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的凤凰古城出了一位奇人,就是画家黄永玉。
他少年时自学版画、雕塑、绘画、文学,皆造诣高深。他博学多识,才情非凡。历经世事风雨,却依然不改天真、顽皮、倔强、幽默的天性,被称为一代“鬼才”。
沈从文先生是他的表叔。沈先生暮年时候,黄永玉陪着他一起回到凤凰,坐在老家的院子里,能看得见南华山,喜鹊坡,八角楼和文昌阁小学——他们读书的母校,听得见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他对沈先生说:“三月间桃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有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想邀一些好朋友远远地来看杏花,听杜鹃叫。有点小题大做。”
沈先生躺在竹椅上,微闭着双眼说道:“懂得就值得”。说得多好!精神世界的默契和相知是多么难得,他们是听杜鹃鸣,看陌上烟花开遍的一对知己。他们一起吃糍粑,听傩戏。那一次,沈先生听着古老的乡音,忍不住流泪满面。
黄永玉年轻时候迷恋木刻,他创作的《阿诗玛》《春潮》等曾轰动画坛。后来任香港《大公报》美术编辑,在美国、香港、意大利举办个人画展,名扬海外。
黄永玉最喜欢画荷花,笔下荷花独树一帜,神韵盎然。在北京郊区的家里,养着三亩荷塘,他的家就取名“万荷堂”。
夏日里荷花摇曳,清芬暗盈。他叼一只烟斗,穿着时髦的牛仔裤,接待文人墨客,整天乐呵呵的模样,人们称他“老顽童”。他笔下的荷花一反常态,一改文人笔下高洁、清逸出尘的荷花,而是色彩斑斓,充满了蓬勃生机。
他最著名的一幅画《猫头鹰》,黑色的猫头鹰,胖胖滚圆的身体,蹲在树枝上,笑容可掬的模样,它睁着一只眼,闭一只眼。酣然淳朴,一派天趣。
可是,“文革”期间,这幅《猫头鹰》被一些人批判,说他用《猫头鹰》暗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成为文革时期“黑画事件”被批判的主要对象。
而后,他被批斗、监禁。他们全家被迫住进一间狭窄的陋室,房间紧挨着隔壁人家的墙壁,通风和采光极差,白天也要开灯照明。于是,他提笔在墙壁上画了一扇“大窗”,晴空万里,白云朵朵,鲜花盛开,小鸟鸣唱……
没有什么比这扇大窗更美的,世界忽然变得清亮明媚起来,即使在寒冷的季节,他的窗外依然阳光明媚,花草缤纷。只有大师永远怀着一个天真之心,能化解冰霜,埋藏苦难,坚韧地于逆境中保持一个纯净的稚子情怀。
黄永玉有一枚闲章,上面刻:“无法无天”,真是余味悠长。随心而画,不束缚画家的灵魂,自由洒脱,率真随性。无法无天,那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那样的作品才有无穷的生命力。
故乡是一个人感情的摇篮,故乡的影响将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民风淳朴的凤凰,清流潺潺的沱江,养育了一代艺术大师——黄永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