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长红 记者在行动
以文促旅 共绘世遗新篇章
泉州晚报社
第25个中国记者节特别策划
编者按
铁肩道义,妙笔文章。11月8日是记者节,向每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道一声:节日快乐!
一年来,我们用脚力丈量城市广度,用眼力聚焦发展高度,用脑力追寻社会深度,用笔力书写人间温度,展现着泉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时代风采。
一年来,泉州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而文旅产业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星,吸引着国内各地乃至世界的目光。热辣滚烫的背后,有我们的鼓与呼、商与谋、助与推。《联合国点赞!簪花围何以“圈粉”世界?》《我市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出圈出彩走向“长红” “泉州文旅2.0”来临》《泉州市文化强市建设暨2024年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创历史!一天接待130万人次游客的泉州是什么样的?》《奥运冠军全红婵体验泉州簪花围》《国庆长假,泉州为何如此火热》……我们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泉州故事,传播世遗之城文旅产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好声音。
心怀远方,实干笃行。就算是现在,我们的同仁仍然奔波在采访现场,或在采访路上。值此节日,我们将笔触对准自己,分享我们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的经历与收获,带你一同感受世遗之城的光荣与梦想。
JIZHEJIE
做世遗泉州
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
讲述人:时政要闻部记者 殷斯麒
殷斯麒(右)参与两会报道
记录真实,见证时代。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高光时刻,作为新闻记者的笔尖和镜头永不缺席。近年来,泉州频频被各大社交媒体“种草”, “半城烟火半城仙 千古风华千古情”的泉州文旅产业发展“热辣滚烫”,城市曝光度、知名度、美誉度齐齐飙升,其中每一步的进阶之路,都有新闻记者的见证、记录、推动与守望。
做世遗泉州的记录者。2021年7月25日,我在福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见证泉州入列世界遗产的时刻。这是我的工作生涯里浓墨重彩的瞬间之一,跟着“中国代表团”一起紧张、激动、呐喊,并发回了《仅仅6分钟,泉州申遗获一致通过》等数篇消息、侧记报道。2023年12月,永久落地泉州的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盛大举办,在北京的发布会上,我发回《泉州向全世界盛情发出艺术邀约》《弘扬丝路精神 增进民心相通》等报道,同时参与编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中英文泉州城市宣传册,参与报道艺术节开幕式、活动项目等,闭幕式后还参与新闻综述《丝路连接世界 文明交流互鉴》的采写,在重要的文旅发展节点中参与并记录高光时刻。
做世遗泉州的推动者。因为无数次参与和书写这座城市每一次重大事件,所以更有热情和深情。从2018年开始,主笔写了《古城瞭望》《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等栏目系列报道,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 留人留形留乡愁”的保护发展理念,在重大项目、重要节点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权威发声。近200篇、累计40个版的系列报道进一步提高古城影响力,让泉州城市文化品牌愈发深入人心。同时,参与时政部栏目“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宋元中国 海丝泉州 文化行”等系列报道的采写,包括《牢记总书记嘱托 泉州全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展现泉州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原则,精心呵护、活态传承、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全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坚实步伐。与时政部同仁们共同努力、精心采写的一篇篇报道,既有及时动态的新闻,也有分析总结的深读,大家身体力行地为推动城市更美好作出不懈努力。
