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欲望
——姜贻斌中篇小说集《你会不会出事》编辑手记
文|谢放
姜贻斌先生的中篇小说集《你会不会出事》近日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姜先生说他笔下都是悲剧,我一一细看,觉得至少还有一个正剧。然而也确如他所说,每篇主题都绕不开“不幸”。
我再一一检点,似乎所有的不幸都和欲望有关。有的人是因为有欲望而堕入深渊,比如《雪白的月亮》《我们是亲戚》;有的人是因为放弃欲望而堕入深渊,比如《十月怀胎》,有的人是因为压抑欲望而堕入深渊,比如《跟老鼠说声拜拜》《你会不会出事》;当然,更有人在坚守欲望的底线,比如《我在城里的抵抗》。
马斯洛有个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描述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这些需求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可惜的是,我未曾从全书里看到有哪个主人公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所有的主人公都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方面拼命。这是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
能令人深思的小说,其作者一定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当然,作为一位著名作家,姜先生也必定不缺精湛的叙事技巧。
“金晓英可怜地坐在凳子上,双手捧着脸,呜呜地哭起来,话语连着哭泣声,从手指缝里流出来,在灯光下发着光芒。”(《十月怀胎》)写出这样句子的姜贻斌先生,仿佛不是一位作家,而是一位画家。
“这时,董子仔细地看了看王淑娟,发现她近段消瘦了许多。心想,她带个嫩毛毛也的确不容易嘞,日里夜里都要操心。他有点心酸,说,王淑娟,你也要注意身体。”(《跟老鼠说声拜拜》)董子下岗后心情很差,一度和老婆王淑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直到他自以为找到谋生方式后,夫妻二人的关系才缓和。看来真是这样,人只有在自己过得稍稍如意的时候才可能有心情、时间、精力去关爱别人——爱人的前提是爱己。
“我想,等到老子找到事情做了,我就要愤怒地质问老婆,你男人到底有没有用?她如果嘴硬,我就要狠狠地扇她一个大耳光。其实,我跟她结婚这么多年了,一根指头也没有动过她,为什么到了这把年纪,却想起要抽她的耳光了呢?”(《我在城里的抵抗》)“我”在丢掉工作后,脾气、性格爆改,虽然“我”也反思,但却想不到“贫穷是原罪”。
姜先生的作品聚焦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描绘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失荣辱,以及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抗争。这种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和对生活本质的揭示,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立体,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
然而就欲望而言,我觉得姜先生的小说也有矛盾之处——并未为读者指出欲望的出路:究竟是有欲望的好、没欲望的好,还是压抑欲望的好。或许,欲望本没有出路?
END
实习编辑 | 王博雯
编辑 | 毛宇睿
一审 | 施俊杰
二审 | 陈 薇
三审 | 蒋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