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银行】深度丨理财委外公募基金的近况与远望

文摘   2024-08-20 10:09  



分析师 | 刘呈祥  S0790523060002
分析师 | 吴文鑫  S0790524060002









核心结论



低利率+严监管环境下,公募基金迎来理财委外新机遇

“安全性+流动性”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理财的主要目标。理财将更加强调流动性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继续将固收类产品作为主要配置方向。而固收产品的票息策略阶段失效,交易策略需补位,受制于投研体系等因素,理财仍有较大需求通过公募基金参与债券交易。
2024H1理财第一大增配资产为公募基金。截至2024Q2末,理财全部持仓中公募基金占3.6%,规模较年初增长约5000亿元至1.1万亿元。从2024年上半年理财增量资产的结构来看,公募基金占33%,为第一大增配资产。由于公募基金在理财披露时无需穿透,我们认为采用“穿透后”口径统计其占比更为准确。2024Q2末理财前十大持仓中,公募基金占4.4%,其中短期纯债型基金和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占比最高,均为1.4%

细拆:理财“选基”,较看重绝对收益

理财公司:头部理财子、开放式理财产品是委外主力,如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交银理财、工银理财等。截至统计日2024-08-04,历年委外基金规模较大的理财机构,大部分均在2024Q2加大了委外基金规模。

理财产品:债基的委外主要来自开放式固收理财。2024H1开放式固收类产品小幅增配货基,大幅增配纯债基金,受益于上半年债牛行情。但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基金仓位总体较低。

4大偏好:理财偏好契合自身定位、有业绩持续性的基金包括成立较久的大规模基金、低波稳健绝对收益基金、流动性资产占比高的基金、银行系公司基金。

理财委外基金,是兼顾流动性+收益性的更优解
流动性:监管密集出台后,理财的快速应对。高息存款、平滑信托等资产面临整改,理财短期内遭遇较大的欠配压力。由于部分信用债交投不活跃,短期内很难找到交易对手。而委外公募基金可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实现快速申购、快速建仓。
便利性:相较于理财子,基金投研体系具先发优势。一方面,理财产品仍无法直接投资中债登债券,需通过委外进行;另一方面,理财公司投研人员较少,委外基金可分担直投债券带来的工作量。
收益性:基金节税效应+QDII额度较多。公募基金可免征资本利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随着理财收益率持续下降,其节税优势逐渐凸显。此外,在各类资管机构中公募基金新批QDII额度较多,可帮助理财配置全球资产、做高收益。
复盘:当债市利率处于下行通道或有下行预期时,理财通常会增配公募基金当前债市仍存博弈情绪,我们预判下阶段长债利率或维持震荡,推测理财短期或赎回绩优基金止盈。但中长期来看,基本面改善信号还不够强,债市利率仍有下降预期,推测理财委外基金参与债市的意愿仍较强。若假设截至2024年末理财底层的基金比例达4.5%,理财规模按31万亿元计算,委外基金规模或达1.4万亿元,较2024Q2末的1.1万亿元有3000亿元的增量空间。
投资建议:监管引导理财“质优于量”,未来理财投资行为或更加规范、披露或更加透明。客群优势明显、渠道多元的银行仍将受益,受益标的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
风险提示:经济增速不达预期;理财监管趋严;理财子牌照发放收紧等。



正文













1

低利率+严监管环境下,

公募基金迎来理财委外新机遇


“安全性+流动性”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理财的主要目标。理财与公募基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一定差异,我们认为后续理财将更加强调流动性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继续将固收类产品作为主要配置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公募基金会作为理财资金的配置方向之一。同时,降息环境下债券交易将取得较好收益,因此理财资金对低波动、高流动性的公募基金需求将持续存在。

票息策略阶段失效,交易策略需补位,债券交易正是公募基金的长项。理财的主力券种是信用债,过去通常采取持有到期的策略,但随着低利率环境下新发信用债利率不断走低,交易策略的重要性上升。低利率环境下,理财原先通过保险通道配置协议存款、信托通道做下沉+拉久期+净值平滑,但目前这两种方式均已受到监管约束,后续无法新增,存量也面临整改压力。理财做高收益的“通道”大幅减少,而理财自身投资债券主要是持有到期、获得票息收入为主,但低利率环境下,票息收入已无法满足理财的业绩要求,做债券交易的必要性大大提升,这正是公募基金的优势所在。

