潜意识的一面镜子,我反复在讲的是,透过镜子照见更深层次的真相。
真相不是关于“孩子晚睡到几点是个度”,真相是父母经由跟孩子关系中的僵局,看到自己内在的敌意,让自己从偏执走向放松。
父母是放松喜悦的,孩子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欢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与李雪评论互动。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亚马逊,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李方
插图 | 玛丽·卡萨特
视频号“李雪爱与自由”持续更新中,欢迎订阅
李雪TED演讲《揭开抑郁症的真相》——
几乎可以拯救所有上衣的高支弹力精纺羊毛裤来啦!点击图片查阅详情
秋冬季,特别需要一条裤子搭配我的各种大衣,既要保暖,又要可正式可休闲,羊绒当然好,但是羊绒针织无法做出有型的裤子,于是去定制高支针织羊毛。
面料本身有一定挺括度,所以能修饰一些腿的弯曲,特别显腿直。人的腿大多有些自然弯曲,我也是,很少有人拥有超模般笔直的腿,但是好的面料和剪裁,可以修饰出笔直长腿的效果。
黑色、棕色两个颜色,几乎可以搭配所有颜色的上衣和大衣了,如果经济条件没问题,必须是两个颜色都收。我相信拿到手,你就会爱上它。
面料成分:68%羊毛 29%天丝 %3氨纶
洗涤方式:干洗、手洗皆可。
扫码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