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赟(中国投资咨询)
1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强调将强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将突出做好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等七项工作,体现出协调发力宏观经济,坚定信心面对挑战的决心。
“三大工程”等重大工程开工与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领域的“先立后破”,更将为中国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01
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发挥经济的“压舱石”作用
2023年4月和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等会议多次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三大工程”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制造业投资增长6.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据公开信息统计,2023年7月至12月全国范围内共有2836个重大基建项目开工,累计总投资达27048.05亿元。“三大工程”投资持续发力的效果日趋显现,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着积极影响。
以“三大工程”为重要抓手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城乡人居环境及面貌的改善,还将为房地产恢复常态,投资良性发展提供信心。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央行行长即指出,将为“三大工程”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三大工程”建设,同时2023年底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货币资金,比如“2023年12月15日,央行开展14500亿元MLF操作,净投放规模达到8000亿元,创单月净投放新高”,央行释放进一步适度加力的货币政策,主要投向更可能就是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
从财政政策看,中央财政逐步发力已逐渐成为2024年共识,特别是中央财政将更积极介入,货币政策将适度灵活,保持相对充裕的流动性环境。
图1:PSL投放历史回顾(2015-2023)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WIND
新年伊始,在去年底诸多政策、金融支持的推动下,以“三大工程”“产业投资”为标签的重大工程密集开工,为稳定2024年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依据公开信息,江苏省2024年一季度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710个,安徽省首批46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4896.3亿元,福建,厦门也集中启动6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1152亿元。
然而,我们仍然观察到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韧性还略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尽管2023年内多次灵活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如下调存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释放宽松的货币政策信号,但还是未能充分刺激民营资本投资、企业借债和居民大额贷款的意愿。
具体而言,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负剪刀差不断刷新历史极值。广义货币供应量充足的大背景下,社会实际流通中资金仍面临短缺,正在有越来越多的现金被企业和居民以储蓄的方式“贮藏”了起来。
图2:2022年以来M1和M2货币供应量变化情况(2015-2023)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WIND
2024年,为了更好地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扩大有效投资,经济的运行轨迹势必会经历修正。对此,国家政策方向已经明晰:
(1)在2024年投资工作中,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加力提效,充分利用好2023年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工具,除“三大工程”以外,还要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和有效性。
(2)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提到,将推动增发国债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和执行进度,同时强化对项目全过程监管;在专项债券使用方面,将优化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合理发挥其撬动作用。
(3)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也表示,2024年,在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原则下,将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以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着力提高投资效率。
可见,打好“组合拳”,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是“三大工程”蓬勃发展背后一以贯之的主题。
0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先立后破”
相关部委已经明确,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管控和风险防范工作将围绕“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三项内容展开,必要时“先立后破”。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多次重要会议上均提出、制定并实施一揽子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方案。岁末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办法》等办法相继出台,从多个方面完善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切实发挥其对宏观经济运行、国有经济结构布局的重要调控作用。
同时,一揽子化债方案在地方落地见效,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等动作层出不穷。一番努力之下,地方债务风险已有所缓释。
新的一年,财政部明确提出“控增化存”工作将继续,并持续加大力度,其本质是“开前门、关后门”。为了遏制地方政府债务转移等潜在风险,中央在实施全面财政刺激之前,必须有效地控制地方的隐性债务。否则,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可能会变成一种为地方隐性债务提供底气的工具,使得一些地方“过度放手”,同时对那些遵守财政纪律、认真处理债务问题的地区造成打击。
为了坚决管住“后门”,中央对地方城投平台增加隐性债务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仅允许地方政府层面发行表内新债来置换旧债,这一举措旨在保障债务管理的稳健性,有效防范潜在风险。
此外,“先立后破”并非首次提出,而是中国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渐进式改革”思路的反映。
细数解决债务问题或者说降低债务负担的方式,一是政策紧缩,遏制新增债务,这已颇有成效,即所谓“破”;二是局部债务重组,让债务换一种形式,这已付诸实施,同样也是“破”的方式;三就是通过债务货币化,把短期的问题分摊到长期去解决。为了防止过度紧缩带来的恶性循环,暂不宜再在“破”的道路上走得太快。
2024年,借助年内美元利率的下行机遇,在统筹国内外形势,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政策的基础上,寻求新“立”方向。
展望2024年,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空间大、机遇多,具体表现为:
一是储蓄率高,储蓄向投资转化存在更大空间;
二是民间投资增长空间大,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对气候变化等蕴含的大量投资机遇,将为民间投资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是宏观政策环境有利有力,国务院、国家发改委重点鼓励民间投资。无论是2023年增发的万亿元国债,还是持续实施的地方债务管理、2024年实施的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等政策,都将有助于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信心,推动投资活动的增加,进而对整体的经济形势产生积极影响。
“展望2024年,我国发展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尽管当前激发民间投资等方面仍有挑战,国内大循环还存在堵点,但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贯彻落实,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因素将进一步被激活,2024年宏观经济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
本文作者吴赟,现就职于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投资咨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