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溪时评 | 从六尺巷看基层治理中的“和”之道
政务
2024-11-22 17:15
江西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六尺巷坐落于安徽安庆桐城市文昌街道文城西路,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讲述了张英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纠纷而引发的故事。张英是当时的大学士,他的家人与吴家因宅基地发生争执,张英写信给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个故事体现了谦让和礼让的美德,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从此,六尺巷蕴含着“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深刻内涵,成为后人接受谦让教育、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载体。六尺巷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为当下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基层,是社会的基石,基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六尺巷所传递的“和”之道,恰恰是当下基层治理中需要重视与践行的关键所在。邻里之间的纷争,往往是基层治理中的常见难题。就如同古时因宅基地宽窄而起争执一般,如今在基层,也会因各种琐事,如楼道堆放杂物、停车位占用等引发矛盾。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时,“谦和礼让”应是首选之策。倘若双方都能多一份谦逊,少一些计较,主动退让一步,那诸多矛盾便可消弭于无形。基层干部在调解此类纠纷时,也当以六尺巷的故事为范例,引导居民明白“邻里相处,以和为贵,互让三尺又何妨”。这不仅能化解矛盾,更能营造和谐融洽的邻里氛围,为基层治理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知进退”则是基层治理中各方都需领悟的智慧。对于居民而言,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要明白不能得寸进尺,要考虑到集体利益和他人感受,适时地退让,方能让整个社区、村落形成良性互动。而对于基层干部来说,更是要深知进退之道。在推动各项政策落实、处理基层事务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积极作为,又不能过度干预,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引导群众达成共识,实现治理目标。六尺巷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时刻提醒着人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要以“和”为贵。在基层治理的大框架下,这种“和”不仅仅局限于邻里关系,还涵盖了干群关系、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基层干部要以亲和的态度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用真心去化解群众心中的怨气与不满,如此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愿意配合治理工作。同时,不同群体之间若能秉持“和为贵”的理念,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那么在面对诸如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等公共事务时,便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基层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当下,我们正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问题。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六尺巷所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应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个基层角落都洋溢和谐的气息,让基层治理在“和”之道的引领下,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丰溪时评特约评论员 邓邦英)
编辑:何梦婷
责编:项崇进
审核:柯 舸
监制:夏广凯 周常金
点亮“”“”,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