1.1、2024H1理财第一大增配资产为公募基金

截至2024Q2末理财存量结构来看:2024Q2末理财持有公募基金总资产约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约5000亿元,占比从年初的2.1%升至3.6%(均为穿透后口径)。“资产荒”叠加理财规模增长,公募基金成为理财重要投资方向。

2024年上半年增量资产结构来看增配公募基金0.49万亿元,占总资产增量的33%,为第一大增配资产。印证了理财在资产荒的当下,通过公募基金快速建仓的思路,除了公募基金外,其余流动性资产如同业资产、同业存单也有增配。

1.2、以前十持仓模拟全部持仓,观察理财委外行为

1.2.1、理财可直投、亦可间接投资公募基金

采用“穿透后”口径统计公募基金的占比更为准确。由于“资管新规”规定“资产管理产品可以再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再投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资产管理产品”,因此目前理财既可以直接投资公募基金,也可通过资管产品投资公募基金。由于理财投资公募基金无需穿透,我们认为采用理财“穿透后”的口径更能真实反映公募基金的占比。(注:本文委外“公募基金”,不包含基金资管计划)

1.2.2、2024Q2主要增配了货基和短债基金

2024Q2末理财前十持仓中基金占4.4%,短期纯债型和中长期纯债型占比最大。我们以理财产品前十持仓模拟全部持仓,发现2024Q1理财已开始增配公募基金,穿透后占比从年初的2.6%升至2024Q1末的2.9%,2024Q2延续了该势头,占比升至4.4%,其中短期纯债型、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占比最高,占比均为1.4%。

2024Q2理财公司配置公募基金速览:债基(78.6%)>货基(15.7%)>混合型基金(2.6%)>QDII型基金(1.5%)>股票型基金(1.1%)>另类投资基金(0.4%)>REITs(0.1%);按公募基金总规模为1.1万亿元计,规模分别为:债基(8646亿元)>货基(1732亿元)>混合型基金(288亿元)>QDII型基金(160亿元)>股票型基金(117亿元)>另类投资基金(48亿元)>REITs(10亿元)。

债基结构:中长期纯债型基金(31.9%、3506亿元)>短期纯债型基金(31.7%、3491亿元)>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7.8%、857亿元)> 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4.8%、533亿元)>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2.1%、232亿元)>可转换债券型基金(0.3%、28亿元)。

2024Q2理财主要增配货基和短债基金,反映短久期理财产品“资产荒”突出。截至2024Q2末,理财前十持仓中的公募基金共1292只(不重复计算,截至2024-08-04披露),其中货基、债基分别占10%、50%。若我们定义2024Q2末在理财委外市场中,规模市占率上升的基金为“2024Q2增配的基金”(共707只),反之市占率下降的基金为“2024Q2减配的基金”(共943只),发现Q2末有101只货基、127只短债基金被理财增配,数量占比分别为14%、18%,占比远高于24Q2末存量基金的数量占比。意味着短久期理财产品(现金管理类、开放式固收类)欠配问题较为突出。

2

细拆:理财“选基”,较看重绝对收益


2.1、需求分布:头部理财子、开放式理财产品是委外主力
2.1.1、理财公司:头部理财子的委外规模较大
头部理财子是委外公募基金的主力。我们统计了理财前十持仓,发现国有行、股份行理财子委外公募基金的规模较大,包括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交银理财、工银理财等。截至统计日,历年委外基金规模较大的理财机构,大部分均在2024Q2加大了委外基金规模,理财“钱多”的当下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募基金的规模增长。

理财机构在短债基金、中长债基金上的偏好较为分化。交银理财、建信理财两者兼顾,委外短债和中长债基金的规模基本相当;而招银理财、工银理财、青银理财等更偏好中长债基金;兴银理财、信银理财、民生理财则更为偏好短债基金。

其余债基如混合型、指数型基金主要为国股行理财子青睐。主要由于这些头部理财机构的产品货架较为齐全,不同于其余中小机构,除了固收类产品外还积极布局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故委外基金的需求也较为多样化。

