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大小小的冼夫人庙不下三百座,我们曾到过全岛最古老的建于唐朝时的儋州宁济庙,见识过那里的“梁井唐雕明香炉,清代古碑民国亭。”,也曾到过全岛现存最大的新坡冼夫人庙,讲过这座庙与文武双全的梁云龙的故事,那大家有听说过一座在阁楼上的冼夫人庙吗?
这座庙位于海口得胜沙路,现在的庙名为“冼太夫人纪念馆”。
庙门不大,前有盘龙柱两根,入庙门,一尊冼夫人骑马像斜立于首进廊下,在廊下抬眼,便见天井后有一阁楼,阁楼上便端坐着冼太夫人神像,旁有对联曰:跃马挥戈威灵显赫珠崖郡,崇仁尚礼惠泽荣施得胜沙。
这得胜沙原名“外沙”,距冼夫人庙不远的骑楼天后宫里藏有一块残碑,对此做了说明,残文有“海口外缠一片平沙,故名外沙”。那这“外沙”怎么就改名为“得胜沙”了呢?这外沙,曾是贼寇出没、登陆海口的必经之道,父老每受贼扰,不得安生。后有人提议在此处设一冼夫人神位,以此鼓舞官兵、商民的斗志,齐心协力共同抗衡贼寇的侵扰。咸丰四年,冼夫人神位立好不久,臭名昭著的海盗张十五来犯,官兵商民团结一致,与贼寇展开殊死搏斗,无奈双方实力悬殊,贼寇大获全胜。众人无计可施,便祈求冼夫人护佑,忽见天空有巨人降落,朝贼寇砸去,于是官兵商民转败为胜,海口也终于获得了安宁。众人得了胜仗,便将“外沙”更名为“得胜沙”,并在冼夫人神位所立之处建庙感恩。这则民间故事固然只是故事。但这则故事确有史实原型。这故事中的外沙确实是外沙,海盗张十五也确实是张十五。张十五被称作“秃头贼”或“海北贼”,是道光年间活跃在琼州海峡势力较大的一股 海盗,传闻拥有百余艘船只以及千余手下。这样的势力,对于道光年间海南岛的任何一处都是极大的威胁,官军的力量分散于各处,船只大部分地区往往不过数艘,因此,即便是在船只装备较为完备,数量较多的海口,在猝不及防受袭时,也难以抵挡。《琼山县志》记录了他对海口港的突袭。“时兵船二十余只将出哨,不及备,甫交战,官船器械火药俱失,官兵奔窜逃匿,贼势愈炽,人心惶惧,郡城戒严。” 时任崖州副将的吴元猷接到消息后,率兵驰援海口,同参将黄开广、守备许颍升、碣石镇王鹏年共同商议对策,初步制定了几个应对方法:“第一,自己先垫付一大笔俸银,同时发动海口商民募捐,赶快筹备足兵勇所需要的粮饷;第二,招募义勇兵,动员海田、白沙津的渔民、疍户这些熟悉水性、身体健壮的人充当水兵、水手;第三,抓紧修理水师船只,准备好作战需要的物资装备;第四,征用民船、竹筏、木板、铁锅、棉被、油脂、柴草等物资;第五,加强兵勇作战操练。”不到一周时间,吴元猷就组织起了官民结合的防御准备,闰四月初二,张十五的第二次进攻在吴元猷以及黄开广等人的组织下被击退,县志记载:“自辰至午,守备许颖升署守备黄开广同崖州副将吴元献悉力御之,杀贼十余名。碣石镇王鹏年男某复从西面陷阵,悉力御敌,杀贼巨酋一人,乃退。” 初四,张十五展开了第三次进攻,“初四夜,复来袭,船上火光烛天,设为疑兵。黄开广令人从暗中开炮,杀贼数十名。贼气夺,退泊铺前港。”吴元猷在船上扎草人,点上火把,就像诸葛亮草船借箭一样,显得有很多人,然后让士兵、平民在后面打鼓,声势浩大,用来迷惑张十五。另外,吴元猷还让道士在海边作法,召唤冼夫人英灵协助作战,振奋士气。
这一点也在得胜沙冼夫人庙所存同治元年的碑刻中找到了证据,碑文有海口官民作法事“叩祷冼夫人英灵…… 显圣扶持”等字句。吴元猷此举借助用民众对冼夫人信仰的热忱,来鼓舞士气,增强了信心,终得大胜。咸丰四年(1854 年),海口的商民为纪念这次大战,在外沙筹建冼太夫人庙。吴元猷除捐银助建庙宇、新塑金身冼夫人雕像外,还特意派人从广州护送回二副纯金指甲,一副送给外沙冼夫人庙,另一副送给西门内关帝庙。同治元年(1862年),琼山知县彭浩荣,把“外沙”命名为 “得胜沙”,立碑告示,同时把“外沙炮台”改名为“得胜沙炮台”,吴元猷也因此被称为“得胜虎将”。这庙自咸丰四年建成至今,已逾170年,其间历经沧桑,屡毁屡建,而今已成为海口一带极具代表性的冼夫人庙,每年的二月十二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祈愿江山永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