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东部,有一颗怦然跳动的“绿色心脏”——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从城市边缘到“城市绿心”,龙泉山用葱郁树木的“一呼一吸”,为这座全国汽车保有量第一,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注入低碳动能。
今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其中明确,着力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扩大森林碳库容量。
一座公园如何为一座城市的“双碳”目标实现提供解法?近日,记者走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寻找答案。
提高森林质量,就是给森林固碳增汇
“森林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固定在植物体或土壤中。碳汇就是森林从空气中吸收并且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新经济和区域合作部副部长陈俊锟解释。
林子越大,并不意味着“碳汇”越多。“碳汇”是一个增加量,因此“增汇”衡量的是森林在一年之内净吸收和固定了多少二氧化碳。
如何增加森林固碳增汇能力?研究表明,树林的碳汇量受树种、气候、土壤等条件限制,例如阔叶类树种的碳汇量通常要高于针叶类树种,更为肥沃的土壤则能支持植物更好进行固碳。因此,需要从改良树种、改变土壤环境等方面入手。
而这,正是龙泉山森林质量普遍不高的症结所在。
中铁二十三局龙泉山储备林项目一分部副经理焦志超介绍,此前,龙泉山上主要分布柏木纯林,且每亩植株在140棵以上。这样一来,单株生长空间不足,生长状况不佳。同时,植株密度过大,遮蔽了林下植被生长所需条件,草本灌木植被难以生长。加上柏木作为针叶林落叶较少,长时间下去,土壤会失去营养逐渐退化,森林也难以完全发挥生态作用。
2021年9月起,成都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正式启动,计划通过30年的可持续森林经营和森林生态价值转化,最大程度挖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龙泉驿片区一处山坡,记者看到了一片2022年新栽下的黄连木,目测苗高已近3米,长势良好,苗木前补植的红叶石楠刚经过修剪,满目都是冒出的新芽。焦志超介绍,经改良的树木密度已降到80株左右每亩,平均苗高达2.5米,改善树种结构后,树林的抗逆性、生态功能等级都将得到提高。
一边伐去质量不高的柏木,一边补种楠木、青冈等兼具固碳、防火等功能的乡土适生树种。“最终要形成树木密度、树种结构均合理,能实现乔灌草立体多维结合、固碳增汇效率最大化的异龄复层混交林。”焦志超说。
对林子的管护也在加强。前段时间,龙泉山涌入不少挖野菌的游客,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护林员薛田正和同事们不敢怠慢,将每天的巡林时间提前到五点,加大宣传力度,防止森林火灾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发生。近几年,在护林员团队的悉心管护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实现森林零火灾。
科学测绘与林下种植相结合,推动森林生态价值转化
“碳汇”看不见摸不着,又该如何计算?
龙泉山上一块标记为“林业碳汇监测点”的树丛中,每棵树的树干上都挂有一个黑色小盒子。“它是智能森林树(碳)表,监测树木的胸径、树高等指标,经过相关方法学计算,即可获知每棵树的碳储量。”陈俊锟介绍,目前龙泉山已完成碳储量现状核算和碳汇潜力评估,摸清公园林草碳汇资源家底。经评估,公园总碳储量为264.89万吨碳,平均碳密度为70吨碳/公顷,碳汇价值十分可观。未来,通过拓展全域碳汇监测,最终将形成区域林业碳储量数据库和空间分布“一张图”。
生态建设项目往往投资大、见效慢,给森林增汇的同时,项目也在因地制宜统筹增加单位面积林地收益,积极探索多渠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现场记者看到,结合当前采取的造林减伐后,林下同步种植有藿香、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此外,结合经济林建设,水蜜桃基地已累计完成1205亩的种植,油橄榄基地达到1400亩的种植规模,为未来的经济增收奠定基础。
精心改造成效几何?陈俊锟向记者展示了两张储备林改造对比效果图。可以明显看到,改造前山坡坑坑洼洼,有许多未利用的空地,树林长势也参差不齐。改造后,空地被树木填满,阔叶树与柏木林错落有致,树林有了层次,结构也更加合理。
中铁二十三局龙泉山储备林项目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项目开发至今,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已经在龙泉山开展了17万亩的国储林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和改扩建蓄水设施等措施,有效提升了龙泉山的森林覆盖率,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陈俊伶
编辑: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