10月1日,络绎不绝的游客们在福建省泉州市古城西街游玩(无人机照片)。当日是国庆假期第一天,泉州古城游人如织,一派祥和喜庆景象。(张九强 摄)
做世遗泉州的守望者。从2016年起,参与古城徒步的报道,每一年都亲历与见证。泉州以一场古城的体育赛事,润物无声地唤醒对这座城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多年来,我不知不觉成了为古城保护呐喊、鼓劲、守望的一员。不久前采写了稿件《探索建立古城保护发展的“泉州机制”——呵护千年古城文化生态土壤》,采访了许多在古城保护工作一线的人员,印象深刻的是,大家都认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古城保护理念,坚持活态保护,坚守定力、不忘初心,一代又一代有情怀、有信念的人接力奋斗、探索实践,让历史文化遗产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再到站上世界舞台“火起来”。
除了文字,我还尝试用短视频的创新方式推介泉州。成为官方授予的海丝泉州推荐官、“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旅游推荐官等,业余时间喜欢用镜头或图片方式,将泉州的人文风情、美食美景、历史文化、旅游路线等传递给更多的人。通过沉浸式观察与感受的新视角,以文字报道、照片、短视频等多样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助力泉州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
·向全国记者朋友们致敬
JIZHEJIE
搭乘“多彩交通”
体验多彩文旅
讲述人:社会新闻部记者 苏凯芳
苏凯芳(左)采访公交司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世遗之城,城市的摆渡人——公交驾驶员便开始了新一天的行程。作为泉州公交的挂口记者,多年来,我有幸走进众多公交驾驶员的日常,见证了泉州“多彩交通”品牌伴随文旅产业发展的一路繁花。
在泉州天后宫景区旁,游客排队搭乘“小白”公交,志愿者在一旁维持秩序。(陈明华 摄)
社区巴士“小白”、公共自行车“小黄人”、微循环公交“小灰”……想必很多人会好奇,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我可以自豪地说,是我们的宣传报道,把这一个个名字叫响叫亮的。2017年1月,首批30部观光电瓶车正式落地泉州古城。因为白色的车身颜色,加之精致小巧的车型,“小白”这个接地气的昵称,随着我们的宣传报道,逐渐被大众所熟识。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泉州公共自行车,兼具公益性与便捷性等优点,更是屡屡见诸报端,“小黄人”的可爱昵称也随之走入市民心间。
为探索“公交+慢行”模式,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泉州公交集团提出了“多彩交通”品牌服务理念。过去5年,“多彩交通”家族成员日益壮大,多样化的交通服务选择,进一步提升了市民游客出游品质。体验古城烟火人家,可搭乘“小白”;感受古城肌理,可选择骑行“小黄人”“小橙”;想要簪花在蟳蜅码头边上与落日余晖合影,可搭乘免费的“爱美蟳埔号”专线;漫游泉州新老城区,可选择有南音茶香相伴的双层巴士……在电视剧《春色寄情人》热播后,我也追逐着“春色”,搭乘公交漫游泉州,先后打卡晋江梧林、惠安崇武古城、石狮洛伽寺等地,撰写成稿《花最少的钱 看最美的景》。
如今,独具特色的“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已然成型,获得点赞无数。2023年,该模式入选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
为进一步助力泉州文旅产业发展,2023年,泉州公交集团又创新推出“公交+文旅”模式,依托铛铛车不断探索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今年4月,为方便来泉游客,泉州公交通过加密延时、调整延伸,进一步优化连接机场、高铁站、动车站公交线路。每当遇到高铁、动车晚点时,公交临时接驳专线都会立即响应接驳晚归的旅客。每次撰写相关新闻时,我总会习惯性地写上那句话:“动车不到站,公交不收班,不管多晚,泉州公交都等着你。”多年来,这一响应举措始终如一,驾驶员接驳返程的时间没有最晚,只有更晚。这些驾驶员,也成为公交人服务市民游客的缩影。
“铛铛车”身穿“红砖古厝”色的外衣
“小白”驾驶员、铛铛车驾驶员、“小橙”调度员等组成的“白里透红”志愿者服务队,还有“红运铛头”畅行车队、“橙势而上”迅捷保障队伍,总会在市民游客需要的时候出现。营运途中,驾驶员拾金不昧、扶老助弱、见义勇为……作为城市交通窗口的“代言人”,他们以各种方式传递着泉州这座城市的温度。而我要做的就是要讲好他们的故事。
