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依水而生、依水而兴,珠江沿岸地区是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展现城市风貌和品质的重要载体。琶洲眼片区位于珠江中十公里(广州大桥-琶洲岛东)的核心位置,如何与周边区域协调,打造珠江岸边独特的城市形象?记者从规划部门获悉,该片区以“空间-感知”两大维度构建城市设计策略,将自然天赋引入城市空间,形成独具特色、形似“眼”的城市形态肌理,打造珠江沿岸极具辨识度的地标建筑群。
琶洲眼片区城市天际线示意图
琶洲眼片区范围北至珠江前航道,东至广州环城高速,西至新滘东路(规划路),南至新港东路,西南侧紧邻地铁4号、8号线万胜围站。该片区地理区位优越,有丰富的滨水生态资源。但片区现状江、河、城、文等资源缺乏有机整合,滨水活力不足,整体景观品质低、亲水体验差,缺乏通江路径。
琶洲眼城市设计方案延续2011年琶洲-员村地区控规的景观视廊结构,加强保留古港历史视廊元素。以地标双塔回应和强化琶洲塔-渔人码头的历史人文景观视廊,挖掘地区历史文化内涵,凸显和传承“海上丝绸之路”“一口通商”的对外贸易历史记忆,引入“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中心永久会址,进一步强化地区作为广州对外窗口的历史特性,挖掘地区文化内涵,营造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空间场所。
在空间形态上,该处作为珠江入海口的重要区位,为回应珠江转弯位“凸岸”的独特地理区位,将自然天赋引入城市空间,形成独具特色、形似“眼”的城市形态肌理,打造珠江沿岸极具辨识度的地标建筑群,提升和强化地区城市形象。
为避免常规“滨水绿地-车行道-开发建设用地”的规划方式带来的滨水空间割裂,导致使用不便、缺乏人气的问题,本案通过将车行道环岛路往腹地内收,腾出规模更充足的滨水文化公园,置入商业、文化建筑空间,使休闲娱乐、文化展览等多种活动在水边彼此交织,丰富滨水空间体验,通过滨水绿地两侧市政道路后移,地块与绿地直接相连,滨水绿地、广场与建筑前区一体化设计,加强滨水空间与腹地联系,形成步行环境友好、安全、可达的滨水空间,提升滨水空间整体性、开放性和多样性。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方案加强气候适应性设计,利用地形设计抬高岸线边界,增强堤岸抵御风险的能力,建设满足水利、防洪、行洪和通航要求的安全堤岸。利用生物和植物净化水质,结合各类下沉广场、花园、绿地、水池等设置多级海绵设施,合理组织雨水径流、汇水路径,与城市市政管廊进行衔接,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回收利用,打造安全、韧性的城市滨水堤岸。在不影响行洪情况下,以安全、活力、生态及文化体验为原则,提升岸线亲水比例至40%,通过增加挑台、栈道、码头、自然缓坡等多种形式改善岸线亲水性,结合潮汐、防洪水位等变化,设置可淹没式自然堤岸,创造多元活力、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堤岸。
滨水驳岸模式示意图
为满足更多元复合的社会交往需求,片区以总部经济功能为主,引入会议、文化、艺术及城市展览等多种公共服务功能,打造以步行体验优先、多层次的商业及生活广场,为市民提供文化艺术与商业体验相互交融的都市空间,沿内河涌两侧设置商业步行街,增加咖啡座椅休闲设施、艺术构筑物等丰富步行空间,创造可停留的公共空间,强化片区商业活力,提升滨水空间的文化氛围和空间共享性。围绕城市治理的数字技术应用,提供智慧有温度的城市公服设施,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减少市政能源损耗,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来源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 往期精彩回顾 -
终官宣:广州3号线东延段11月1日开通!全新运营交路图送上!
深度 | 广州地铁四期规划最新预测: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坎坷之路
建言 | 广州2035核心线网改善计划:这5条地铁线,可以这样调整……
建言 | 广州2035核心线网改善计划:17号线“截弯取直”,恢复普速市桥线
建言 | 广州2035核心线网改善计划:重组10号线东延段、20号线线位
建言 | 广州2035核心线网改善计划:调整26号线市区段、延伸20号线
- 广州最新专题推文回顾 -
建设进度图:广州地铁在建新线建设进度图【2024年11月】
季度总结:季度观察 | 广州地铁各新线进度对比与开通日期预测(2024秋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