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童年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一生,糟糕的底层心理架构是坏情绪的根源,下决心跳出来才能获得心灵的解放!

情感   2024-11-12 19:25   黑龙江  
在心理学经典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因为自我价值感缺失、抑郁和讨好型人格而去看心理医生苍鹭。
苍鹭医生告诉他:
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蛤蟆当前的痛苦正是源于童年时期即已形成的底层心理架构。
苍鹭医生将人的底层心理架构抽象成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态度,并以坐标系的形式来表达。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代表四种不同的心理架构,分别是“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好”
有三种心理架构与“不好”有关,“不好”意味着不满意、错误和否定,这样的态度很容易引发内心的冲突。
每个人都应该诚实地面对自己,进入自己的潜意识,认领自己童年时期即已形成的心理架构,找到自己性格弱点的根源,然后从与“不好”有关的心理架构中跳出来,实现自己的二次成长。
1
“我不好”的认知会让人不把你当回事儿,你不爱自己,别人也不会爱你。
蛤蟆自小生活在家教严格的家庭。由于蛤蟆父亲总是认为蛤蟆不好,需要被改造,蛤蟆在童年期便形成了“我不好”的底层心理架构,这正是他的病根所在。
一开始与苍鹭医生交谈时,蛤蟆连“你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题都不会回答。因为他的思维惯性是“我不好你好”,他要靠讨好或迎合别人的方式来掩饰“我不好”,以讨要爱的方式与人相处。当他不知道怎样回话别人才能满意时,他就很容易心不在焉。
由于蛤蟆在内心深处否定自己,他就格外渴望别人的肯定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学会了掩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甚至呈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内在完全相反的外在形象,他似乎只是为了讨好别人而存在的。久而久之,他丧失了表达真我的能力,一切痛苦只能埋进心底,这正是他心理问题的根源。
脱口秀演员徐志胜说自己年轻时系鞋带飞快,就害怕别人在自己弯腰系鞋带时扔下自己。
这种古怪行为的底层心理逻辑也是“我不好”,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仿佛我不紧跟别人,别人就会把我甩掉。
带着这样的心理生活,很容易被人不当回事,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被他人PUA,这种感觉又继续深化着“我不好”的感受,形成了“我不好,所以要讨好别人,而讨好别人,别人就不把你当回事,所以我真的不好”的恶性循环,不跳出这个循环,就会让自己反复陷入抑郁和焦虑的精神内耗中。
"我不好"的潜意识,也是一种不爱自己的表现。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
爱不是一种与某个特定对象的被动情绪,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力。爱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不是要求得到什么,而是希望对方能够自由地发展。
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能拥有积极主动爱别人的能力呢?没有爱人的能力,别人也就不爱你,这正好验证了“我不好”的预言。“我不好”就进一步变成了自己的执念和心理的惯性。
无法肯定自己,就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没有爱的能力,又无限地渴望被人爱,这正是“我不好”的底层心理架构所引发的巨大心理冲突。
2
“你不好”的认知,是对他人的一种否定和攻击,你攻击别人,别人也会攻击你。
如果“我不好”只是单纯地攻击自己,那“你不好”则是对他人的一种攻击。
“你不好”意味着:你是错的;你是坏的;我对你很不满意;你需要做出改变,否则我就要攻击你。
这样一种心理架构,很容易引发心理的波动。
如果处于弱势地位,就会老是挑别人的理儿、在心里怨恨他人、生别人的气,或者不停地发牢骚,充满了对人的偏见,满脑子都是负能量。
如果处于强势地位,就会有一种父母上身的感觉,很爱批评、指责、教育他人、挑别人的毛病、动不动就发火。蛤蟆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
在家庭关系中,“你不好“的想法具有尤其猛烈的攻击性。
余华说: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有一个善于制造内耗的人。几块钱的碗打碎了,鞋子放的位置不对,明明是很小的过错,却觉得如临大敌。在家大吵大闹,仿佛天就要塌了,就算是家里有一些好事,也总能从鸡蛋里挑骨头。家庭成员时刻都精神紧绷,没有丝毫松弛感,精神能量被一点一点的耗光,家庭成员充满了怨气,相互埋怨。"
“你不好”的底层心理架构正是家庭内耗的真正元凶。
“你不好”三个字让人的心态没法平和下来。被这种心理惯性控制的人,很容易看什么都不顺眼,对什么都不满意,一点小事就发火,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你说别人不好,别人也会说你不好,你攻击别人,别人也会攻击你。
“你不好”堪称是一个人的精神魔咒。带着这种魔咒,无论走到哪里,眼睛里都会写满不满,心里则充斥着厌烦、愤怒甚至仇恨,心灵难以平静。
3
将潜意识中的“不好”变成“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非常值得我们为此做出努力。
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本心都是好的,是原生家庭留下来的“我不好”或“你不好”的底层心理架构带给我们痛苦,让我们犯错。
幸运的是,人的认知不会写到基因里,底层心理架构也不过是一种态度选择,我们随时可以做出改变。
改变的过程必然是艰难的,但也是值得的,这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必由之路。
要想跳出“我不好”的自我认知,首先要原谅自己的所有问题,然后欣然接受“ 我不行、我很笨、我很差”的消极感受,既不排斥也不谋求改变,而是忽视或者忍耐它们,然后迎着自己的恐惧去做事。怕什么就做什么,说一次真话,做一次真心想做的事,拒绝别人一次,顶撞别人一次,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
当做成了一件本不敢做却做得很好的事情,要反复品味这样的经历,最好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努力地将其留存在自己的记忆里。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结尾处,蛤蟆先生成功地跳出了“我不好你好”的心理架构。
在最后一次访谈中,他与苍鹭建立起全新的关系。
他对苍鹭说:
“我知道自己改变了,不再那么依赖你,还能挑战你的观点而不担心会被训斥。我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然后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
如果跳出“我不好”的认知可以重新找回丢失的自己,跳出“你不好”的认知则不但是救赎自己,也是救赎身边最爱你和你最爱的人。
从“你不好”到“你好”,真正要改变的是看人的视角和偏执的观念。
人无完人,找人的缺点很容易,发现人的优点反倒很难。
对于被“你不好”的想法困扰的人,不妨把挑剔的眼神转换成发现美的眼睛。要把“自己对,别人错”的想法,替换成“自己错,别人对”,然后想办法去证实。把改变别人的执念变成改变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只要认识到了自己有问题,并想发自内心地改变,那就一定会慢慢改变。
我们勇敢地将“我不好”变成“我很好,我爱自己,我相信自己”,把“你不好”变成“你很好,我喜欢你,我信任你”,并通过不断地练习,把这些思维刻在脑子里,那我们就彻底挣脱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束缚,获得了心灵的解放
👇点阅读原文精读名著与书为友

世界名著每日读
听智者之言,挖掘世界名著中的人生智慧,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