2.1.2、理财产品:债基的委外主要来自开放式固收理财

现金管理类产品委外的基金均为货基。从规模占比来看,2024Q2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底层的货基占0.98%(穿透后口径),较2024Q1末上升0.77pct。现金管理类产品原先依靠通道类协议存款+平滑信托兼顾收益和流动性的做法受限,随着收益率不断下降,通过高流动性的货基进行流动性管理的意愿提升。

基方面,理财偏好于收益率较高的品种。截至2024Q2末理财前十持仓中规模TOP 40货基来看,上半年年化收益率中位数为2.17%,具有较为亮眼的收益表现。随着“手工补息”存款、平滑信托等工具叫停,货基的交易属性或将凸显。

开放式固收类产品小幅增配货基,大幅增配纯债基金。从规模占比来看,2024Q2末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底层的货基占0.63%(穿透后口径),较2024Q1末上升约0.3pct,整体仓位并不大;债基占比5.93%,其中短债基金、中长债基金分别为2.61%2.38%,占比较2024Q1末分别提升1.13pct0.73pct,增幅在各类基金中最大。由于上半年债市行情较好,理财对于直接参与债券交易较为谨慎,委外债基的需求提升。

和开放式不同,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基金仓位总体较低。尽管2024Q2封闭式理财产品较Q1也小幅增配了货基、债基,但基金占比总体不大,原因是封闭式产品主要承接长期限资金,理财偏好于票息策略,持有信用债到期为主,对于借助基金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需求较小。

2.2、 四大偏好:契合理财调性、有业绩持续性的基金
2.2.1、 偏好一:成立时间较久的大规模基金
理财偏好成立时间久、基金经理从业年限久的大规模基金。2024Q2末理财委外规模TOP 40的基金(统计截至2024-08-04),基金本身的净资产平均为16亿元,各自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平均为前3.44%,基金成立至今平均有5年左右,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为6.6年。意味着理财更加偏好规模较大、成立较久的基金,优选从业经历较为丰富的基金经理,这类基金的业绩有较多历史印证,能较好穿越市场周期。

2024Q2增配了2年以内新成立的基金,但仍偏好规模较大的基金。Q2增配的707只基金中,成立时间占比最大的区间为4Y-6Y,占比第二大的为2Y以内成立的基金,通常理财公司会对委外机构的准入“白名单”定期评估,比如准入一些符合准入要求的新成立的基金。同时也能看到,理财仍然较为偏好大规模的基金,这类基金可更好避免大额赎回对基金流动性的影响。

理财较为偏好“机构型”基金。以2023Q4末理财持有规模TOP 30基金为例,理财前十持仓持有这些基金的规模为9~50亿元,占基金资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12%,即对基金的规模贡献平均约12%。而TOP 30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比例均较高,平均为80%(包含理财),意味着理财或较为偏好“机构型”基金,该类基金更符合机构投资者的特定偏好,如低波稳健、胜率高。

2.2.2、 偏好二:低波稳健的“绝对收益”品种
理财选择基金较为看重“绝对收益”而非“相对收益”。2024Q2理财增配了部分收益亮眼的基金,其中约34%的基金2024年上半年年化收益率高于6%,主要由于上半年债市行情驱动了债基收益率;相应地,理财也减配了部分负收益的基金。此外,由于理财自身的定位是“绝对收益”而非“相对收益”,对于基金的收益排名并不过分关注,2024Q2末持有的基金中,2024H1收益排名位于同类基金50%-100%的数量高达35.91%,委外规模TOP 10的基金也有多只排名并不算靠前。

理财持有的债基,历史回撤和夏普比均较为亮眼。我们统计了2024Q2末理财前十持仓中的债基从2023年初至2024Q2末的最大回撤,发现这646只债基中最大回撤小于0.5%的基金占54.8%,夏普比大于4%的有47.68%,印证了理财“选基”的低波稳健思路。

2.2.3、偏好三:流动性资产占比较高的基金
2024Q2末理财委外的基金加大了流动性资产的配置。我们对比了2024Q2增配、减配的基金底层持仓,发现前者的流动性资产占比较大,银行存款、买入返售、同业存单分别占7.8%、5.6%、12.2%,较2024Q1分别上升2.1pct、2.4pct、3.0pct,而减配的基金流动性资产占比较小,而主要在政金债上的仓位较高。背后或反映理财短久期产品流动性管理的诉求。

