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上海滨江漫谈

文摘   生活   2022-06-26 15:25   上海  


"人们常说

我们太沉溺于生活的方式

而我却要说

文明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方式更加复杂"


——小奥利弗.W.詹姆斯




上海解封后的几个周末,我和kurt吃完晚饭都会去江边散步,从油罐艺术中心开始,沿着徐汇滨江、黄埔滨江一路北上到南浦大桥。夜幕下的滨江悠游者四方云来,热闹非凡,穿行其中,时时处处步移景异。于凉风轻拂中极目远望,江上的货轮在灯火掩映下衔枚夜进,与岸上的人群相映成趣。

 

在滨江,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去哪里,做什么。喜欢热闹的可以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滑板竞技,喜欢安静的可以寻个僻静角落,对着宽阔的江面漫谈心事。喜欢社交的可以一群人席地而坐,撸着串,喝着酒,谈笑风生;喜欢独处的可以自顾自凭栏远眺,放飞思绪,无人会来打扰。矫健的跑者在身边来来往往,其中不乏年纪很小的孩子。


窥一斑而知全貌,此时上海黄浦江两岸贯通45公里的滨江线,在灯光闪烁中,在汩汩江流旁,承载了多少人的狂喜、畅快、失意与忧伤。置身于这样的人群中,置身于这样的城市生活中,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只能暂时用“感动”来概括了。

 

可能跟从小在汉江边长大有关,上海所有的公共空间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黄浦江两岸这45公里的滨江线,约人出去也最喜欢约在滨江,游轮到浦东,从民生码头一阵风式地骑行到前滩公园,于恣意畅快中一扫内心阴霾。


儿时记忆里,每天晚饭后一家人也是在汉江边散步,江水倒映着岸上的灯光,微风过处,细柳轻拂,静谧而安详。但是北方河流一到汛期水位会猛涨,滨江的河堤公园还要同时起到防汛作用,所以堤岸往往分成几层,越往外越高,供人散步的地方距离水面就非常远了。黄浦江的水位相比于汉江来说要稳定的多,滨江公园自然也有更好的亲水性,贴着临水的栏杆站定,江流拍打岩石激出的水花常常就在脚下。

 

我很向往“长日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我也知道,如今的时代加上未来的发展,田园也好、乡村也罢,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我们的绝大部分时间会在城市中度过,最终的归宿也会在城市中。城市不仅仅要为住在其中的人提供住所和工作,也要能带来幸福的生活。

 

无论何时何地,城市居民对于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的需求是永恒的。就算因为疫情被困在家里两个多月,一旦可以出小区,可以出社区,大家上口罩,穿上防护服,也要到公园,到马路,到滨江去散步,游玩,购物,交往。在上海夜幕下的滨江,我看到了这个城市依旧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上海居民依旧在努力地恢复对城市的信心。我只希望城市的管理者们多去做一些类似于“还江于民——打通上海滨江线,这样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不要再用一些无脑的、反科学的、“家长式”的所谓规定,来折腾大家,也折腾钱了。

 

说到这里我又有点不吐不快。某规定总喜欢说什么“非必要不出门”,什么是非必要呢?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尤其是对于老人和孩子们来说,走出家门,参与城市生活就是必要,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干预他人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什么时间,去哪里,干什么。而不是每天听着做核酸的喇叭起床,按照规定的时间段去特定的保供超市购物,在小区封闭之前赶回住所。不想做饭的时候去外面买也不能堂食,只能蹲在马路牙子上就着汽车尾气把盒饭吃完……

 

说到底,城市提供的是管理,更是服务,城市的价值就在于聚集,而不是隔离,防疫政策也不应当以城市的瓦解和民心的涣散作为代价。



2022年6月26日

完笔于上海


寻常
在千千万万寻常的日子里,看过简单的风景,听过温暖的歌,偶尔还是忍不住停下来,回头看看,你是否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