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荟萃|【美力前行】主动脉前沿疗法专题会

健康   2024-11-09 07:30   四川  


2024年11月2日,CEC2024盛会之际,在美敦力的大力支持下,携手血管医学界的顶尖权威,举办了一场精品主动脉专题讨论会。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李晓强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众多业内专家共襄盛举,汇聚智慧之光,共同探讨主动脉腔内治疗领域的进展,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会议主题同时聚焦于标准术式和创新术式的评估与探索,旨在提升手术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追求卓越的临床获益,体现了医学的循证与创新精神。




开场致词





李晓强教授开场即肯定了美敦力胸腹主动脉支架给广大的患者带来很好的治疗效果,拥有良好的通过性、精确的定位性以及可靠的锚定性等优点,在中国受到广大医生的认可。







学术环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岳嘉宁教授首先带来了《ENGAGE 10年随访研究及Endurant lls的应用》分享。岳嘉宁教授介绍:ENGAGE注册研究是全球最大的EVAR注册研究,追踪随访长达10年,随访结果免于全因死亡率占42.8%;免于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占94.7%;免于动脉瘤相关二次干预率70.3%。并进一步证明EVAR术后有效性的一个最新的、重要的指标是瘤囊回缩,而不是瘤囊稳定,也证实了Endurant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的长期疗效和耐久性,10年的数据依然保持64.1%的瘤囊回缩率,这是对于EVAR治疗的长期有效的有利信号。

另外,岳教授基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丰富的使用经验,介绍了Endurant lls三件式支架系统的优点,通过选择不同髂腿,及应用不同的重叠段连接,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适应不同的解剖结构;同时应对紧急病例让选择更从容更简单。

基于岳教授的演讲,在座的专家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蔡方刚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智勇教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纷纷对Endurant的长期疗效和追踪循证表示认可。冯海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则对EVAR术后没有瘤囊回缩或者瘤囊增大的患者具体原因提出了探讨。

岳嘉宁教授表示:内漏还是主要因素,并表示还有一种可能是炎性改变导致的瘤囊增大,尤其是放完支架后患者有腹痛症状,复查CTA可见支架与瘤体之间毛糙影像表象的患者,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瘤囊增大,继而导致内漏,引起恶性循环。李磊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对此判断表示认可,并提问是否对于胸主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后大部分瘤囊都是回缩的?岳嘉宁教授表示胸主动脉相对于腹主动脉瘤,内脏动脉反流少很多,II型内漏发生的几率确实更低。

后续覃忠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问岳教授在瘤颈扭曲较大的病变中是否支架仍能发挥不错的疗效。岳嘉宁教授表示短、梯形瘤颈等确实对于支架的考验更大,但并不代表完全不适用,但权衡远期疗效,也可以考虑开刀手术。朱峥嵘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则提出瘤颈短、扭曲的病变往往也伴随炎性,故也会增加内漏的可能性,他认为这是瘤颈“衰败”的表现,开刀手术可能规避瘤颈扭曲、短缩带来的手术困难,但缝合后的瘤颈“衰败”问题是否会继续,这也需要更多的真实数据及研究支持的。

接下来,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方青波教授分享了《自制假腔栓塞装置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例报道》。方青波教授提出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存在主动脉内膜硬化、远端破口的逆向灌注特点,单纯TEVAR无法达到血管重塑。结合TEVAR术后主动脉最大直径在随访过程中持续增大的临床病例说明,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单纯TEVAR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部分应该封堵远端破口。

方青波教授分享了自制假腔栓塞装置的适应条件包括:近端破口已完全封堵,有远端假腔破口作为封堵入口,需要有“瓶颈”,且假腔的直径小于38mm,无马凡等结缔组织病。特别指出,对于未破裂的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建议分期行TEVAR和假腔栓塞,预防截瘫;对于夹层破裂的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建议一期行TEVAR+假腔栓塞;当无名动脉假腔供血时,在栓塞前要提前处理无名动脉血供;当栓塞装置需要跨越脏器动脉时,重建动脉要选择支撑力较好的支架。同时方教授也提出了自制栓塞装置的疑点,当假腔内支架远端出现破口该如何处理,封堵后,腹主动脉远端夹层是否会加速扩张。

蔡方刚教授(福建医科大学辅助第一医院)在讨论环节补充提问:对于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假腔栓塞,具体的栓塞位置该如何选择?方青波教授回答:一般会选择假腔的瓶颈区域,大部分患者在腹腔干上约2-3cm处。

