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人民医院建院80周年人物访谈丨陈秀荣、孙秀芳、高淑英老师:新时代的“提灯天使”

文摘   2024-10-09 18:23   河北  


     “提灯天使”一南丁格尔,近代护理学和护士教育奠基人。
     南丁格尔,英国人。1820年5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德国学习护理,于1853年成为伦敦慈善医院的护士长。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伤员的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42%。为拯救伤员生命,她毅然决定并率38位护士支援前线战地医院,工作夜以继日,白天忙碌不停,夜晚她还要提着汽灯巡视病房,查看伤员,士兵们慢慢的熟悉并喜欢上了这个身影,亲切的称她为“提灯天使”。经过不懈努力,伤员收容量翻了一倍,伤员死亡率迅速下降至2%,取得巨大成就。
      1860年,她创办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开创近代护理教育先河。为纪念她对护理事业的杰出贡献,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把她的诞生日,“5.12”定为国际护士节。
























































      近日,院史馆筹建办成员分别走访了陈秀荣、孙秀芳、高淑英三位护理老前辈。她们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新时代的“提灯天使”。让我们回望历史,寻访前辈,感悟并传承医者情怀、使命和担当。


   
      陈秀荣,黄骅市黄骅镇楼东村人,1941年出生,初小文化。1958年考入黄骅县卫生学校护士班,毕业后分配到黄骅县城关镇卫生院工作,同年调入黄骅县医院。1961年县医院搬迁至沈庄村(现址)后,任内科护士长,“文革”期间下乡支援旧城卫生院一年,1984年医院组建急诊科,调任急诊科护士长。1988年调任老干部病房护士长,1997年8月退休。
     陈秀荣老师今年八十三岁高龄,慈祥中透着和蔼,见到院史馆筹建办同志们的到来, 她高兴中透着兴奋,微笑着让茶让坐,亲人般感情溢于言表。在谈到当初刚工作时的情景时,她说:当时县医院门诊在城关镇关帝庙,病房在老爷庙(县城西北角)的后面。当时就一个病房,内、外、妇、儿病人住在一起,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电力供应,晚上得提着围灯查房,冬天需管理煤炉子,还要自己担水,工作很辛苦。但大家不畏艰难,工作热情很高,尽最大努力保障病人的治疗。

80年代初黄骅街景


90年代医院连廊,南、东病房楼

      问及近40年的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时,她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是医护人员的本职。在同其女儿的交谈中了解到,陈秀荣老师工作中对护理技术精益求精,尤其静脉穿刺技术炉火纯青,遇到难扎的血管,都去找她。还记得母亲提起过刚上班三年的时候,夜班来了一个胃大出血病人,急需输血,她就和一个大夫共同为病人献了血,输血后仍坚守在夜班岗位上。在陈秀荣老师身上记录了那个时代护理人的忘我奉献精神。


       75年护理人员合影(前排右一为陈秀荣护士长,前排左一为孙秀芳护士长)



      孙秀芳,黄骅市后吴庄村人,1939年11月出生。在本村读完小学,中学在沧县桃杏中学就读,1954年就读于黄骅盐厂盐化技术学校护士班,毕业后就职盐场医院,1962年调黄骅县医院工作。1974年任外科综合病房护士长,1989年任外二科护士长,1995年11月退休。
      耄耋之年的孙秀芳老师,身体略显羸弱,但见到院史馆筹建办同志们的到来,仍神采奕奕,谈起60年代的县医院,她说当时病房不分科,就一个综合病房,医护人员非常少,经常加班加点,晚上12点后停电,冬天要管煤炉,经济困难,大家买不起手表,数脉搏要拿着小闹表,就是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大家团结一心,实干奉献,竭力保障着医疗救治工作的正常运行。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了,医院医疗条件才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当谈到198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80 、90年代多次荣获立功、嘉奖等荣誉时,她说荣誉是大家的,是大伙儿一起干出来的。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感谢医院领导的信任,感谢科室护理姐妹们的支持和付出,期待医院搬入新医院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海阔任鱼跃,鹏程九万里。


      高淑英,河北省盐山县旧县乡东荣村人,1948年出生。家乡读完小学、初中后,1964年考入沧州卫生学校护理专业,1967年毕业后分配到黄骅县医院工作。

      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千,她说:当时医院职工83人,病床100张,护士14人,病房为综合性病房,不分科,晚间病房照明用煤油灯,医生护士需提着围灯查房,同时还要管理好煤炉子,条件非常艰苦。但医护人员工作热情饱满,医患和谐,患者对医生、护士满怀信任和感激。1969年开始她负责门诊注射室工作,主要任务是注射、门诊换药、针灸和穴位埋线。1971年调手术室,负责手术室管理,当时手术室只有一人,无手术时需到病房参加护理工作。1972年兼任分配来的十几名定向护理生的护理教学培训。1974年、1975年,分别在天津市结核病院和石家庄人民医院进修学习麻醉,归来后,专职麻醉。1985年,再次负责政府分配医院的十几名非农职工的护理课程教学及培训工作。1986年按领导安排,负责全院护理管理工作,至2003年退休。


70年代末,高淑英老师为手术病人麻醉


     在3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高淑英老师始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麻醉科的创立打下基础,引领护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之路。在谈到30多年的工作感悟时,她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事都已经记忆模糊,但有两件事仍记忆犹新,仿佛发生在昨天。60年代末。一大街南外伤病人,失血性休克,急需输血。但那时医院没有血库,需联系周围村上几个献血的人,当时通讯落后,如果联系到献血人需要很长时间,时间不等人,多延误一分钟,病人就可能失去生命,此情此景,我对焦急等待的医护人员说:“抽我的吧,我是O型血”。病人得救了,病人家属千恩万谢,但自己觉得做了医务人员应该做的事。90年代初,医院头等大事是创建国家级“二级甲等医院”,当时全院上下团结一心,扎实准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倒排创建工期,争取一战而胜。护理作为评审的三大关键之一,一票否决,压力可想而知,在压力面前迎难而上,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以必胜信心,做好了迎审准备,就在“二甲”评审的头一天,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评审当头,没办法,只能叫丈夫先回去。评审当天一早,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强忍悲痛,振奋精神,迎接省评审团的评审,直至第三天上午评审结束。赶回家的时候,母亲已入土为安,“女儿不孝,没能看到您最后一眼”泪水伴随着呼喊在这一刻得以宣泄。守大义、求大我,忠孝两难全,以优异成绩通过“二甲”评审,也许就是对她那份孝心的最好安慰吧。

    

1994年专家对我院进行“二甲”评审现场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用他们的坚守、奋斗书写了那个时代的传奇,后人要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继续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向着高质量三甲医院的目标奋进。


编 辑|田瑶

撰 稿|刘瑞东

审 核|刘云凤

终 审|辛海松




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
国家三级综合医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