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传家宝
近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主办的“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党政机关走在前列”全国节约粮食宣传进机关活动在京启动,党政机关在节约粮食上纷纷作表率,引领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明风尚。
在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三周年后的今天,各地单位食堂、社会餐饮机构在推广“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实招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制作“克度菜单”,标明菜品重量;实行预订制,员工用餐提前预订,食堂精准配餐;推广“绿色点餐员”服务,推行小份菜、双拼菜;开展“光盘95折”行动,对打包剩菜的顾客给予奖励……在各行各业合力推进下,大力弘扬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文明理念。
我们生逢盛世,却也不能忘记来时路,要始终把握勤俭节约理念背后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让勤俭节约文明理念的种子在每个人心田里生根发芽,助推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互促并进,这不仅是历史传承,也是实际需求,更是现实之应。
崇节尚俭是接续“党的传家宝”的历史使命。纵观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从井冈山上“嚼红米饭、喝南瓜汤”,到长征路上“吃草根、啃树皮”,从延安时期“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到朝鲜战场“一把炒面一把雪”……在那物资匮乏、形势紧张的艰苦岁月里,革命先辈们以实际行动弘扬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了属于人民的辉煌业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浪费粮食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无论是在福建古田,同基层代表共吃红米饭、南瓜汤;还是到陕北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吃荞麦饸饹、油馍馍……习近平总书记在杜绝铺张浪费上以身作则,引导全体干部群众共同传承节俭朴素,力戒奢靡这个“党的传家宝”。
崇节尚俭是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实际需要。“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三餐之盘,定要一干二净”。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俭节约,在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等箴言世代传承,为当前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供了精神营养。然而,在城乡全域推进移风易俗的同时,也存在不平衡性、不均衡性问题,如,局部地区仍存在大操大办现象,部分民众有时在结婚摆宴上仍然讲究“宁多勿少”,甚至把节日家宴搞成“剩宴”,部分商务宴请讲排场、比阔气……与文明用餐新理念的树立、绿色环保好习惯的培育还有较大距离。
崇节尚俭是回应国情之忧的现实解答。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耕地资源稀缺、人多地少,以不到全球7%的耕地,足足养活了全世界约1/5的人口。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连年丰收、市场供应充足,但也面临着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稳产增产难度加大等挑战,我国的粮食供需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我们“端牢饭碗”的压力可想而知。另外,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已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大豆等作物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来源地集中,“卡脖子”风险需引起高度警惕。因此,绷牢粮食安全这根弦,在“节流”端的勤俭节约显得尤为重要。(朝阳门工作室 管家风)
搬走节约粮食路上的三个“绊脚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事关国计民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舌尖上的浪费”在我们身边为何还是时有上演?
一是“好面子”意识在作怪。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是国人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然没错,但对“好面子”的过度坚守,反而是对价值观的误解。有人认为,亲友欢聚把酒言欢,看中的是感情,若餐饮数量、排场跟不上,不仅热情表达不够,更是没面子、掉档次;还有的人为了体现好客之道,原来只需几个菜就完美的一顿饭,刻意要点上十多个;还有的人认为只有豪横一点,才能证实自己财富实力有多雄厚,才能刷出存在感。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认知及过分热情之举,忽略了亲朋团聚的本质,助长了盲目攀比歪风。“好面子”导致的铺张浪费还体现在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上。
