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所长看了一个彩妆专家交流纪要,专家提到近两年整个国内彩妆行业的表现不是很好,甚至有出现负增长,但这里面主要是外资品牌表现不好,比如欧莱雅、雅诗兰黛、ISOS等增长都有所放缓,甚至不少品牌如Make Up For Ever和Bobbibrown的退货率达到了30%以上,而相比外资,其实国货的表现是相当亮眼的。
这里面专家专门提到了毛戈平,讲到毛戈平之所以成功,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对线下服务体验性的重视,毛戈平目前在线下拥有约380家实体门店,培养了超过两千名专业彩妆师为顾客提供一对一服务。
毕竟化妆品尤其像彩妆,很多需要特定工具和手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虽然现在小红书、B站、抖音等教学短视频到处都是,但实体店有专业的真人一对一服务还是不一样。
毛戈平是靠线下起家的,进入线上比较晚,但是由于线下基础打得好、底子好,口碑、品牌知名度起来了,一进入线上瞬间就起量了,毕竟线上最难的是从0到1,而从1到100相对会容易许多。而线下从0到1简单,只用把店开在那就行,从1到100就会相对比较困难。
目前,毛戈平线上、线下已经做到了55开。
那肯定有同学要问了,为啥外资品牌不做线下,不在线下开店呢?
种草还是种树
答案是受限于管理灵活性等因素,需要和国外总部汇报,有预算审批,有财务考量,要按照总部的选址策略选址,最重要的是,需要确保线下门店是盈利的。而线下的租金、人力成本都太高了,尤其作为外资大牌,开店肯定也要选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那成本自然就更高了,高昂的线下经营成本导致账算不过来,像外资品牌Make Up For Ever近期就关闭了一些盈利能力不足的店铺。
相比之下,毛戈平在商场入驻方面更倾向于下沉至二三线城市,与国际品牌相比,商场租金等成本会低一些。另外,他们更多会将线上线下拉通考虑,换句话说,他们认为通过电商渠道可以弥补线下开店成本过高的问题。
是的,光开店,有时候成本确实是算不过来的,但如果不把门店当成必须要盈利的存在,而当成一个成本端、投入端,甚至当成广告成本,那账其实就能算得过来了。
这么说可能很多同学不太理解,所长讲一下迪士尼的例子吧。
我们都知道迪士尼拍了《冰雪奇缘》这部电影,但事实上,电影的票房其实比较拉垮,在国内也就3个亿。所长也看过,啊,实话实说真的很难看,看得所长直打瞌睡,如果纯站在电影的角度看,显然就是“算不过账的”,投入这么大,票房这么点,可不就是亏本生意?
但是账不能这么算,冰雪奇缘这个电影可能不赚钱甚至是亏钱的,但冰雪奇缘却为迪士尼创造了一个新IP,为迪士尼带来了相当可观的衍生品收入,同时也给乐园做了巨大的内容补充。你要是把电影当成广告片看,那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广告片之一了。
毛戈平用电商渠道来弥补线下门店成本过高的问题,和迪士尼是类似的,毛戈平相当于更多把线下当成投入端,而把电商当作利润端。是的,很多商家吐槽现在线下经营成本高,但其实现在线上的流量成本同样不低。
想也想得到,一方面,现在互联网流量已经见顶了,就连增长最迅猛的抖音渠道也见顶了(抖音现在广告加载率已达15%,上不去了,上不去之后,平台和广告主之间就是博弈关系,平台要多赚钱就得从广告主的利润中抠),换句话说就是,到处都是存量。
第二是互联网的内容越来越碎,无数KOL都在网上种草,消费者可能头一秒看到你的广告对你有点印象,下一秒又看到竞争对手的广告,于是品牌好不容建立的一丢丢认知立马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另外,消费者现在耐心越来越差,注意力越来越涣散,内容时长稍微长一点就不想看,不能从头到尾都抓住他的注意力也不想看,这就使得消费者对相应品牌的认知越来越浅。
其三是互联网上消费者的触点过于分散。以前大家都聚拢着一起看电视、看春晚,哪个品牌投个春晚,立马就触达到全国人民。现在消费者在网上是这里看一点,那里看一点,企业很难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实现大范围的品牌形象塑造(其实这也是现如今国民级品牌越来越难打造的原因之一)……
