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长安区古观音禅寺1400多岁的“李世民手植银杏”正慢慢褪去青绿,披上独有的“黄金甲”,只用一种颜色便把初冬渲染到了极致。
一年中银杏最美的时候已经到来。那棵1300多年前王维亲手栽植的银杏已经成为蓝田辋川一景;周至楼观台,2600多岁的“老子手植银杏”也与古迹相映生辉。
“老子手植银杏”,树龄2600余年。
这些不时火上热搜的,都是西安15000多株古树名木中的顶流“明星”。它们虽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仍苍劲挺拔,如同时光遗落的智者,用斑斓的色彩和繁茂的枝叶无声地倾诉着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
聆听一棵树
人生百年,已到极限;古树百年,才是开始。
根据我国古树名木保护有关规定,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名木则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它们是历史的见证,经岁月更迭、载人世悲欢。
据最新调查统计,目前西安市共有登记建档古树名木15112株,其中古树15071株,拥有量居全国前列。
岁月无声,古树无言。这些古树是千年古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与树、人与生态的故事,犹如一枚枚承载华夏文明史的印章,烙印着周秦汉唐等时期的繁荣昌盛。
获评全国最美古槐树的临潼区“护王槐”与鸿门宴有一段奇妙的传说。相传,楚汉争霸之时,项羽欲以己之强大,消灭刘邦,因此摆下暗藏杀机的鸿门宴。刘邦在鸿门宴中借如厕之机脱身而逃,藏匿在此树下,躲过了追杀。刘邦称帝后,封此树为“护王槐”。这棵2300多岁的古树,见证了历史进程的一个“拐点”。
生长于周至县厚畛子镇殷家坪村的“秦岭玉兰王”,树龄约1200年。
生长于周至县厚畛子镇殷家坪村的“秦岭玉兰王”,树龄约1200年。相传,早年附近瘟疫流行,许多村民四处求医无果。某日,村里来了一位大夫,开出了用玉兰树花蕾作药引子的药方,拯救了无数生命。后来,村民们前去感谢大夫,却遍寻无果。回到村里,却见河边长出这株繁茂的玉兰树……
“古地有古树”。西安碑林博物馆南墙外有三株国槐,如今已经有1100多年历史,直径都在1米多,冠高10米左右。古木参天,虬枝横空,与历史文化景观相映成趣,成为打卡碑林的又一理由。
人文历史厚重的西安,有许多古老的树种,它们是岁月洒落在这片土地上最诗意的种子。从临潼区的侧柏古树群到长安区的板栗古树群、杮树古树群,从阎良区的相枣古树群到周至县的山茱萸古树群、楼观台古树群,仅这6个古树群,就有古树13784株。任千年时光变迁,它们依旧绿荫如盖,每一棵都是一个奇迹,一个大写的幸运。
这更是我们的幸运。古树扎根于时光和沃土,它们给我们输送氧气,给土地带来生机。时至今日,这些古树依然在为当地群众带来收益,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凝望古树,当风吹过,那树叶的呢喃就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生命的奇迹。
守护一棵树
这奇迹并非偶然。
因为有这样一座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怀敬畏,用虔诚的守护让这些古树名木在历经成百上千年岁月的洗礼后,却依然能够傲然挺立,在时光长河中续写着生命的传奇。
在临潼区华清小学胡王校区,区林业工作站副站长高原背着工具包来到这里,只为给这里的“护王槐”来一次例行“体检”。
俗话说“十槐九空”,百年以上的古槐更是如此。高原从工具包取出电子测高仪、昆虫镜、年轮锥、手锯、手剪等,通过“望闻问切”对“护王槐”的主干、枝条、根部土壤等详细检查。“体检”结果令人欣慰,“护王槐”很健康。
保护古树名木,既是在关注生命跨度的奇迹,也是在延续古老文化的记忆。几十年来,一代代像高原一样的林业人,就是这样把保护古树名木的责任扛在肩上。
深秋的早晨,长安区学府大道中段,车流如梭。一棵266岁高龄的皂荚树立于市政道路中间,苍干嶙峋,枝叶扶疏,宛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泰然自若地站在自己的梭形“领地”之上,迎送着往来车辆。
2019年,西安市启动学府大道中段市政道路工程时,这棵百年老树的去留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最初的方案是将这棵树向路边迁移,以保证道路相对笔直。但为了保护好古树,长安区最终调整了道路修建方案,重新细化了这一区域建设规划。这棵古树被留在路中间保护起来,在它的周围还修建了围栏、混凝土围挡,设置了交通警示标志。最牛“钉子树”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敬畏与守护。
西安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由来已久。
1996年我市制定实施了《西安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起到了广泛的推动作用。2008年,制订颁布《西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并于2009年6月正式实施,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古树名木保护的地方性立法工作,为古树名木撑起法律“保护伞”。2013年,先后印发《西安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办法》《西安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技术措施》,细化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了技术措施。
为确保古树名木“应保尽保”,西安先后于1997年、2002年及2010年组织开展了三次古树名木普查工作,于2016年、2021年、2024年开展了三次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工作,实现“株株有档案,棵棵有人管”。
对遭受病虫危害古树对症下药,对易受人畜伤害古树建设围栏保护,对存在干枝、枯枝危害古树进行修剪护理,对失衡古树进行加固支撑,对枝干空洞古树进行填补防腐等,对立地条件差、根系裸露古树进行基部培土、堆砌护坝……每棵屹立不倒的古树,都享受着“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的精心管护。
古树从岁月长河走来,携带着珍贵的“长寿基因”和“抗性基因”,这些基因对于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而言,都蕴含着无比重要的价值。
从2020年开始,西安努力培育繁殖古树名木“后代”、保留优秀基因资源、延续古树名木文化价值。至今已累计繁育树种44种,繁育成活2870株幼苗,其中,播种繁育成活2271株、扦插成活579株、嫁接繁育成活20株。
续写千年芳华
古树作为传承优良基因和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们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古树名木,延续它们与这片土地在长久岁月里形成的默契,让它们持续绽放生机?
科技引领,智慧保护。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古树名木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建立古树名木保护信息化平台,实现古树名木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共享,提高保护效率。特别是找准薄弱环节,对农田、农村村庄院落、道路两旁等社会上一些散落的古树名木,加强有效保护。
挖掘内涵,讲好故事。进一步深化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阐释,推广宣传“老子手植银杏”“王维手植银杏”“秦岭玉兰王”“唐王饮酒柏”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古树名木,赋予古树名木新的时代内涵,讲好古树名木故事。让保护古树名木与绿色生活、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深度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公众参与,共治共享。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古树名木保护项目,比如:开展古树名木认捐认养,募集资金用于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探索为古树名木购买保险等,这样既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纾解地方财政压力,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良好氛围。
古树名木是“活着的文物”,它们承载着我们的“绿色记忆”,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是我们对自然最深沉的敬意,也是对后代最真挚的承诺。
但愿树长久!
来源|西安晚报
记者|陈静 文艳
制作|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