二是“都啥年代了”异化思想在作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变化翻天覆地,然而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浪费之风似乎也“如影随形”,这种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在于忘记了“来时路”。有人认为,这花得是自己的钱,怎么买、怎么吃、怎么处置是私事,“你管不着”;有人认为,“都啥年代了”,浪费点食物用得着大惊小怪吗?……这些看似轻松、略带诙谐的言论,客观反映了部分人还未体会到粮食短缺之苦。据央视《舌尖上的浪费》相关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单个人的浪费看似“九牛一毛”,但累计之数让人背脊发凉!殊不知,历史上的“大饥荒”及当前国外“粮食大匮乏”地区,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能吃上一顿饱饭都是“奢侈的梦”。如今随意扔掉食物,不仅会误导年轻一代认为现在日子好过了,就可以忘记“曾经的饥饿”,甚至还会助长“铺张有理、浪费合理”的谬论,滋生“浪费促消费、拉内需”的怪论,从而集体性忘记一粒米、一根菜叶的沉重分量,也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三是“眼球经济”走偏越轨。近年来,不少美食类直播平台为了吸粉引流,不惜以“大胃王吃播”为噱头博取网友们的眼球,通过举办“大胃王”比赛,误导网民们热衷“免费的午餐”,无限放大了对食物的欲望,导致了畸形的“吃播浪费”现象。在有力整治下,该现象虽然得到遏制,但部分线上主播“流量至上”的理念根深蒂固、“眼球经济”乱象随之反弹,甚至有平台抱着“打擦边球”的侥幸心态,以“达人探店”“网络种草”等为新噱头的“大胃王吃播”在自媒体卷土重来,让“量大吃多、暴饮暴食”浪费奢靡之风像幽灵一样,荼毒广大网民们的“精神家园”。
节约粮食是古往今来不变的价值追求,在当前推进厉行节约的道路上,只有认清现实缘由,方能凝聚起搬走“绊脚石”的力量,筑牢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坚固堤坝。(朝阳门工作室 管家风)
“三管齐下”对浪费行为说“不”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法宝”,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障,也是把握“两个务必”的时代内涵、践行“两个务必”的实践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以坚守勤俭节约为支点,从身边的节俭小事做起,让勤俭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对任何浪费行为说“不”!
居安思危、不忘艰苦来时路。正因为有祖祖辈辈“对美好生活”的接力奋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才换来当今衣不愁、食不烦的盛世年代。因此,对于我们年轻一代,并不能因当前富足而忘记来时的筚路蓝缕,要把代代相传的艰苦奋斗作风、勤俭节约精神接续下去,既要关注开源、也要注重节流。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带头习惯过“紧日子”,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莫为短期政绩而盲目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每位市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紧盯细节,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关掉“长明灯”、堵住“常流水”、杜绝“满地纸”,善于精打细算,习惯过“紧日子”,将更多资源集中到健康持续发展中。
紧盯“小切口”,让勤俭节约可感可及。一瓶水、一碗饭、一碟菜,看似量小,然而集腋可成裘、聚沙可成塔,人人从身边节约小事做起,必能营造全民崇节尚俭的浓厚氛围。国家会议中心曾尝试把会议室550毫升的矿泉水换成380毫升的小瓶水,每年能节水13万余升。湖南某机关食堂在每个饭碗、菜碗安置感应芯片,可根据后台记录的消费数据,让备餐“有据可依”,食堂原材料节省了20%以上,餐厨垃圾减少了60%以上……这些节约之效,都源于对身边节约小事的善谋与善执行。当然除了机构发力,个人也要争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艰苦朴素的行动者。如,朋友之间的情谊不在于一餐“盛宴”表演,在于主动践行“N-1点餐”,在于主动打包剩菜剩饭,积极倡导文明用餐新理念、新习惯、新风尚,让自己在餐饮文化中显得更加文润典雅,而不是一昧的豪横或“打肿脸充胖子”。
探索智慧监管,杜绝各环节“跑冒滴漏”。近期,某高校食堂通过打造“智慧餐厅”,每种菜按重标价,想吃多少拿多少,拿完放到放置区智能称重、自动结算,避免了浪费。这是大数据时代为我们带来的“反浪费技术性红利”,我们要紧跟“智慧+”的时代步伐,在AI、人工审核和智能举报上多探索,善于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识别等新技术,以精准化、个性化、标准化的智慧监管,尽可能压缩各领域铺张浪费的空间。另外,还要突出重点,如针对“吃播”乱象,要常态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自媒体监管,堵住问题流量;在网络订餐平台方兴未艾的时代,要推动外卖平台企业优化满减凑单机制;在粮食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各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要努力让各行各业插上“智慧+”的翅膀,推进全领域、全链条节约减损,常态深化各类反浪费专项行动,从“单向度扩张需求”转向“供需动态平衡”,让传递畸形饮食和铺张浪费的价值观失去生存的土壤。(朝阳门工作室 管家风)
审核:岳晓雪
编发:朱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