种种原因就使得品牌的营销费用率越来越高。看下图,汤臣倍健的营销费用率近些年一直呈现高速增长势态,尤其2021开始做抖音后,销售费用率的增速堪称恐怖(抖音的算法太强了,别看量大,很多品牌在抖音上并不赚钱甚至亏损,钱都被抖音平台赚走了,所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不做抖音了)。
而且做线上,不论是找头部主播带货,还是在淘宝、京东、抖音、拼多多,本质上是一种流量租赁,李佳琦今天可以帮你带货,明天也可以帮你的竞争对手带货,今天抖音看你顺眼多给你一点流量,明天就可以把流量收走给你的竞争对手。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不按效果思维来计算,也就是不单纯地把线下门店视作赚钱的存在,而像迪士尼的冰雪奇缘那样视作一个大战略的一环,把它看成成本端,或者就直接看成营销费用,或许视角就会大不一样。
在核心商圈建立门店,门店本身其实就是广告。要想建立起品牌形象,要想消费者对品牌有强认知,那就必须要触达且反复的高频率触达,尤其消费者在每个商圈如果都可以看到你,那其实就是很强的刺激,会给消费者熟悉感。如果线下服务又做得很好,消费者某天在店里体验觉得不错,可能当时在店里没啥反应,但或许转身就去线上下单了,如此,这一单其实也是门店带来的,只是不算在门店的业绩当中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高端的白酒如茅台、五粮液近期都在线下建立直营品牌门店,其实就是想给消费者“种树”,而不是“种草”,现在的草可太多了,放眼望去整个草原绿油油一片,但参天大树反而越来越稀少,现在越来越多品牌痴迷于短平快的流量效应(投入多少成本就要看到多少利润,投入多少广告就要看到相应的回报),都把眼睛盯在草上,这反而使得树越来越少(格局大,不注重短期,注重长期的品牌心智),如果现如今谁去老老实实地种树,反而可以脱颖而出。
一切都是格局问题
其实说到这里,答案就很明确了,什么线上线下,什么服务不服务,这都是表象,藏在表象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格局。
格局不够大,你就会去对每一项业务斤斤计较,看它的投入产出比,只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就只算山的账,看水就只算水的账,形成只看眼前的简单思维。
格局够大,那你就可以看到山和水本是一体,山能影响水,水也能影响山,你能在一步棋之后多考虑几步。
一个典型的例子,猪周期,格局不够大的人只会想赚周期波动的钱,看着猪价可能要上涨了就想去撸一把,想赚一把周期的快钱,上一波非洲猪瘟带来的超级猪周期骗了多少外行跨界去养猪?
格局大的人呢,就会想赚周期背后行业集中的钱。是的,猪周期一轮又一轮,但每一轮都会淘汰掉一大批企业,只要企业不断做好自己的事情,每轮周期只要比别人表现好一点点、成本降一点点,久而久之,随着时间不断叠加,当达到一个临界值后,就会和别人拉出十万八千里的差距,甚至不论猪价如何波动,即便在猪价最低点都能赚到钱,而其余人全是亏钱的。那他最终几乎必定会成长为寡头,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十分有利的位置,拥有非常强大的话语权,甚至后面也不再会有新的人想跨界来与他竞争了。
同理,在二级市场投资也是一样的,格局小的人投猪周期想的就是跟着猪价赚一波快钱,赚点差价;格局大的人盯的就是猪周期背后不变的市场集中趋势,任凭猪周期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相应企业股价暴涨又暴跌,他自岿然不动。
格局小的人最后往往偷鸡不成蚀把米,格局大的人赢得一切。
说到这里,所长又想说回前面的种草和种树了,有一句著名的广告业的话,普通老百姓大多都听过,“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这句话为啥出名呀?就是因为击中了绝大多数人斤斤计较的心理,大家都只想少付出,想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多的事情,这就和那些买菜挑三拣四、买东西货比三家的人是一样的,表面上看好像是勤俭节约是美德,实际仔细往深了想一想,就是想占别人便宜、小肚鸡肠,眼里只有面前这些芝麻绿豆。
事实上,真正格局大的人根本不计较这些,他只会考虑压倒式的投入能不能带到压倒式的回报,如果最终回报大于付出,那别人赚点又何妨?
我们的要得是大成功,不是小利益,盯着面前小利益不放的人,往往都没什么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