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大街今貌
第三章 六朝青瓷?假的吧。
成熟的青瓷自东汉时期被烧制出来后,就深受宫廷及达官贵人的喜爱,现存量较小。它因为温润如玉的釉色和古朴雅致的风格,在如今的古玩圈炙手可热。在我游历古玩圈的这几十年里,也曾见到过一些精美绝伦的青瓷,但更多的,却还是有着高超制作技术的贋品。
在我还没接触收藏圈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张之洞,他系清代重臣,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精通目录学、擅长书法、喜好收藏,经常往来于京师和平门外的琉璃厂,并且从来都是满载而归。
在他任湖广总督的时候,有一年进京述职,在琉璃厂的一个古玩店里,收获了一件“意义非凡”的藏品。为什么说“意义非凡”,因为这件藏品让这位学贯中西的权臣打了眼,而且是自己赶着打的眼。
那天,公务繁忙的张之洞终于空了下来,带着几个随从兴冲冲地跑到琉璃厂去淘“宝”。一圈下来,也没发现有什么新鲜的玩意儿。正在这时,一条小胡同里一家装潢十分典雅的古玩店映入他的眼帘。
他走进该胡同深处,一下子就被这家古玩店院子里一口硕大的陶质缸子吸引住了。这口陶缸,器型独特、色彩斑斓,尤其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夺目的光彩。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口缸的口沿刻满了像蝌蚪、又像蚯蚓状的大篆字体,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练、冲刷,已经有点模糊不清了,但仔细辨认还是能看出个大概来。
张之洞越看越觉得这口缸不是凡品,便上前向店家询问价格。店家获知来人要买这个缸后,当即表现得十分诧异,并且立马表示,这口缸他们仅作陈列观赏、装潢点缀之用,不作买卖。店家的拒绝吊足了张之洞的胃口,但任凭他好说歹说,店家就是不卖。
张之洞像
张之洞悻悻而归,回到地安门外白米斜街的家以后,一直想着这个事情,竟有点到食不知味、觉不能眠的地步。没过几天,他便忍不住了,又带了一批精通古玩的幕僚前去相距公馆不太远的琉璃厂。幕僚们看了这口古缸以后,也认同张之洞的看法,认为这是一口十分难得的古缸。张之洞这次采取软磨硬泡的方式,加上几个幕僚一直不停地说服店家,店家被几个人轮番轰炸后“勉强”答应,但要价颇高。一口古缸,店家竟然要价3000两白银。
3000两白银在当时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张之洞生怕店家突然反悔不卖给他,就连讨价还价也小心翼翼,最终以2000两白银成交。
张之洞将陶缸搬回住处后,越看越喜欢,甚至还不远千里费颇大的功夫将陶缸运到武昌总督衙门,摆放在督府大院里。安置好后,张之洞忍不住内心的喜悦,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心爱之物;他还找了工匠专门将陶缸口沿的文字拓了几百张拓片,制作成拓本,将这些拓本广送他人,自然收获了一众亲友的夸赞。
一个刚下过暴雨的清晨,张之洞习惯性地踱步到陶缸前。这一看,傻眼了。原来,经过一夜暴雨的冲刷,陶缸上斑驳的色彩不见了,就连缸口沿上的文字也离奇消失了。他再定睛一看,缸的四周散落着各种牛皮纸的碎屑。他捡起来一看,不由得怒火中烧,原来缸上的色彩全部是用特制的牛皮纸染色后贴上去的,而那些神秘不已的蝌蚪文字,则是用蜡刻好贴上去的。
据传,张之洞马上派人去京师抓捕这个古玩店的骗子。当捕快赶到琉璃厂这家古玩店时,早已人去楼空。原来,古玩骗子仅仅是租客,陶缸一出手,就立即转移了。此乃后话不表。
张之洞本人学识非凡、酷爱收藏,他的幕僚更是百里挑一的圈中高手,却仍然被古董商拙劣的骗术骗走了2000两白银,何况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
从看过这个故事开始,我就一直告诉自己,要对收藏保有警惕之心,不能因为懂而掉以轻心,更不能不懂而装懂。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次听到都会让我的心灵大受震撼。
《收藏圈》书
购书
◇每册定价49元(包邮)
◇扫描下面的微信二维码,直接添加作者微信下单,快捷、安全
◇邀入《收藏圈》读者群,共同探讨收藏投资与鉴赏,防范诈骗
作者林必忠微信二维码
《收藏圈:一个文物工作者的防骗手记》推广15
您的赞赏是创作者最大的动力
终结诈骗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