配合理财进行长债交易的基金,占比总体不大。杠杆率和久期来看,2024Q2末杠杆率120%以内的基金居多,重仓债券组合久期在1年以内、3~5年、5~10年均有较大比例的分布,推测理财除了运用基金加配流动性资产外,还择机进行了长债交易。但10年以上久期的基金占比仍然较小(1.86%),长债利率调整对理财收益的影响总体不大。

截至2024Q2末理财前十持仓中规模TOP 40债基:上半年年化收益率中位数为3.88%,在低利率环境中取得较好业绩。重仓债券久期的中位数为1.12年,基金杠杆率中位数为117.73%,部分基金通过拉久期、加杠杆做收益。

2.2.4、偏好四:银行系基金具有业务协同天然优势

理财较为青睐规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银行系基金公司。由于尚有部分产品未披露2024Q2末持仓,故我们根据2024Q1末委外的基金规模排序,发现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嘉实基金(123亿元)>易方达基金(115亿元)>招商基金(97亿元)。委外规模TOP 20的公司里有14家为管理总规模排名前20的公司,理财较为青睐头部基金公司。此外,全市场14家银行系基金公司里,有5家进入委外TOP 209家进入TOP 40,银行系基金公司具有和理财公司合作的天然优势。

银行系公募基金得益于协同优势,觅得理财委外合作良机。近年受益于银行股东的支持,具有银行背景的基金公司通过和银行理财合作快速扩张。从理财机构来看,工银、建信、招银、宁银、北银理财,与持股基金公司合作较多。截至2020-2023年末以及2024Q1、2024Q2末共6个报告期来看,这五家理财公司委外各自持股的公募基金的合计规模占比分别为14%、15%、16%、6%、5%,占比位于理财机构前列。但多家银行系基金公司还积极开拓其他理财客户,如鑫元基金的第一大股东是南京银行,但除南银理财外,还开拓了如中邮理财、青银理财等多个理财子客户。

3

详解:

委外基金兼顾流动性+收益性的更优解


3.1、流动性:监管密集出台后,理财的快速应对

3.1.1、快速建仓+转移流动性压力

理财短期内欠配压力较大,需依靠公募基金快速建仓。高息存款、平滑信托等资产面临整改,理财短期内遭遇较大的欠配压力,增配债券类资产仍是大势所趋。对于信用债而言,某些交易不活跃的债券,短期内很难找到交易对手。而如果投公募基金,可大大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实现快速申购、快速建仓。

平滑工具被收紧后净值波动或加大,理财的流动性管理愈加重要。目前理财平滑净值的工具(协议存款、平滑信托、收盘价估值)已被监管收紧,未来理财净值波动或加大,为体现“绝对收益”定位,理财需重点监测净值波动,意味着高流动性资产更加重要。未来若市场回调,需可快速处置资产。2024Q2流动性较高的绝对收益品种——货基、短债基金均受到理财的增配。

公募基金为何适合流动性管理?一大原因是监管较为透明。公募基金产品有较为透明的业绩排名、申赎有硬性规定。除FOF、MOM外,公募基金投资端较少与外部机构合作,所以流动性管理边界较窄,基本能保障较高的流动性。若市场出现调整,理财机构可通过赎回基金实现快速调仓。尽管对于市场而言易加速“负反馈”,譬如2022年底债市“赎回潮”后理财持仓的基金规模从1.27万亿元下降至0.81万亿元,减持规模约4600亿元,占理财底层资产的比例从4.0%降至2.7%,此阶段主要赎回绩优基金止盈。此外,公募基金的监管较为完善,相较于信托、保险而言,委外公募基金能受到监管更高的认可,在严监管导向下这一点愈加重要。

3.1.2、豁免一层嵌套、避开集中度限制

理财直接投资公募基金有集中度限制,通常会留出一定安全边际根据规定:

(1)每只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或单只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理财产品净资产的10%;

(2)商业银行全部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或单只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证券市值或该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值的30%。

第一条限制相对容易达到,第二条受到基金本身规模的影响而较难控制。由于公募基金的规模一般是每季度公布一次,若某只基金突遇大额赎回、规模快速下降,但理财仍然持有,则较容易突破30%的集中度上限。因此,理财买入公募基金时通常会留出一定的安全边际,比如以20%作为内部的集中度上限进行管理。

