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后,1.6万余名红军将士和游击队员奉命留守中央苏区,伪装成主力部队,迷惑、迟滞国民党军前进,掩护主力红军突围。留下来的战士们知道,从此以后,他们将生死一线,前途未卜。
彭国辉所在的部队就是留守部队之一。“他一开始是苏区干部,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地方上打游击。”近日,在于都县贡江镇上欧村,68岁的彭泽明向记者讲述了父亲彭国辉当年留守苏区时的战斗故事。
“扁担弯弯一行行,增产节约支前线。千箩万担送公粮,支援红军打胜仗。”这是彭国辉口头传下来的一段快板词。他告诉彭泽明,这是当年部队宣传队编写的快板段子,那个时候,他们就是这样一边打着快板,一边发动当地群众“支前”参加革命。
▲彭泽明接受江西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摄影|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彭泽明介绍,父亲所在部队的具体名称是什么,他并不清楚,只知道父亲当时是在一支独立营担任指导员。直到上欧村筹建村史馆时,这才从当地博物馆得知,彭国辉在1979年口述的回忆录中提到,他所在的部队是会昌独立营。
“父亲告诉我,留守苏区期间,他们一路上不知道打了多少仗。”其中,三场战斗给彭泽明留下了深刻记忆。
一次战斗发生在红军渡过于都河以后,当时敌人想要过河追击红军部队。“看到国民党军想要过河,我父亲所在部队的三个团就发动阻击。最后,英勇打退了敌人。打仗很辛苦啊!有些战士的帽子都甩掉了,只好从地上随便捡一个帽子,再戴回自己头上。”
发生在祁禄山的一场战斗,也非常凶险。“当时,国民党部队和红军部队各占两个山头,双方互相交火。国民党部队用的是机枪,我们红军战士用的是步枪。”打着打着,彭国辉身边一位战士的步枪突然炸膛了。
情急之下,彭国辉把自己的手枪借给这位战士用,自己则一把拿过对方的步枪,想要把枪支修理一下。“子弹炸膛了以后,就想把它给捅开嘛!可在他修枪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敌人就冲过来,打到面前来了。很危险啊!”
▲上欧村村史馆内展陈了一段彭国辉的回忆录文字。摄影|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彭国辉的最后一仗,在牛岭坳打响。牛岭坳位于赣州市赣县区韩坊镇,地处赣县、于都、信丰三县交界。“我父亲跟我们讲,那一仗打得很激烈。然后,我父亲的右脚就受伤了,不幸被俘虏。一起被俘虏的,还有七八十个红军战士。”
第二天,敌人将俘虏的红军战士押送到监狱进行关押。在押送途中,彭国辉遇到村里的一位亲戚,便委托对方给家中的母亲报信。“一开始,我婆婆她不相信。因为我父亲五六年没回家了,家里人以为他打仗打死了。后来,又碰到一个熟人,再托他报信,我婆婆这才相信了。最后,花了60个大洋,才把我父亲赎出来。”
时光流转,战场硝烟远去,而革命记忆长存。当年,正是这些留守将士的浴血坚守,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是什么支撑着他们面对强敌围攻,从不低头、从不退却?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推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