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训师到OD顾问之旅 | OD料理机178期
文摘
职场
2024-09-10 20:02
福建
在制药行业深耕26年,在企业内从事培训与培训团队管理工作16年,当我离开企业,以自由培训师的身份面对甲方客户时,一个突出的问题困扰着我:对甲方企业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调研、访谈,就某一课题进行了深度的客制化,形成了为期3-4个月的学习项目,也交付了学习成果,但却解决不了企业发展的问题。面对接踵而至提出的上下级沟通、会议中的冲突和低效、架构用人时决策的左摇右摆时,面对管理者满怀期盼的目光,询问“老师,这个问题该上什么课?该怎么解决?”时,我内在升起的是无力感。这无力源于我清楚地知道,这些问题都不是课堂能够解决的。企业需要专业的陪伴,而这样的陪伴仅依靠培训师的功力、视野和知识体系是不够的。直面内在那个明确的画面:让那满怀期盼的目光得到充满信心的回应,我希望自己向OD顾问的方向前行。于是,经过多方收集信息和友人的推荐,我踏上了黄建东老师“OD功夫营”的学习旅程。启程之初,仅懵懂知道自己有很多未知,但具体不知道的是什么,我并不清楚。边学习,边在企业中实践,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站位。无论内部还是外部讲师,更多是站在课堂上,抽离于组织或团队之外,向个体或团队传授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工作坊通常也是旁观者视角,帮助组织或团队还原现状,共识目标,共创解决方案。但OD顾问的站位,却是如此地灵动:在访谈、参与会议、诊断、项目评估等场景中,顾问要深入到组织的内部,牵着客户的手,与他一起,去观察、聆听、感知;在反馈、个人或团体介入时,又要抽身出来,站在组织的边界上,保持客观的立场。在团体系统的介入时,要特别警示自己,每一个介入动作出手时,站在的是什么位置?是否在维护整个场域力量的平衡。作为培训师出身的我,不经意就会站错位置,支持了强力的一方,有时是雇主,有时是雇员,导致场域失衡,不仅起不到推动良性结果达成的作用,反而激起弱势方强烈的对抗。这些失误的场景,让我深刻领悟到黄老师的比喻:OD顾问像是在悬崖边跳舞,一个不留神,一脚就滑落到悬崖下去了。作为外部讲师,营造好与客户的协作与信任关系,表现专业及亲和的行为,保障课程成果交付过程的顺利;课堂上调动学员团体的力量,处理好个别学员对内容的不接受乃至对抗;学员间的关系问题,以保证课程目标和讨论成果达成为目的,事先做好了解、设计和准备,避免失控场面就可以了。作为内部讲师和培训管理者,会复杂些,要处理好与不同层级内部客户的关系,争取他们对培训项目的支持,与关键客户形成同盟和伙伴的关系。因此,我非常习惯于与组织内管理者之间的结盟。作为OD顾问,我们既要深入组织,又要跳出组织;既要兼顾个体需求,又要协助组织提升效能;我们有时像镜子,照见个体和组织的实象和盲区;有时要站在不同的立场,推动演化过程;我们有很多工作场景,介入个体、双人、多人、团体系统,要更深刻地学习理解关系…… OD顾问的工作决定了我们的独立性与不结盟,要更自如地“运用自我”。这种关于“关系”的更系统、更深刻的学习、理解、研究和运用,对于我是全新的。它是顾问自我修炼的必由之路,关乎边界的建立、个人成长与发展、乃至如何定义我要成为的“以客户为中心的OD顾问”、我的每个介入动作要怎样进行。作为培训师,学习的理论、方法、工具着实不少,我可以满满地写一大篇。但当我开始阅读黄老师推荐的书籍时,陡然发现:过往多年的学习,大多集中在市场营销、管理学、领导力、个人/团队成长、教练辅导等方面,是一套理论配一套方法工具,把它教授给学员,变换不同场景,加以应用,形成学习闭环,是即插即用的实用主义学习方式。而黄老师所引导的OD顾问的学习之路,要理解并应用组织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变革理论、社会建构理论、团体发展理论、团队动力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广泛涉猎这些理论相关的先贤大家的论著。而这些书籍的特点是,引述这门细分学科当代研究的多项成果,并不只有唯一结论,同时会提出作者的个人主张、思辨与实践,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书单还在持续增加与延展。黄老师的课堂上,结合作为OD顾问的实践和成长的心路历程,以OD循环圈为主线,更多在帮助顾问们拓宽理论储备视野,挖深实践应用领悟,并训练观察、记录、聆听、一致性表达、临在等OD顾问的真功夫。这种学习方式是我过往不太习惯的。开玩笑说,它更像一个博士生培养项目。我的理解是,在OD顾问驻场工作时,每时每刻的发生是千变万化的,议题也是五彩斑斓的,只有通过既广且深的学习与训练,不拘泥于单薄的理论方法,才能做到真正及时出手、有效帮助,才能实现我的那副“自信的满足客户期待”的画面。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需要“读书-实践-课堂导师的点拨-案例复盘-小组讨论”等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当理论-实践-反思积累得愈发深厚时,这些功夫才能在客户端的问题面前,如行云流水般展现。都是助人助组织发展成长,但OD顾问与培训师的工作内容显然有很多的不同。这里我只想谈谈在相似情境中,比如课堂、工作坊设计与主持,我个人体会到的不同。不出手:归纳总结能力常常是培训师引以为傲的能力,在开放性问题提出后,收敛归纳时,培训师往往会亲自上阵,帮助全场做去重总结,这样做产出结果的效率较高。但OD顾问要把这个权力留给客户,自己并不出手,因为我们的陪伴目标是客户自己生长出这些能力,最终可以在脱离我们的陪伴下,独立发展。不贪多:有限时间内的工作坊设计,比如30分钟,我贪多求全,会在一个环节中追求2-3个目的,造成出手问题上的模糊性,因而产出也是模糊不清的。而功夫营中在会议和工作坊设计上,都暴露了这个我过去不太意识的问题,30分钟就一个目的,后续所有的步骤、提问、引导,归纳小结都围绕着这一个目的,产出才会清晰而突出。在培训技能的课堂里,我已经习惯了“tell you – show you – let you try”的教学模式,因此,体验黄老师的教学方式:讲授完方法-小组拟定实施计划-直接放进现场去实践-回来复盘消化吸收,我产生了不适。反思这个不适,是因为培养OD顾问在客户端工作,老师show you的过程视条件发生或不发生,所以是一个tell you -let you try -let’s review的过程,而tell you 到 let you try 有变化与不确定,尝试过程中会暴露新手的漏洞、掉进坑里。黄老师指出,这才是我们人类从小到大学习自然发生的过程。我忽然更加理解了OD顾问对客户的陪伴在客户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就像孩子从不会走到会走,在母亲的关注与放手中,一次次的跌倒,爬起,直到独立行走。Tell you -Show you – Let you try 的教学方式,有它适用的情境;Tell you -Let you try -Let’s review 的教学方式在真实世界中更加常见,特别是复杂、多元理论的场景学习与应用。这让我不再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更加开放、接纳各种学习发生的方式。
功夫营的学习结束了,但我的OD顾问之旅才刚上路。在这条路上,我看到了万花筒般变化的工作内容,看到了顾问与客户互动中的流动之美,看到自己在产生新的认知,在学习新的技能,收获更大的勇气去争取权力以扩大影响力,更加开放的整合自己获得自我成长……而走在路上的动力源于爱,源于望向那双期盼的目光。这篇文章是我八个月旅程的管中窥豹,如果能为志同道合者们所鉴,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