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那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芦山新村在易地搬迁后,紧抓发展机遇,积极探索群众“家门口就业”新路径,盘活资源招引“小商”碗”,把工厂建在群众身边,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的“金饭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点亮了乡村振兴“薪”希望。
从田埂到工厂 一步之遥的飞跃
支那乡党委采取有力措施,落实电子元件加工厂引入、规划、建设、推广等工作,把推进招“小商”建工厂作为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载体来抓,利用闲置校舍和活动室,建设了3间总面积约120平方米的电子元件加工厂,并于2020年5月28日正式开工投产。以工厂的建成为点辐射周边,直接带动就业群众60多人,其中带动就业脱贫劳动力24人。支那乡党委坚持把建好、管好、服务好“小商”促进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增收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准筹谋划,具体研究电子元件加工厂的布局选点、资金扶持、政策配套等工作,为电子元件加工厂提供招工、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帮助解决场地、道路等问题,使电子元件加工厂迅速落地开花。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技能升级走上致富路
村党总支部积极发挥上下协调、外引内联的作用,不断探寻“工人进车间”和“工厂入村”的运行模式,形成“培训、加工”的流水线,通过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方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电子元件加工厂不仅为村民们在家门口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更注重脱贫劳动力的技能提升。支那乡党委积极对接县人社部门,为村民们提供系统、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操作,村民们逐渐掌握了电子零件加工各流程的专业技能。技能的提升让他们在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更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忙时务农、闲时务工,还能兼顾家庭,工资按件计算、多劳多得,熟练掌握技术技能后,村民们每月人均务工收入2000—4500元。
从漂泊到安定 就地就近实现“业”落归根
今年成为预备党员的芦山新村村民濮玉菊,是村里的脱贫户,电子加工厂建成后她就成为了工厂的一员。“我在厂里上班,丈夫负责照顾田地,还能一起照顾老人和小孩,收入不低还稳定,不用出远门去打工,一家人能团圆在一起,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谈到进厂后的生活,濮玉菊满是幸福。
电子元件加工厂为村民们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引导他们靠勤劳的双手端稳“金饭碗”,实现增收致富,充分激发他们不等不靠不要、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使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做到“一人就业、全家增收”,这份稳定的收入,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电子元件加工厂成为了芦山村乡村振兴路上长期稳定的增收“造血型”项目。
记者:陈浩艳 通讯员:支那乡 徐彬
编辑:周小远 段忠胜
审核:罗仁严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