下半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赵渝教授首先分享了《支架微孔术式在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应用》。赵渝教授指出,目前覆膜支架的使用都是结构仿真支架,支架的结构势必会对血流造成改变,血流仿生支架保留了血流特性,其思路主要来源于密网支架,其主要理念是,支架置入后,不会立即闭合瘤腔,而是改变了瘤腔内血流状态,由湍流变成层流,逐渐的改变流体的压力以达到治疗作用。据文献报道,多层密网对分支血流速度提升增加20%,由此我们可以借鉴其原理,在重建血管区域开发多个微孔进行预开窗,既简化了手术难度,达到保留分支血供的效果,同时能封堵瘤体,达到了省心、省事、省钱的效果。

赵渝教授中心发表文章中,应用微孔进行预开窗手术中,分支通畅率高达100%。其优点还包括可大大降低支架原有结构的破坏;能降低三孔开窗的对位不准确,降低脑梗风险;术中可多点动脉穿刺,不需要术中转流脑保护等复杂操作。赵渝教授还指出,尤其遇到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等复杂病例,区域微孔开窗能简化手术方案,达到治疗效果。

熊江教授表示赵渝教授的研究方向上升了一个维度,已经突破了形态和影像学,是一种真正的原始创新,是值得我们对后续研究结果的期待的。

接下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熊江教授分享了《基于国人髂动脉数据的髂动脉重建技术》。熊江教授首先通过单中心的回顾性横断面的研究,对东亚人群髂动脉的解剖特征及对现有IBD技术的适用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现有IBD技术适用性仅为25%;东亚人群合并髂动脉瘤占比较西方人群更多,髂动脉长度较西方人群短,短的髂动脉长度导致更多的髂总动脉受累,从而髂内动脉重建的比例增高。

在目前东亚人群的髂动脉病变特点基础上,熊江教授介绍其中心髂内动脉重建病例,自制内嵌式髂支在封堵漏口同时获得髂内动脉的重建,达到了良好的效果,随访结果血流通畅良好。基于对目前的手术方式的成功,熊江教授提出内嵌髂支的角度是否会影响远期通畅率,如何能做到最优化的髂支内嵌方案还有待各项研究的支持。

针对熊江教授的分享,邱结华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一步对于髂动脉分支角度的选择,有没有数据证明多大的角度或者在什么区间内远期通畅率更高?提问了熊江教授。

熊江教授表示对于术后髂支闭塞的病例,尤其碰到术中扭曲的病变,建议术后测压,一般压力超过20mmHg,一定是有问题的,再次成形或者叠放支架的效果差异很大;也可以从后腹膜切开入路,将髂支拉直,再重新缝合血管。基于其中心经验,髂内重建的角度30°到60°能达到最佳效果。王咏教授(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后续呼吁目前临床上的特殊病例,如需要重新拉直髂支的情况等,可能需要未来多方面的努力,从诊断的角度出发,对于腹主动脉瘤从遗传学、病理学、基因学等角度深度剖析疾病发展过程,从而把治疗方案做到更精细化,复杂病变更简化,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庄晖教授分享了《内脏动脉区重建手术中PMEG的设计与并发症预防》。庄晖教授精细地汇总了内脏动脉重建的问题:主要包括PMEG设计相关问题、导丝缠绕、开窗错位、主体/分支的穿孔/夹层、内漏、支架打折等。

其中主体/分支的穿孔/夹层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动脉硬化严重出现假腔、血管远近段直径差异大、分支动脉早出现分叉及操作不精细等,可以预扩张、预置导丝指引、叠加不同尺寸支架以及注重细致操作来解决问题;而内漏问题是目前见的最多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主体锚定区选择不合适以及设计失误,术前充分的准备以及精准的设计可大大降低内漏的发生,对于复杂的、血管迂曲严重的病例,要做多重准备。 

之后的讨论环节中,邱结华教授对于内脏动脉重建后,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治疗有什么要求进行请教。庄晖教授推荐患者身体情况允许情况下,双抗一个月后改单抗。





总 结





经过约2小时的精彩讲演和讨论,本次专题会圆满落幕。本次会议从循证数据分析到技术创新分享,全面地对临床常见主动脉疾病治疗困难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我们呈现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坚守创新精神,勇于尝试,精雕细琢,对细节的无比专注——让我们从本次会议中收获到对未来主动脉治疗领域迈向更高水平的无尽期待。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vascular@edoctor.work。

血管资讯
分享血管外科领域前沿进展,规范、创新血管外科诊疗水平,致力于成为血管外科领域的专业在线学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