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初唐诗歌中的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
第一节 唐太宗诗歌中的民族关系
一、“扬麾氛雾静”:北征突厥
二、“驻跸俯九都”:东征高丽
第二节 初唐四杰诗歌中的民族情感
一、“负羽远从戎”:杨炯、卢照邻诗歌中的民族情感
二、“投笔怀班业”:骆宾王从军的矛盾情感
三、“誓令氛祲静皋兰”:骆宾王诗歌中的民族态度
第三节 陈子昂诗歌中的民族情感与观念
一、武后时期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二、“匈奴犹未灭”:陈子昂诗文中的民族情感
三、“来能怀去能制”:陈子昂的民族观
第四节 初唐南贬诗人笔下的岭南民族风情
一、“涨海积稽天”:岭南各民族的自然生态
二、“地偏多育蛊”:岭南各民族的文化生态
第二章 盛唐诗歌中的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
第一节 高适诗歌中的民族观
一、“翩翩出从戎”:高适强烈的民族自信
二、“一战擒单于”:高适对民族战争的主张
三、“到处尽逢欢洽事”:高适对民族融洽关系的向往
第二节 岑参诗歌中的民族关系
一、“天威临大荒”:西部边境民族战争书写
二、“叶河蕃王能汉语”:西部边境的民族和融文化
三、“孰知造化功”:西部边境的地理环境及民族风情
四、“厌听巴童歌”:岑参对蜀地少数民族的感观
第三节 王维诗歌中的民族观
一、“汉兵大呼一当百”:王维对唐军声威的夸耀
二、“当令外国惧”:王维对建立边功的慷慨意气
三、“大漠孤烟直”:王维对民族风情的表现
第四节 李白诗歌中的民族观
一、客观中性:李白对少数民族的称谓
二、理性平和:李白对民族冲突的态度
三、平民情怀:李白民族观形成的内在理路
第五节 杜甫诗歌中的民族观
一、“勋业青冥上”: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民族观
二、“中原有驱除”: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民族观
三、“乾坤尚虎狼”: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民族观
第三章 中唐诗歌中的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
第一节 白居易诗歌中的民族观
一、“夷声邪乱华声和”:白居易对夷族乐舞的排斥
二、“今日边防在凤翔”:白居易对收复边疆失地的期望
三、“欲感人心致太平”:白居易对民族关系的主张
第二节 韩愈诗歌中的民族观
一、“不用无端更乱华”:韩愈对佛教的态度
二、“与魑魅为群”:韩愈对西原蛮的态度
三、“常惧染蛮夷”:韩愈对少数民族民俗的态度
第三节 柳宗元诗歌中的民族观
一、“居夷獠之乡”:柳宗元对其贬所蛮夷之地的认知
二、“幸此南夷谪”:柳宗元对夷文化的接纳与融入
第四节 刘禹锡诗歌对贬谪地异族文化的书写
一、“蛮衣斑斓布”:对朗州异族文化的书写
二、“莫徭自生长”:对连州异族文化的书写
三、“长刀短笠去烧畬”:对夔州异族文化的书写
第五节 吕温诗歌中的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
一、“岂知羸卧穷荒外”:吕温对吐蕃自然环境的抒写
二、“明时无外户”:吕温对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愿望
三、“有心无力复何言”:吕温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
第四章 晚唐诗歌中的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
第一节 杜牧诗歌中的民族观
一、“文思天子复河湟”:杜牧对收复河湟的期盼
二、“三边要高枕”:杜牧的边防理想
第二节 李商隐诗歌中的民族观
一、“爱君忧国去未能”:李商隐对边事问题的忧患意识
二、“从古穷兵是祸胎”:李商隐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思考
三、“羌管促蛮柱”: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第三节 贯休诗歌中的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书写
一、“山无绿兮水无清”:西北边疆的人文地理书写
二、“未战已疑身是鬼”:西北边行诗歌的情感主调
三、“战后觉人凶”:民族纷争引发的反思
四、“狂蛮莫挂甲”:南海边疆民族关系书写
五、“忘身求至教”:与东夷僧侣的交往
第五章 唐诗中的民族称谓与文化交流
第一节 唐诗中的胡风
一、“香饭进胡麻”:胡麻饭与胡麻饼
二、“一炷胡香抵万金”:胡香
三、“白羽胡床啸咏中”:胡床
第二节 唐诗中的“夷”
一、“东方曰夷”:夷义溯源
二、“华夷”“夷俗”“夷心”:唐诗中“夷”的内涵
三、“礼乐夷风变”:文化的自信与包容
第三节 唐诗中的新罗与日本
一、“积水隔华夷”:空间体验
二、“到岸犹须隔岁期”:时间体验
三、“异俗知文教”:文化体验
第四节 唐代和亲诗与咏王昭君现象
一、“和亲汉礼优”:唐代和亲诗与士人的民族情感
二、“昭君恨最多”:王昭君形象的文化意义
第六章 唐诗中的邻族名物与文化交流
一、“白草磨天涯”:白草
二、“胡地苜蓿美”:苜蓿
三、“荔枝还复入长安”:荔枝
四、“桄榔椰叶暗蛮溪”:桄榔
第二节 唐诗中的邻族武器及日用品
一、大食刀、乌孙佩刀、新罗剑:异域刀剑武器
二、蛮榼、蛮笺、蛮丝:蛮方日常用品
第三节 唐诗中的异域骏马
一、“背为虎文龙翼骨”:天马的姿态
二、“身骑天马多意气”:天马与日常生活
三、“大宛来献赤汗马”:唐朝声威
四、“天马长鸣待驾驭”:以骏马喻人才
五、“胡马犯潼关”:胡马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