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三则杂记

文摘   其他   2024-02-19 22:10   上海  

上图由AI根据鲁迅名言生成

信息传播的正确姿势,是被检索、讨论、引用、整理、补充和更新,而不是社交网络的转发、点赞、粉丝、订阅和打赏

——陈皓




* 远离微信公众号

陈皓在coolshell上写过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其中一篇题目是《为什么我不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对不起,这个点不了链接,自己搜吧)。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互联网应该是开放共享的,信息的传播更要开放。他希望文章能够被rss订阅到各种阅读器中、有更长的生命周期,能够被公开的搜索引擎检索到,被人引用、整理,可以方便地修改、更新,这些微信公众号都不能很好支持。

在公众号里,写作者需要不断更新才会积累起人气,文章变得越来越花哨且保鲜期极短。因为不能被检索,所以写得越多,旧文章就会被遗忘得越快。最终,写作者成为了平台的奴隶。

陈皓说:信息传播的正确姿势,是被检索、讨论、引用、整理、补充和更新,而不是社交网络的转发、点赞、粉丝、订阅和打赏”。他的观点我很认同。微信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孤岛,在这个孤岛之上弥漫严格的审查制度,居住着无数缺乏耐心、追逐热点且嗷嗷待哺的看客。

我始终是怯懦的,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者越多,就越得小心翼翼,越没有办法自由表达,谈公司的人事涉及机密,谈家里的纠葛伤及感情,谈国家的政策触及红线,谈内心的感触穷极不可说。碰过几次壁,就再也不想给自己惹麻烦了,更不想跟审查人员在文字游戏上去斗智斗勇,所以现在只愿意去学数学,写代码。

但我始终相信,文字有其永远不可磨灭的价值,谁能把握住时代的气息,谁的文字就能沉淀到未来。如果真的热爱写作,那就永远为自己而写,为将来而写,别被任何人,任何事裹挟。


* 鲁迅的故乡

过年跟老公一起陪爸妈去了趟绍兴,他们玩得很尽兴,我也很高兴。除了吃喝游玩的乐趣,总不免注意到一些别的事,仓桥直街一遍遍响着“孔乙己叫您吃饭了”的广播,沈园中演着多半只是后人杜撰的爱情故事,鲁迅故居门前排着长龙一样的队,大家拥在人堆里等着看一眼刻着“早”字的书桌。

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就是最大的流量之源,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鲁镇”、“咸亨酒店”,早就成了一个又一个政商结合的“资本主义景观”。曾经他最不愿回去的故乡,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打卡点。他痛斥过:“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吃鲁迅的“人血馒头”,然而也没有任何人是故意的,大家都只是过年出来旅游,看个热闹而已。

在返程的高铁上,我反复读了很多遍《故乡》。从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到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都令人难以释怀。

鲁迅说:“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真的过上了他所期待的生活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故乡是回不去了,我既不想回去,也不敢回去。那里早已变成了陌生的渺远的回忆,退后一步是「封建宗族」的大山,前进一步是「资本商业」汪洋,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 自我教育+AI共生,是唯一的归宿

慢慢有了自己的鉴别能力之后,才发现,那些从小教育你要好好学习的人,或许并不是真正热爱知识,只是职业要求他们承担一个教育者的角色;那些招你进入某个团队的人,也可能不是真正坚信自己所做之事,也一样充满了怀疑和困惑。没有人能成为你永远的导师和追寻的方向。最终,我们只能走向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道路。

有了GPT以后,原有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节奏和流程全部都被颠覆了,自学变得史无前例的重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与AI对话去接触和学习任何感兴趣的知识。人类在娱乐,机器在学习,“卢德主义”注定是徒劳的,与AI共生,大不了去给AI打工,或许才是唯一的归宿

2024年2月19日

完笔于上海


寻常
在千千万万寻常的日子里,看过简单的风景,听过温暖的歌,偶尔还是忍不住停下来,回头看看,你是否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