今年春节值班期间,我在古城偶遇曾经的采访对象——“小白”女司机章春兰,因为周到热情的服务,她正好收到乘客赠与的小红花。她立即将花转赠于我,直言“你也辛苦了”。看着章大姐黝黑的面庞,眼里却满是对于职业的热爱与憧憬,我感触良多。原来,在别人的眼里,我同样是那个可以获得小红花的人。
国庆假期,泉州古城活动精彩不断,吸引大量游客游览。(陈小阳 摄)
近年来,节假日爆火的泉州文旅市场,对于公共交通出行而言,无疑是一场场大考。2024年春节,泉州特别推出长达21天免费乘坐公交的福利,让游客直呼“走过那么多城市,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惠民举措”。21天免费服务人次达480.06万,让人不禁要问,泉州公交何来的勇气迎接这一大考?我知道答案,因为他们有做足周全准备的底气。
我想说,泉州文旅长虹,我们大家都功不可没。
·向全国记者朋友们致敬
JIZHEJIE
在对话中探寻
文旅“长红密码”
讲述人:经济新闻部记者 魏晓芳
魏晓芳(左)采访文旅从业者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的第4个记者节。3年前,我入职报社时,恰逢“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泉州踏上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起点。在文旅春风的吹拂下,如今的泉州处处胜景,重大文旅项目陆续建设,文旅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文旅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陈坤体验禅武文化(上林士 提供)
透过一组数据得以感受到泉州文旅产业发展的“热辣滚烫”:2023年,旅游总收入首破千亿元,接待游客增速和旅游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今年春节接待旅游人数818.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18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位居全省第一;今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665.58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58.12亿元,两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白鹿体验簪花围(白鹿资讯站 提供)
在游玩体验中,五湖四海的游客也乐于分享和推介泉州。不久前,我在小红书平台上刷到了这样一个帖子:“一个镜头,让我飞了800km去赴约!”这是一位湖南游客今年国庆假期游玩泉州后发布的,这个镜头拍摄地便是位于泉州月亮湾的“看海计划”咖啡厅。
为何一家咖啡厅,能让一位游客奔赴800公里?带着疑问,上周我采访到了这家咖啡厅的主理人郭子钰。她是一位资深的文旅从业者,从2018年至今,一直在泉州文旅行业深耕。她告诉我,这家店的诞生其实很偶然。去年下半年,她敏锐地意识到,当下泉州文旅市场已经不缺精致的“人造网红景点”,但人们出门旅游,除了看美景、吃美食,更多的还想要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放松,而自然风光具有天然的疗愈功能,也是一座城市最独特的文旅资源。于是,她瞄准了月亮湾沙滩,并在那里打造了泉州的看海目的地——“看海计划”,想为周边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场所。
谭晶体验泉州(图源:@谭晶Jacquel)
为了能给予消费者更舒适的体验,在门店的运营管理中,她从未离开过一线,小到一杯饮料是否过甜,大到团队管理服务是否到位,从每一个细微处提升门店的管理与服务,因为只有了解消费者最直接的需求,才能做到让每位走进店里的客人都感受到舒服自在。
“原本我们的客群定位是周边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微度假群体,但意外的是,这个夏天我们接待了很多外地的游客。记得有位客人曾说,‘待在这里太治愈了,感觉人生圆满了’,我当时真的好感动!” 她真诚地与我分享道。
我想,这就是泉州文旅与游客“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更是泉州文旅赋能美好生活的最好诠释。
泉州文旅如何从“爆红”到“长红”?身为记者,我们曾无数次追问过这一问题。将笔尖和镜头对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文旅项目时,我似乎找到了生动而具体的答案——一定离不开一群在寻常里坚守,在变化中求新的“文旅人”。
