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代,一位老师的退休本应是一段宁静岁月的开始,然而,对于叶连平来说,退休却成为了他人生新篇章的起点。
他为何在放下教鞭的那一刻,泪流满面?又为何在退休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的世界,探寻他退休后的不凡人生。
1990年,62岁的叶连平老师接到了退休通知。在那一刻,他将手中的教学工具上交,却仿佛交出了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泪水,不禁涌上眼眶,滑落在他皱纹交错的脸庞。对于很多人而言,退休是辛劳一生后的休憩,是颐养天年的开始。然而,对于叶连平来说,这却是一个新的起点。
退休后,叶连平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他心系村里的留守儿童,那些孩子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留下他们与年迈的祖父母相依为命。
教育资源匮乏,让这些孩子的起点就比城市里的孩子低了许多。这一切,叶连平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我能做些什么呢?”叶连平反复思索。最终,他决定继续发挥余热,为这些孩子提供免费的教育辅导。
他将自己的旧房腾出一间,挂上了小黑板,办起了“留守未成年人活动室”。
这个简陋的小屋,虽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但它却承载了叶连平的教育梦想,也寄托了乡村孩子们的希望。
在这里,叶连平不仅教授孩子们英语知识,还辅导其他学科。他倾尽所有心血,为孩子们筑起了一座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
他的退休金微薄,却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那件穿了快40年的衣服,那件陪伴他62年的棉背心,都见证了他的节俭与奉献。
他舍不得买矿泉水,舍不得吃肉,却对孩子们的教育投资毫不吝啬。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2018年。
70岁的叶连平不慎摔伤了腰椎,医生严肃地叮嘱他必须卧床休息100天。然而,仅仅过了4天,他便急切地想要回到孩子们身边。
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上讲台,那一刻,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
叶连平的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出生于1928年的山东青岛,18岁时随父亲迁居南京,开始在美国大使馆工作。
正是那段经历,让他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然而,1955年的一场风波让他离开了心爱的讲台,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涯。
十年后,他孤身一人来到安徽和县,身无分文,举目无亲。正是当地乡亲的慷慨援助和无私接纳,让他在这个陌生的土地上找到了家的温暖。
1978年,他有机会重返南京,但他却选择留在了和县,因为他深知,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更需要他。
重返讲台的叶连平更加珍惜与孩子们的每一刻相处。他独创的“四步教学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
58岁那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退休后的叶连平并未停下脚步。他设立了“叶连平奖学金”,11年来共发放奖学金近30万元,资助了300多名学生和教师。
他还自费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夏令营活动,带他们领略科技的魅力、感受历史的厚重。
有人说他傻、说他缺心眼儿,可他却总是笑着说:“孩子们将来有所成就,那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他的无私奉献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孩子们的深厚感情。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这片热土上,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