此外,理财可通过委外来间接投资基金,从而绕开集中度限制。由于监管规定公募基金可豁免一层嵌套、无需穿透,因此理财可通过委外各类资管计划(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基金资管计划等)间接投资基金。我们通过某些产品的投资报告发现,这类间接投资其实已突破上述的集中度限制。

3.2、便利性:相较于理财子,基金投研体系具先发优势
3.2.1、理财尚无法在中债登开户

理财产品仍无法直接投资中债登债券,需通过委外进行。我国银行间债券的托管结算后台分为上清所、中债登:

(1)上清所:支持多级托管模式,理财产品可以托管行名义开立代理总账户,直接参与上清所债券的投资(主要为信用债);

(2)中债登:不支持多级托管模式,故理财无法在中债登开户;由于中债登托管的债券规模更大、债券交易更为活跃,因此理财想要投资中债登债券只能通过委外进行,这成为委外公募基金的一大原因。

理财目前可直接投资交易所债券、权益市场:

(1)交易所债券:由于上交所、深交所规定,具有发行公募产品资格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规模不低于500亿元的资管机构可直接参与债券交易,因此目前理财公司可直投交易所债券。但即便如此,由于债券交易涉及寻找交易对手、账户管理等多个环节,一般也倾向于委外开展。

2)权益市场:公募理财产品可直接投资权益市场,政策依据是201812月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理财子公司的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权益市场。但由于理财公司起步较晚,在权益市场上的投资经验较少,一定程度上仍需通过委外进行。

3.2.2、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不足

理财公司投研人员较少,难以承担直投债券带来的工作量。理财虽然可以直投债券,但因每只理财产品均单独开户,债券投资、寻找交易对手、账户维护的工作量繁杂。事实上随着前些年理财子公司的大量设立,有些基金界人士曾担心理财子公司自建投研系统后,委外基金意愿将有所下降。但受限于商业银行限薪体系、母行为主的传统业务模式,理财公司投研人力相对不足,截至2024-08-04,我们统计发现已开业理财公司投资人员人均管理14只产品、161亿元资产,远高于公募基金公司的人均3只产品、52亿元资产。把债券投资的一部分工作量交给人均管理规模较小的公募基金,只需开设一个统一的债券投资账户,便能做到精细化管理,工作量大大减少。

原先以信用债见长的理财公司,当下需更多借力公募基金的利率债交易优势。低利率环境下,各类信用债票息均显著下降,持有到期策略已无法取得合意收益,理财子对于交易利率债的诉求正在增强,但由于投研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借助公募基金可更好进行利率债交易,从而实现较高收益。

专栏1:含权基金委外仍为试水,规模总体较小

上半年理财委外的混合型基金业绩表现较好。截至2024Q2末,理财委外规模TOP 40混合型基金,规模多数低于1亿元,由于近年权益市场波动,受限于居民较低的风险偏好,理财机构更看重短期收益的确定性,总体并未加大含权产品的布局。TOP 40混合型基金上半年收益率中位数为7.08%,收益表现总体较好,但部分基金为负收益。股票行业分布较为多样,有电力、煤炭、贵金属等。

理财试水权益的规模较小,经验相对不足。截至2024Q2末,委外规模TOP 40的股票型基金来看,上半年收益较为分化,部分科技、消费主题基金上半年收益率为负数,部分金融地产基金收益较为亮眼。

专栏2:ETF委外占比不大,债券型ETF为主力

ETF整体占比不大,债券型ETF是主力品种。截至2024Q2末,理财前十持仓中ETF基金约占0.1%,几乎均为债券型基金。规模靠前的基金管理人有广发基金、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市占率分别为9.8%、9.3%、8.7%。从历年市占率来看,委外ETF的头部效应较为显著,理财持续偏好头部基金公司的ETF。

3.3、收益性:基金的节税效应和QDII额度优势凸显

3.3.1、节税:基金免征资本利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公募基金相较于其他资管产品,拥有“节税”的优势:

(1)增值税:2016年出台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规定公募基金买卖股票、债券免征增值税,而理财等其他资管产品则须缴纳3%的增值税。