在采访中,郭子钰说,“以人为本”是她打造“看海计划”的出发点;泉州惠女风情园创始人曾梅霞说,打造惠女风情园的初心,是想让惠女文化带动旅游发展,让旅游促进惠女文化的传承;泉州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山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各有不同,但他希望能以高标准高品位的产品、管理、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作为一名文旅人,只有真正走近游客,才能找准文旅需求变化,打造出文旅精品,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而作为一名记者,和文旅人一样,我们只有走进基层,与群众深入交流,才能书写出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才能记录好泉州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向全国记者朋友们致敬
JIZHEJIE
走入番客楼
感受赤子之心
讲述人:专刊部首席记者 吴拏云
吴拏云(右)采访番客楼背后的故事
世界遗产城市是泉州一张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名片,泉州作为知名侨乡,有着其他世遗城市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做活“侨文化”品牌,打造“最美侨村”,可以让世遗城市之光更璀璨夺目。《番客楼里的侨心》专栏报道正是为了发展泉州侨文化、讲好侨文化故事而服务的。2022年7月至2024年11月,泉州晚报社与市委统战部就《番客楼里的侨心》专栏开展合作,进行了近30期的联合报道。每当记者推开番客楼的那扇大门,都能拥抱一段侨史,一些尘封已久的往事让人动容,众多华侨侨眷的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桑梓之情又令人振奋。
在南安梅山的李光前故居,我们从那些泛黄的旧照、残破的侨批封、金光闪闪的各类勋章背后,依旧能感受这位著名侨领跨越千山万水的恋乡之情。李光前一生奉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把毕生创造的财富及心血奉献给桑邦的文教卫生、慈善事业,完美诠释了何为“爱国乡贤”。在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我们见到老侨领陈捷麟在村里盖的第一幢南洋楼——“东昇楼”。他还号召多位乡侨返回故里兴建南洋楼。而今,东张村内的南洋楼林立,蔚为壮观。东张华侨乡贤尽管长期不在家乡,但他们对故土和家乡亲人,始终有着深深的眷念与热爱。重卿堂,地处永春县吾峰镇吾顶村,为梁披云梁灵光两兄弟故居,今被辟为家国情故事馆。梁披云先生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爱国爱乡,矢志教育。梁灵光先生文武双全,既是沙场儒将,又是改革闯将,战绩彪炳,政绩辉煌。两兄弟以天下为己任,立德、立言、立功,以行动完美实践了自己的理想。在科学界人士看来,惠安人张文裕及其妻王承书是世界科技领域的佼佼者,双双荣膺院士桂冠,誉满全球。在惠安人眼中,他们夫妻俩又是有着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爱情的“神仙眷侣”,甘于为国家科学事业俯首耕耘一生的“特殊乡贤”。而今再访张文裕故居,重温这对夫妻院士取得的卓越成就,更令人对无私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多了一份爱戴与敬意。德化国宝乡福美堂由德化爱国华侨叶迺矧及其堂兄弟在民国年间合建,古色生香。叶迺矧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却对家乡建设慷慨解囊。他倡建的凤林慈儿院,曾被誉为“难童乐园”,成为近代福建慈善事业的一张“名片”。晋江龙湖镇福林村被誉为“侨乡中的侨乡”,村内有许多造型各异的番客楼,错落有致。在这些番客楼中,春晖楼尤为雄伟壮观。它的建设者,是曾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国华侨、菲律宾中华总商会会长许友超。流风遗韵的春晖楼是侨乡建筑的一方瑰宝,同时也承载着福林村先贤满满的乡愁记忆。福林村历史文化悠久,涉侨文化资源丰富,在古村重兴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类似的例子还有太多太多,泉州番客楼的探寻之路,无异于在演绎时光的故事。
