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开局战,各家似乎达成了一个默契:都有增额寿险产品。
如今,拿条款一看就能分出产品“高下”的时代早没了。曾经喜欢用“三班,三班,遥遥领先”话术来展业的伙伴,这回都懵逼了:都是“2.5%”或“2%+”的设计,差别能有多大呢?如果再搞“攀比”的话,无疑是拿着两张星空图,从近万颗星星里“找不同”。
但实际上,各家增额寿在设计上还真是各有千秋,就像每个人衣柜里总有那么几件独一无二的衣服一样。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不同。
第1个不同:产品形态与灵活性上。假如你买了一款产品,突然有一天急需用钱,却发现钱被“锁”在了保险里。别担心,有些产品提供了“紧急出口”——年金转换或减保权益。有的产品,减保额度会按照“顶线”设计,尽可能“最大化”,每年也不设置减保或取钱的次数。
第2个不同:配合分红特性。这个很好理解,大多公司会3款终身寿,一款固定增额,一款固定+分红,一款定额。分红型的,像一个 “圣诞老人”,除了能给一个确定的“礼物”(保底收益)外,还可能有额外的“惊喜”(保单分红)。
第3个不同:增值服务权益。超过半数的保险公司,现在不仅仅卖保险产品,还开始卖“生活方式”。比如,客户通过购买保险产品,还可能会获得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或优惠价格,或者免费、折扣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或居家养老设备等。总之,除了拥有保险保障,顺便还能得到一些额外的“甜头”,这些也正好符合长寿化和老龄化的时代特点。
第4个不同:现金价值的增长“节点”。虽然大家的产品预定利率可能是一样的,但现金价值赶超所交总保费的时间节点却不同。以5年交为例,有的公司是5年,有的是6年。后面的,保单现金价值是所交总保费2倍、3倍的时间“节点”也不一样,有的要早2年3年,有的要晚一点。虽然差距不大,但也满足了一些业务伙伴的“自豪感”。
第5个不同:投保“门槛”不同。有的公司将产品的最低投保保费设置为5000元,有的为3000元,据说还有的1000元就可投保(没有认真印证过)。不过,年交1000元的保障意义和保单意义在哪里,我不确定,但体现了“亲民”。
第6个不同:创新特性。有的产品创新地设立了两个子账户:稳健型子账户和进取型子账户。稳健型子账户有最低保证利率,进取型子账户则没有最低保证利率。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选择不同的子账户,实现灵活的投资管理,同时,该产品还提供灵活的保费追加和部分领取功能,帮助客户更好地规划财务。有的产品设计了“双被保险人”,所谓“双被保险人”,即一份保险合同可以设置两个被保险人,在两名被保险人均身故或全残后,合同才终止,该设计可以进一步放大时间价值,让保单利益在家庭成员的“接力”中持续成长。
总之,虽然所有的增额寿险产品都像是穿着同样制服的士兵,但它们在细节上还是各有千秋,就像每个人的个性一样独特。对于大多客户来说,以上一些细微的“差距”并不是他们所看重的,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能解决他们哪些问题,你的“服务包”到底有哪些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