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清代旗人文化与多元历史映照

文化   2024-11-12 07:04   上海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清代旗人文化与多元历史映照




作者:墨砚斋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自然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贾蓉捐得五品龙禁卫这一情节,为我们研究清代贵族家庭子弟的职业选择与社会晋升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仔细剖析,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清代旗人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与差异,同时也能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下审视不同文化体系中贵族子弟的成长与发展路径。






在清代,旗人子弟成为侍卫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上进之路。昭梿《啸亭杂录》中记载:“定制,选满洲、蒙古勋戚子弟及武进士为侍卫,分一、二、三等。”①此记录表明了清代侍卫选拔的基本来源与等级划分,清晰地呈现出这一晋升途径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侍卫制度在清代宫廷政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旗人子弟提供了接近权力核心的机会。例如和珅,《清史稿·和珅传》提到:“和珅,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少贫无籍,为文生员。乾隆三十四年,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寻授三等侍卫,挑补黏杆处。”②


和珅从一名三等侍卫起步,凭借其聪明才智与善于迎合皇帝的能力,逐渐获得乾隆帝的赏识,进而平步青云,成为权倾一时的大臣。这充分说明了侍卫职位对于旗人子弟而言,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晋升平台。


对于旗人贵族家庭来说,将子弟送入侍卫队伍,不仅是为了子弟个人的前程,更是家族政治投资的一种方式。在宫廷中担任侍卫,子弟能够直接接触到皇帝及宫廷权贵,有机会展示家族的忠诚与实力,从而为家族赢得更多的政治资源与社会声誉。


所以,当侍卫首先是一种资格,而且是深入血脉的资格。而贾蓉能够轻易捐得龙禁卫一职,恰是这一地位的真实写照:


“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忙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③


贾珍为贾蓉捐龙禁卫,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在秦可卿丧礼中增添光彩,提升家族的社会形象,但同时,想必也期望贾蓉能借此机会在宫廷中建立人脉,为家族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这也是皇帝的希望。


清代统治者对旗人子弟的教育重点与汉族儒家教育有着显著差异,始终将骑射等武学置于重要地位。清朝历代皇帝都强调骑射乃旗人之根本。据《清实录》记载,康熙皇帝曾多次举行木兰秋狝,并训诫皇室子弟及八旗官兵:“我朝祖宗以武功定天下,当今天下承平日久,武备渐弛,朕欲亲率诸王贝勒大臣行围塞外,练习骑射,整饬戎兵。”④在木兰秋狝期间,皇帝与八旗子弟一同狩猎,在实际操作中锻炼骑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旗人对本民族传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旗人子弟的教育体系中,武学训练占据了大量时间与资源。他们自幼便接受骑马、射箭、摔跤等军事技能的训练,培养勇敢、坚毅的品质。


书中贾兰学骑射,贾珍设赌局也是以射箭为名,自然是把武学当做“正经事”来表现的。


相比之下,科举制度在初期主要是面向汉人。在清朝初期,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吸纳汉族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阶层,以稳定社会局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康乾雍三朝之后,旗人子弟参与科举的人数逐渐增多,科举也逐渐成为旗人晋升的一种途径,但这并没有改变清代皇帝对骑射等武学的重视。如乾隆皇帝在鼓励旗人子弟参加科举的同时,也不忘强调:“满洲、蒙古、汉军等旗人,皆我朝根本,当以清语、骑射为务,而文武兼用,亦不可偏废。”⑤这说明在清代,尽管科举制度在旗人阶层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但骑射传统依然是旗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二者呈现出一种并行发展的态势。


这种并行发展的教育与价值导向,使得旗人子弟在成长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又保持了尚武的精神风貌,与汉族文人子弟专注于科举学业有着明显区别。




汉人并非天生文弱,重文抑武的转变主要来自于北宋,这当然是出于有藩镇割据和禁军造反的惨痛教训,但在北宋以前,中国社会呈现出文武并举的良好局面。在政治舞台上,文臣与武将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⑥的理念,反映出当时统治者对文武平衡的重视。文臣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以治国理政的才能为国家制定政策、管理地方事务。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名相,他们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与谋略,辅佐皇帝开创盛世。而武将则在边疆防御与对外征战中展现英勇无畏的精神,如李靖、郭子仪等名将,他们率领军队保卫国家领土,抵御外敌入侵。这种文武并举的格局促进了当时文化、艺术、军事等多方面的繁荣发展。文学上,唐诗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军事上,唐朝的疆域辽阔,军事力量强大。在文化交流方面,唐朝的开放包容使得佛教、西域文化等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欧洲中世纪,贵族子弟成为国王和贵族的侍卫并努力成为骑士是一种常见的晋升途径。骑士精神是当时贵族文化的核心。


贵族子弟从小接受骑士训练,包括剑术、马术、礼仪等方面的培养。他们渴望成为骑士,因为骑士不仅代表着一种荣誉,更是在贵族阶层中晋升的重要阶梯。


在宫廷中,骑士们侍奉国王与贵族,参与宫廷事务与军事行动。如英国的圆桌骑士传说,那些英勇的骑士们围绕在亚瑟王身边,为了荣誉与正义而战。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在宫廷中展现优雅风度,通过一系列的冒险与功绩来提升自己的声誉与地位。这种晋升模式与清代旗人子弟成为侍卫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特定的贵族文化与政治环境下形成的,旨在培养忠诚、勇敢、有能力的贵族子弟,为统治阶层服务。


在欧洲中世纪,骑士的册封仪式往往极为隆重,象征着贵族子弟正式进入骑士阶层,获得相应的权利与地位,这与清代侍卫的选拔与任职也有着类似的庄重性与仪式感。






在《红楼梦》中,贾蓉所捐的五品龙禁卫,对照清代侍卫品级有着明确的定位。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散秩大臣,从二品;一等侍卫,正三品;二等侍卫,正四品;三等侍卫,正五品;四等侍卫,从五品;蓝翎侍卫,正六品。”⑦由此可知,贾蓉的五品龙禁卫应属于三等侍卫,也就是俗称的“三等虾”。


这一职位在侍卫体系中虽不是最高等级,但对于贾蓉这样一个年轻的旗人子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从家族层面来看,贾蓉获得这一职位后,能够提升贾府在宫廷与贵族社交圈中的地位。他可以参与宫廷礼仪活动,与其他侍卫及宫廷官员建立联系,从而为贾府获取更多的政治信息与资源。在秦可卿的丧礼上,贾蓉以龙禁卫的身份出现,也使得丧礼更加“风光”,彰显了贾府的家族实力与社会影响力。


从个人发展角度,成为龙禁卫为贾蓉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他可以在宫廷中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物,学习宫廷礼仪与政治规则,积累政治经验。尽管这一职位是通过捐纳获得,但在清代,捐纳也是一种合法的晋升途径,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贾蓉在龙禁卫的岗位上,或许有机会参与宫廷的一些重要活动,如皇帝出行的护卫任务等,这对于他个人见识的增长与政治人脉的拓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备注:

① 《啸亭杂录》,昭梿著,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381 页。

② 《清史稿·和珅传》,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 10755 页。

③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95 页。

④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 年版,相关卷数记载康熙年间木兰秋狝相关内容。

⑤ 《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 年版,相关卷数记载乾隆此言论。

⑦ 《清史稿·职官志》,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 3299 页。



微信号|dongzhu1968

邮箱|hlmyj001@163.com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研究的当代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