在番客楼里,我们找到了历史的碎片,也看到了侨乡振飞的希望。《番客楼里的侨心》专栏报道涵盖泉州各个县市区,围绕“侨+历史建筑保护”“侨+精品游览路线”“侨+特色产业发展”等特色主题,开展重要华侨文化调查、报道工作,加强侨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帮助乡村进一步盘活华侨文化资源,鼓励侨文化与旅游融合。今年,我们还增加了视频采访,从而拉进观众和华侨故事的距离,在讲好泉州“侨文化”故事,让文化“活”起来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海外“朋友圈”,同心共襄“根魂梦”。联合报道一经刊出,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推动泉州侨文化的广泛传播,助推了泉州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向全国记者朋友们致敬
JIZHEJIE
见人见物见生活
以“热爱”标注时光
讲述人:副刊评论部评论员 周培尧
周培尧(右)上街采访积累素材
如果说评论是报纸的旗帜,那么评论员就是报纸的旗手。始终将笔尖聚焦泉州这座城市成长的每一个刻度,对于自己而言,既是职责所在更是使命所系。
泉州作为世遗之城,文旅资源禀赋丰富,文旅产业也理所当然成为《泉州晚报》评论版不可或缺的“大题材”。作为中国晚报优秀专栏,本报评论版的“今晚谭”对文旅题材的长期关注已成为一大特色。可以说,从泉州文旅方兴未艾之时到今天呈如火如荼之势,《泉州晚报》评论从不曾缺席,更不曾缺位。
2016年,自己转岗到评论部,8年多的评论写作生涯中,文旅题材的评论已成为自己作品的“重头戏”。早在2017年6月,泉州将启动中山中路(涂门街至打锡街段)步行化改造之际,我就撰写了评论《古城保护,慢工出细活》,让“以人为本”的古城保护理念获得更多社会层面的认同;2019年10月,中心市区觅鲤文创园附近的商家违规收停车费引发争议时,我也迅速反应写出了《精耕细作,“网红”方能长红》的评论,为泉州文旅长足发展给出建设性的意见;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我又及时编辑了评论《让“世遗”之光照亮文脉永续之路》,记录下泉州文旅发展的高光时刻;2023年泉州“蟳埔女”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10.5亿次,今年《黑神话:悟空》游戏取景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我的评论都能应声而动……多年来,类似的评论已触及泉州文旅的细枝末节,我也成为泉州文旅产业的记录者和参与者。
《黑神话:悟空》游戏取景泉州开元寺东西塔
评论写作是一项“烧脑”的工作,为了克服“本领恐慌”,“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了工作之余的生活常态。特别是在自媒体评论已成“流水线”作业的今天,党报评论要体现权威性、专业性、思想性的优点,更需我们不断自我加压、自我提升,让评论从“坐着写”到“走出去写”已是一种必然。
泉州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要写活文旅题材的评论,评论员就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多年采写文旅评论的过程中,让笔端触及更多的人,已成为自己的职业习惯。在我采访过的很多人中,古城“珍豪呷”小吃店老板陈建国尤其值得一提,自己常能从这位热心泉州文旅的“本地名人”身上,获取最鲜活的民生视角。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2020年陈建国将小吃分店开到刚改造完成的花巷时,我曾故意打趣他,就不怕摊子铺得过大血本无归?陈建国以他招牌式的憨厚笑容自信地回答我:“放心,保留泉州本真味道的古城定会红起来!”仅仅四年多时间,如今火爆出圈的泉州小吃和人流如织的古城,都印证了他当初的话。这种根植于民间的文化自信正是泉州文旅长红的底气所在,也是我撰写文旅评论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在新闻传播载体与格局都已深刻变化的当下,我时常会思索,党报评论要如何才能为城市立言,赢得更多读者?从走访部门负责人,到深入古城肌理采访普通市民,8年多来对文旅产业的专注书写给了自己答案:热爱多一分,笔尖就能深一度。这份热爱不仅应给予我们所从事的新闻职业,更应付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这个火热的时代。
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份热爱。2009年8月28日,我踏访古城后写就的散文《半城烟火半城仙》,发表于本社《东南早报》,十多年前不经意的一个标题,如今已成为耳熟能详的泉州城市形象宣传语。这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经历也告诉自己:当我们的作品不仅写在纸上,更写在脚下时,时间就会深深地标记在它的履历本上。在“变化”成为常量的时代,相信,只要我们心怀热爱,就能跨越山海。
·向全国记者朋友们致敬
JIZHEJIE
“融”出特色
泉州“知味”我作“厨”
