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到而万事通
朱延华
弟子汇报研读报纸情况,说这几天正在看的阅读版。我告诉他,还有文化版,也可以长期追,要多关注那些栏目比较稳定的版面,再跟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兴趣结合度高的。
弟子回复说:满坡扑蚂蚱。这五个字,好形象啊。让他不要太焦虑,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
弟子说,道理是明白,就是感觉自己开始的太晚。我说,师父五十岁才偶然开个公众号,想起来堆点字,只要开始了,就不晚,已经一千三百多篇原创了,时间的馈赠,真的了不得,按照数字算的话,每一百篇,汇编成一本书,就十三本书的体量了,是不是很过瘾。
弟子问,每一个版面都分出好几个方向,是不是我要聚焦在我能写的方面上?还是需要这个版面的都看?
我说,先泛读,找到办报的感觉,要把自己当成主编和编辑,不要当成读者。怎么找呢,就是心里想着,现在组织把你调过去做主编了,你会怎么做。
弟子说,师父,你这个指导点超出了我的常识,好的师父,我试试,又跟师父学了一招。以后经常跟师父汇报着。
我说,一般人,很难理解这个方法,也不会知道,也不敢想。弟子说,对对,主要是不敢想。我说,就像我昨晚写的文字里,提醒写稿子的小秘书,要把自己当成校长书记,不当成,怎么能写出这个水平的稿子呢,是吧。弟子如实说,嗯嗯,师父,你的文章看了,看到这点也根本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师父一提醒才引起注意。看文章时还是不会看重点,太迟钝了。我说,这也说明我写得不透彻,或者等着有缘人来悟。
继续给弟子念叨。养成读报的习惯,今后逐渐拓展开来,还可以关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记得偶尔打开电子版翻翻。读一个报纸,是办不好一个报纸的,作为主编,也要去学习借鉴其他报纸的办报经验,这个感觉找到了,再去把自己作为主编的约稿对象,去写稿子,就会更有感觉。
弟子说,一直看着电子版的,师父,纸质版的人家不愿意送,一直没来。我说,对啊,各种报纸的电子版,很方便,一定要整版整版地浏览,找感觉,时间长了,就会找到自己可以去写的版面栏目。弟子很有悟性:努力按师父提出的要求去做,看电子版的习惯了,也挺好。
看你好学,再教你一个找方向的方法,我说,看你能懂否,就是去研究跟自己的身份相似的那些写作高手,差不多类型学校的老师里面,也有不少发表量很大的老师,不要在乎他们的名气,这个不重要,师父要说秘诀了,想听吗?弟子当然想听。
秘诀就是,去研究这些人到底都在什么报纸杂志上发的稿子,具体栏目是什么,因为适合他们,肯定也适合你,这样,再按师父教的研读报刊的方法,定向去研读,就会找到自己的选题方向和报刊主攻方向,懂了没?展开来说,比如,你如果只关注师父在哪里发稿子,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师父的工作与研究领域,跟你并不相同,师父发的报刊,就不一定适合你(除了中国教师报)。
弟子说明白:我正在想,我认识的老师比较少,认识一个课题比较厉害。我说,不是你认识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弟子又说明白了。我说,平时要做有心人,关注全国各地的同行当中那些厉害的人,看看他们发稿的报刊都有哪些,找到自己的那片天。弟子再次说明白。我说,像师父,从去年到今年,《中国新闻》报连续发了几篇,但报纸改版了,那个版面没了,还会不会发师父的文章,就很难说了。
师父,我又要找借口了,我的速度慢,主要是我带着大赛,汽车维修赛项是个师生同赛,我一到学校就得和学生一起干活训练,到晚上九点。我说,你带着大赛,多好啊,那么的经验与思考,不着急写的,师父教你的,是培养这个意识,长期关注。弟子说,一直带呢,师父,带了10年了。我说,这是你的富矿啊,不要浪费了,也是重要的写作资源,可以写成很多类型的文章,看报看刊,把个人经历经验进行转化。
跟弟子说,跟你聊天的这些内容,也许我会写出来,又可以凑一篇数了,说不定也有读者,我这种写作,就不是投稿式的写作,投稿写作,一定是针对报刊的需求来选题和确定结构样子和字数规模的。
弟子说明白了,他会先去多研究各种类型的报纸,将自己放在主编的角色里面去研读规划,然后定向。我说,套起来啊,也要带着自己的资源,去研读,你的资源,是有十年带赛经历,那么多体会感悟,需要一个出口,报刊合适的栏目,就是你的出口。
弟子说,嗯,师父,我先消化一下,然后写个总结感悟。
……
我说,把带训的过程,写下来,带训日记,写可以公开的内容,发到公众号,时间长了,会有成就感的。
弟子说,职业倦怠,觉得每天都这样,没有新颖,没有啥写的。
我说,如果为了发表文章呢,可以按照评职称的要求,写些论文。现在遇到师父了,你会发现,不管是平常的,还是重复的生活,都是写作的富矿。弟子说,师父一点前面我的矛盾,我明白了。后面师父让我写的训练的事还没想明白有啥写的,感觉时间长了习以为常了。我说,日常微信号更文,不同于报刊发表式写作,随手记,即可,就像师父昨晚写的那个八月叙事,就不可能有媒体发表,是吧。
弟子说,读报纸的时候做着笔记,记着作者的重点内容,再记记自己有什么感悟,但是思维扩散不出去,感悟太少。我说,不要把自己当作小学生、中学生,要当作专家和主编。
弟子说,看师父的文章也看出来了,很多的都是很随意的。我总想我写的要表达点什么。我说,在浏览的时候,找结合点,你注意到没,今年师父发表的,其实大多是公众号里的文章。
弟子说,我记住这个角色转变了,师父,我今天看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是主编,怎样排版,什么内容。我说,如果你是主编的话,你首先应该想,最近中央在提倡什么,基层在关注什么,我们报纸应该如何围绕中央的要求,呼应群众的需求,做好报道与版面策划,你从这个角度,去读那些小文章,也许就是俯视了,俯视那些文章,你就会很自信的。弟子说,师父,我有这个意识,但是我不会说,师父一说就感觉对对对,这点我没反应过来,师父一点也明白了,师父一指导,我的疑问就没有了,又豁然开朗了。
孺子可教也。我说。弟子说,师父,先别急着夸,明白很简单,做到很难。我说,养成习惯去关注报纸和读书,再有这个意识,假以时日,人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