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本写动物的小书:《所罗门的指环》,我很喜欢,翻过好几遍。
里面写过一种虫子,叫做龙虱,广东人叫做水蟑螂,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经过卵、幼虫、蛹,最后变成蟑螂一样的成虫。
无论长幼,都一样很凶猛。龙虱的幼虫也叫“水虎”,看起来像只带腿的蚯蚓。小时候叫“虎”,长大了叫“龙”,大概能感觉到有多凶悍。它没有嘴,没有牙齿,但是有一条连着食管、装有毒汁的吸管。
它的捕食过程是:先偷袭小鱼小虾,把吸管插入其身体,毒液注入其体内,使其猝死,内脏慢慢被毒液消化成液体,龙虱就像喝酸奶一样将猎物吸干净,然后把像《三体》中脱水后一样的猎物尸体抛尸水中。
这么可怕的物种,有个最大的天敌——自己。因为它们完全没有边界感:比自己大N倍的猎物,也敢攻击。更可怕的是,连自己的同类也会攻击。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水里飘着互相咬住对方,身体已经被对方毒液消化成液体的,两条龙虱幼虫的尸体。
2
“边界感”,不管对人还是动物都很重要。水蟑螂这种极端案例的边界感为零,没有边界感,game over的概率会很大,且会很快。
但是人类也好不到哪儿去,边界感是人类最容易犯的认知偏差,我们经常摸不清楚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要么低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么高估自己对未知的驾驭能力。
到底什么是自己的边界?听起来很简单,好像就是一个圈儿,一条线,圈儿里是自己知道的,能驾驭的。
那圈儿外的呢?就是自己不知道的?
并不是。其实舒适圈是一个贝果,一个甜甜圈,它有三层:第一层,最里边的空心圈儿,是“你知道的”(what you actually know);第三层,甜甜圈的外面,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w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但是中间还有一层,也就是第二层的实心环,是”你觉得自己知道,但其实不知道的“(what you think you know)。
第一层和第三层其实都不会把我们怎么样——因为它们都是空心的,对你来说并不存在:你已经了如指掌的,已经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不知道的,也就相当于不存在。
最要命的是第二层。人這一辈子,给自己带来最大暴击的,大概率都是那些你觉得你知道,其实并不知道的。
因为人性经常低估自己不知道的。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公式学会了,便觉得可以推万物,一切都可以往公式里套。但经常忘记一切公式都是现实的简化,且都有假设条件的。另一种情况,也是最多人容易出错的——觉得自己了解自己。
比如风险偏好(risk profile)这件事——是一切组合管理和投资的大前提,不管是人类基金经理,还是机器智能投顾,或者自己理财,第一件事永远是让你做个问卷:摸一下自己的风险偏好,是极端厌恶风险?喜欢拥抱风险?还是中性?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对自己的风险偏好门儿清:我还不知道自己输多少会开始肉疼吗?问题是大部分人还真不知道到底输不输得起。包括我自己。因为“输”这件事,现在还没发生,只有在真正开始经历“输”的过程中,才会知道那个“肉痛点”到底在哪里,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自己。
3
边界感其实就是巴菲特老师的“舒适圈”(circle of competence)。其实舒适圈只是甜甜圈的空心儿部分,所谓”不懂不投“,甜甜圈的二层、三层都算“不懂”,都是他的边界。
芒格有金句:宁选智商为130但以为自己是120的人,不选智商是150却以为自己是170的人。所以投了比亚迪,而不是特斯拉,因为他觉得马斯克就是那个150的人——“永远不要低估那些高估自己的人。这些高估自己的怪人偶尔会搞砸,而且一砸就是一个大的”(never underestimate the man who overestimates himself. These weird guys who overestimate themselves occasionally knock it right out of the park)。
港剧里也有很多例子:
《寒战》里,梁家辉有一大段台词,歌词大意是:我服务了香港警队30年,这30年我学会了一件事,就是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管是明是暗——第一步先要学会它,但好多人还没走到这一步就出局了;第二步,就是在游戏里把线头找出来,学会如何在线里面玩,不犯规,才能勉强保持性命。找出线头,在线内做事情,就是边界思维。
白道有边界,黑道也有。比如《古惑仔》里的陈浩南老师,就有所取有所不取,从来不碰白色的粉末,所以他才能活七集。而什么都干的乌鸦、大飞这类十几分钟就死了。不碰白色的粉末,也是边界思维。
4
“找边界”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需要心很大,不怕被暴击。
但是有没有办法扩大自己的“边界”呢?
想了半天,似乎没什么好办法。唯一可行的方法也许就是相信“过来人”。除非你能在很短时间之内,把他走过的路,吃过的盐,和受到过的暴击都体验一遍,且没有被击垮。如果做不到,就只能先接受他们的观点,再自己去证伪。但证伪也是有代价的,至少需要做比别人更多的功课。
如果不愿意做功课,又找不到“过来人”,还很玻璃心接受不了暴击,怎办?
那只剩一个办法:盲目“跟大”,依赖“共识”,相信群众的智慧,相信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孔明。
但共识也不一定是对的。
这里闭环了上个礼拜写的小作文——《当社交媒体变成了研究所》 。
看来“扩边界”这件事真的没有好办法。只能锻炼自己承受暴击的能力吧:毕竟心大者得天下。
本篇在小宇宙上有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