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未来以坚忍
待彼此以温柔
2023年仿佛装上了历史的加速器。一眨眼间,日历上2023年的最后一页便被无情地撕下,瘟疫、战争、科技革命,一连串的百年、千年未有之巨变,如层峦叠浪、汹涌而至,将2024年推到猝不及防的我们面前。此时此刻,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情告别,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发?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个人与世界的距离被拉到无限近。世界每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被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人迅速感知。曾经以为地球是一个广袤空间的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彼此,而个人的命运从未如此直接地受到他人命运的影响。
远隔千里,我们却可以听到乌克兰的炮火,以色列的枪声,在为我们生活于和平中而庆幸的同时,也感到危险的刺骨之冷。在地缘冲突和局部热战的极端风险之下,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并没有减少,谁也不知道这个循环体系对“5%”以上的美元利率还能忍受多久,继硅谷银行以后,下一个牺牲品会是谁?今天,看空和唱衰全球经济的声音几乎绝迹,但这对金融体系来说绝非吉祥的预兆!历史教训表明,危机从来不会在唱衰警醒的氛围中到来,而恰恰会在一片光明和谐中突发而至。
近在咫尺,我们更清晰地感知到身边人日常生活的种种不易。2023年,中国经济摆脱了三年疫情的阴霾,终于走向了复苏。但是疫情留下了深深的疤痕效应,房地产下行周期出现资产负债表收缩,全球周期性需求下滑与产业链转移下出口压力倍增,微观主体信心不足、预期偏弱导致新的投资和消费迟迟打不开局面。整个2023年就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节奏,房地产革命,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数字革命和认知革命。
图片来源:Midjourney制作
这使我们觉得,每一天我们都承载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空间从未如此拥挤,时间也从未如此仓促。
在这样的大变局中,我们不禁对过去赖以生存的道路和价值观产生巨大的怀疑。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改革到高水平改革,从过去简单的追求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转变为更加关注政治内涵和社会目标。在这样的深度转型时期,从国家、社会,到企业、个人,都将面临一个从解构到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每个人担负起命运的十字架,忍受剧烈的阵痛。
但身处和平安稳中太久,我们还不适应这个动荡无常的年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焦虑不安,虚无主义四处弥漫。当搞钱和造富运动的时代落下帷幕,人们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在ChatGPT横空出世的科技革命浪潮下,很可能唯有信仰让人类不被自己的创造物淘汰。然而在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里,我们该相信什么呢?
——我们应该相信,世界文明虽然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是人性本质上还是善良的,光明的。这个在中国称为“致良知”,在西方称为“道德律”。《论语》中说,仁者无忧。《圣经》上说,彼此相爱。
——我们应该相信,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变数和动荡,但是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对大环境的变化无能为力,但是可以努力营造一个确定的小环境。在这样的小环境里,我们可以彼此看见,彼此温柔以待。
——我们应该相信,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们需要承认,每个人实际上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刺激我们的眼球与心灵的,有许多的负面的片段,有许多的让我们心情沉重的信息。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世界看上去伤痕累累,但总有人在默默地缝缝补补。因为爱与关怀,太容易习以为常。
图片来源:网络
站在新的时间分割点上,我们不能不问:2024,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梁漱溟之问,在过去的百年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人提起,在未来也会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虽然在这个“大争之世”,激荡之年,这个问题只能得到一个并不能立刻安定我们心灵的答案:未来肯定会变好,但是只看明年,却存在各种变数。
图片来源:Midjourney制作
道路曲折,但未来充满光明。所以,站在2024年的开始,我们必须放下2023年的全部疲惫和焦虑,选择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以一种谦卑和惶恐的姿势,但也以坚忍而确定的信心,来迎接这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