(2)所得税:2008年《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资本利得均不征收所得税。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实现的资本利得,企业原则上需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

随着理财收益率持续下降,基金节税的优势逐渐凸显。由于公募基金免征增值税,在“手工补息”叫停后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降,且不能免征增值税,或将促使更多理财委外公募基金,从而达到节税目的。

3.3.2、QDII额度:基金新批QDII额度较多,助力理财全球配置

公募基金的QDII额度更多,帮助理财配置全球资产、做高收益。2024年5月末,各类机构时隔10个月新增22.7亿美元QDII额度,其中基金公司新增规模最大,为12.3亿美元。QDII额度的发放与各家机构额度的使用情况有关,通常额度会优先发放给额度不足的机构。近年部分产品通过QDII实现海外资产配置获得较高收益, QDII产品也较为热销,由于理财公司本身申请到的QDII额度较为有限,因此公募基金也可帮助理财进行QDII投资。

4

展望:
至2024年底理财委外基金或有3000亿元增量空间

复盘债市利率和理财委外公募基金的关系:债市利率下降时,理财会增配基金以参与债券交易,如2024年上半年。或者,当债市利率短期维持震荡、但中期下降概率较大时,理财也倾向于增配基金以抓住交易机会,如2021年下半年。但当债市利率已降至阶段性低点,介入交易的性价比有所降低,理财对基金的持仓或维持平稳,典型如2022年6月末。

如何判断当下的债市利率?当前债市仍存博弈情绪,我们预判下阶段长债利率或维持震荡,推测理财短期或赎回绩优基金止盈。但中长期来看,基本面改善信号还不够强,债市利率仍有下降预期,推测理财委外基金参与债市交易的意愿仍然较强。

我们判断下半年理财委外基金有3000亿元增量空间。随着7月存款挂牌利率再次调降,理财仍有望迎来增量资金,我们判断年内理财规模高点为31万亿元。随着存量协议存款到期、平滑信托整改,理财仍会遇到欠配难题,理财委外公募基金占比有望提升。若假设截至2024年末基金占比达4.5%,理财规模按31万亿元计算,委外基金规模或达1.4万亿元,较2024Q2末的1.1万亿元有3000亿元的增量空间。

非理财子的中小银行委外基金规模将有所收缩。随着监管指导2026年底非理财子银行的理财规模清零,这部分委外基金的规模或将收缩。我们统计,2024Q2末全市场非理财子的银行委外公募基金的比例为3.1%(穿透后前十持仓口径),按非理财子2024Q2末理财规模4.19万亿元测算,委外公募基金的规模为1300亿元,其中占比较大的品类有:货基(1.7%)>短期纯债型基金(0.8%)>中长期纯债型基金(0.4%)。随着近年一些银行逐步退出理财发行市场,委外公募基金的需求或将收缩。

5

投资建议

严监管环境下,理财委外基金需求长期有望上升。随着7月存款挂牌利率的再次调降,理财仍有望迎来增量资金,从绝对规模上来看,理财委外基金的规模也会随之提升。同时需关注信托通道整改进度、债市利率演变对理财委外的影响。

监管引导理财“质优于量”,未来理财投资行为或更加规范、披露或更加透明。客群优势明显、渠道多元的银行仍将受益,受益标的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

6

风险提示

经济增速不达预期,理财底层资产风险暴露:若经济增速不达预期、信用风险有所扩大,相关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质量将受影响,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有所加大;

金融监管趋严,资产端可选范围缩窄:严监管趋势下,资管产品的发行节奏和投资范围或将受到影响,难以匹配传统客群的投资需求;

理财子牌照发放收紧,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业务受限:目前尚未获批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面临着理财存量规模受限、增量产品无法发行等风险。


免责声明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证券经营机构,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是发送给开源证券客户的,属于商业秘密材料,只有开源证券客户才能参考或使用,如接收人并非开源证券客户,请及时退回并删除。

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邀请或向人做出邀请。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客户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本公司未确保本报告充分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公司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若本报告的接收人非本公司的客户,应在基于本报告做出任何投资决定或就本报告要求任何解释前咨询独立投资顾问。

本报告可能附带其它网站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对于可能涉及的开源证券网站以外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开源证券不对其内容负责。本报告提供这些地址或超级链接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客户使用方便,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客户需自行承担浏览这些网站的费用或风险。