讲述人:融媒综合部首席记者 赖小玲
赖小玲(右)采访文化人士
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媒体发展理念。报社顺应时势,成立融媒体中心,我也成为其中一名专注“美食+文旅”的行业记者。
民以食为天,我以“厨”为乐。如果说融媒体中心像一个超级大厨房,那我就是那忙碌的厨师,每天忙着搜集各种新鲜“食材”——那些有趣的故事、热点资讯,然后变魔术一样把它们变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新闻盛宴,端给屏幕前的你和他。
工作上,我在报社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创作新闻作品;生活中,我在街头巷尾探寻各种特色美食。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做媒体和做美食一样,都像厨师,需要做好“融”的工作——
参赛选手将在泉州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满足当下消费者的口味。
体制融,让我感受团队协作的魔法。媒体融合是媒体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顶层设计的“一把手”工程。泉州的美食也有顶层设计——申创“世界美食之都”。有了顶层设计,大家跨部门合作,劲往一处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就拿各县市的“一县一桌菜”推广工作和厨王争霸赛活动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跨部门合作的盛宴,需要和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专班工作室、商务局、文旅局以及各县(市、区)的相关部门等组成调研小组,进行深度走访并沟通协调。这样的跨部门协作,把活动搞得风生水起,我第一时间策划了“食泉食美”栏目并推出了专栏,在多个权威的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丰富多彩,并随着泉州美食的发展动态做到及时更新。
工作融,让我脑洞大开,领教到创意大会带来的力量。我们在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看菜下锅”,每天召开的选稿会,记者、编辑、摄影师、视频大师、技术宅,大家创意大开,每个人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每次开会讨论,都能听到各种奇思妙想在空中碰撞,就像是思想的“武林大会”。记得有一次,我要报道泉州美食到联合国展示的内容,和小伙伴们为了怎么展现它的魅力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决定用组合式报道呈现,效果自然是杠杠的,读者们都说看得过瘾。我们集思广益制作出来的“好菜”,得到学习强国、泉州政务等权威平台多次转发,其影响力不断得到裂变。
AI簪花写真体验馆
作品融,让我在多媒介的奇妙探险中得到极大的锻炼。我们致力于通过多媒介的传播来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如我和同事联合腾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托混元技术,在报社新媒体平台推出“AI簪花写真体验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互动体验方式。(AI簪花写真体验馆→官宣!正式上线啦!足不出户秒变簪花女)节假日期间,我们在抖音、快手及视频号平台上发布的关于泉州文化旅游的内容大受欢迎,播放量迅速攀升,点赞数也持续增加,其中一些原创爆款视频更是成为网红制造机,让泉州的美名远播——国庆期间,融媒一部的东南早报抖音、快手及视频号上共发布了147条有关泉州文化旅游的视频,总播放量达到了163.3万次,获得2.3万个赞,热门作品有《130万人次!泉州接待游客迎来高峰,古城客流量超20万》。今年以来,融媒二部采用视频、动漫、H5页面设计及直播等多种创新传播手段积极推广泉州文旅的发展,泉州晚报视频号创作了超过800个相关的短视频,其中纯原创或经过二次编辑的作品就有300多个,其中《半城烟火半城仙,福建泉州过龙年,人山人海太壮观了!》视频号作品吸引了超过33万人次观看。
创作融媒作品如烹小鲜,讲究的是“融”的能力。我将继续用心感受泉州的每一处美景、每一种美食、每一个故事,用作品传递这座城市的美味佳肴。
·向全国记者朋友们致敬
热点推荐
● 金价大跌!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编辑:陈恬曼
二审:林燕婉
三审:彭斌
戳这里关注我,更多精彩内容等你👇
点和关注
祝记者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