开源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本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本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开源证券可能与本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团队介绍


刘呈祥

银行业首席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曾任职于民生银行总行、方正证券、西部证券,对于银行资产负债配置、流动性、资本管理、金融监管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紧跟行业动态,擅长从银行经营角度开展深度分析。



丁黄石

银行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本科,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招商银行总行、长安银行总行、中银国际证券,聚焦个股及银行资产质量方向研究。



朱晓云

银行业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西部证券。聚焦金融监管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研究,对银行资本管理、自营投资具有较为深入理解。



吴文鑫

银行业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硕士,曾任职于西部证券,主要聚焦商业银行经营、行业监管政策以及银行理财动态等方面的研究。

证券研究报告:理财委外公募基金的近况与远望——理财持仓全景扫描系列(四)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8月16日

报告发布机构:源证券研究所
分析师 刘呈祥 首席分析师 S0790523060002
           吴文鑫  S0790524060002




开源银行团队· 欢迎关注我们

银行经营视角的专业深度研究


相关阅读

【行业策略】
【开源银行】上市银行2024Q1业绩前瞻:压力中有韧性,配置价值不变修复逻辑可期
【开源银行】2月银行业投资策略:把握信贷供需新特点,关注优质区域行
【开源银行】1月银行业投资策略:看好银行开门红行情,关注股息红利策略
【开源银行】景气修复与价值重估——银行业2024年度投资策略
【开源银行 | 行业投资策略】“三底”递进下的银行股投资窗口
开源银行│2023年秋季投资策略】关注优质银行修复,来自政策、估值、业绩的演绎
【开源银行】2023H1业绩前瞻:业绩曙光渐进,看好优质区域行韧性
【开源银行】“中特估”未完待续,绩优行修复可期--2023年银行中期投资策略

【行业深度】
 表内资负:
【开源银行】存款研究连载③梳理:存款口径及差异化功能
【开源银行】存款研究连载②厘清:定价自律与EPA考核
【开源银行】存款研究连载①结构性存款复盘与补息整改对标
【开源银行】盘点推敲:2023年银行自营投资有哪些新变化?
【开源银行】2024年初,为何中小银行存款难增?
【开源银行】探秘FTP--揭晓债贷比价与利率拐点之谜
【开源银行】第三方穿透后,基金销售和资产配置的应对策略
【开源银行】 解码资负规划:结构调整与季末行为探索
【开源银行】 “穿透”资本新规: 银行买基金的现在与未来
【开源银行】基于银行资负行为的同业存单利率研究框架
【开源银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之后的银行经营演绎
【开源银行】存贷降息之际,再评估银行的“利率风险”
【开源银行】资本管理如何给我国银行“提估值”?
【开源银行】自营投资研究攻略:全景透视与逻辑详解

资产质量:
【开源银行】涉房业务再审视:风险评估与情景测算
【开源银行】勘测丨“风险新规”后,银行资产质量的安全边际
【开源银行】深度丨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源起、进程与影响

表外理财和财富管理:
【开源银行】债基审批放缓,理财委外或小幅受限
【开源银行】逻辑重塑:新监管约束下的理财投资行为——2024H1理财半年报解读
【开源银行】估值方法再度趋严,理财迎“真净值化”时代——信托收盘价估值整改点评
【开源银行】中小银行理财“退场”的影响
【开源银行】“信托平滑”停用后的理财变化思考
【开源银行】理财持仓全景扫描系列(三):高息存款整改,如何影响理财净值与配置策略
【开源银行】理财持仓全景扫描系列(二):刨根问底“短债理财”
【开源银行】多重约束下的理财增长:缩久期、稳收益、拓渠道——2023年银行理财回顾
【开源银行】理财持仓全景扫描系列(一):一文破解,现金类理财的“底层密码”
【开源银行】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系列专题一:模式之辩、机遇之思
【开源银行】规模收缩,低波资产更受青睐——2023H1理财半年报解读

【公司深度】
【开源银行】光大银行首次覆盖:经营质地稳中向好,竞速财富管理新赛道
【开源银行】中信银行首次覆盖:新时期、新打法,集团协同注入新动力
【开源银行】苏州银行首次覆盖:外谋扩张,内求变革,花开姑苏尚可期
【开源银行】长沙银行首次覆盖:厚植政金、深耕县域,湘土蕴良机

【公司点评】
【开源银行】营收增速稳定,扩表动能强劲——长沙银行2023年报及2024Q1季报点评
【开源银行】营收增速回暖,资产质量保持稳健——苏州银行2023年报及2024Q1季报点评
【开源银行】基本面稳中向好,业务支撑更趋多元——0417中信银行跟踪更新
【开源银行】光大银行2023年报点评:资产质量保持稳健,分红比例高位稳定
【开源银行】中信银行2023年报点评:零售势能加速释放,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开源银行】长沙银行2023年中报点评:存贷量价双优,业绩保持高成色
【开源银行】苏州银行2023年中报点评:资产质量优异,盈利维持高增
【开源银行】苏州银行2023年三季报点评:利润高增,资产质量持续优异
【开源银行】长沙银行2023年三季报点评:“万亿城商行”存贷高增、资产质量稳健
【开源银行】长沙银行2023年度业绩快报点评:盈利能力稳中有升,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开源银行】中信银行2023年度业绩快报点评:经营提质增效,资产质量稳步改善

【金融数据点评】
【开源银行】6月金融数据点评:需求主导的货币信贷新节奏
【开源银行】5月金融数据点评:“挤水分”延续,银行扩表更高效
【开源银行】4月金融数据点评:信贷需求仍待拐点,资负扩张或趋量价平衡
【开源银行】3月金融数据点评:融资需求尚待修复,关注特别国债发行进
【开源银行】2月金融数据点评:企业中长贷有一定支撑,居民需求尚待修复
【开源银行】12月金融数据点评:社融增速延续回升,看好银行开门红行情
【开源银行】11月金融数据点评:政府债持续发力,贷款有望翘尾收官
【开源银行】10月金融数据点评:社融增速筑底回升,政府债券同比增量创新高
【开源银行】9月金融数据点评:政府债支撑社融平稳,居民信用大幅改善
【开源银行】8月金融数据点评:社融筑底回升,信贷回暖信号显现
【开源银行】7月金融数据点评:实体信用收缩,“稳增长”待发力
【开源银行】6月金融数据点评:信贷边际回暖,优质银行修复可期
【开源银行】5月金融数据点评:政策有望落地稳预期,银行估值修复可持续

【行业点评】
【开源银行】大小行存贷增速差延续分化
【开源银行】央行2024Q2货币政策例会点评:政策积极信号延续,关注优质银行复苏
【开源银行】简析:银行压降融出,增持短债的原因
【开源银行】淡化规模情节,理顺利率传导
【开源银行】“补息”取消后的存贷跟踪
【开源银行】理财分级监管渐近,行业走向新格局
【开源银行】测算:取消“手工补息”对流动性指标的影响
【开源银行】2024Q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注重存贷增长质效,严防资金空转
【开源银行】简评“手工补息”
【开源银行】5Y-LPR降息25BP点评:降息幅度超预期,助力信贷结构优化 
【开源银行】0124国新办发布会点评:政策接续发力,息差压力缓解
【开源银行】信贷节奏平滑与金融机构化险
【开源银行】稳增长与防风险并进,定调2024年预期改善
【开源银行】支持实体效果愈佳,量价平衡趋势明朗
【开源银行】引导信贷均衡投放,明确地产和城投化险导向
【开源银行】汇金入市提振信心,银行价值加速重估
【开源银行】央行2023Q3货币政策例会点评:政策定力彰显,扩内需、促经济方向明确
【开源银行】降准兑现,关注银行负债成本改善——央行9月全面降准25BP点评
【开源银行】息差环比企稳,关注下阶段存贷利率走势——2023Q2银行业监管数据点评
【开源银行】保持合理利润,更好支持实体——2023Q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
【开源银行】主要上市银行特色存款利率概览
【开源银行】聚焦:存量房贷利率下降的影响

金牛资产管理
金牛资产管理研究中心是权威的金融产品研究和评价机构,拥有准确,完整和及时的银行理财数据,为理财机构提供专业的行业统计、市场研究、产品定价等数据研究服务,同时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投资建议,为维护理财市场的稳健运营和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