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学三分法了!知道这些原理更重要!

乐活   2024-11-27 12:59   陕西  







在摄影学习中,最挑不掉的就是“构图”,因为构图是一张照片的基础,也是一张照片的骨架。


我们传统意义上对构图的理解就是:三分法、九宫格、黄金分割……这些构图看起来非常有用,然而当我们具体拍摄时,又会感觉没有什么用!


学习构图,不一定要学习具体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构图背后的原理!



构图的逻辑  

利用摄影语言赋予画面生命


摄影是一种语言 。


好的风光摄影作品通过构图对景物主体完成这种摄影语言的表达 ,使观者产生共鸣 ,也就是所谓的 “感觉 ” 。


摄影者或多或少都会了解并掌握一些构图的技巧和规则 ,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 每个人拍摄到的影像会不相同 ,甚至完全不同 。


其原因很简单 — 构图是个人主观世界的产物 ,感觉的敏锐度和思考的逻辑关系不同 ,表达景物的逻辑亦不相同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优秀构图可以发生在同 一个主体或场景中,成功说明了拍摄逻辑的有效建立。


画面简洁 ”这四个字是很多摄影者的构图法宝 。但简洁并不仅仅是简单的 “减法 或从画面中尽量避 开某些景物 ,而是有关选择 。清晰简明地建立画面中视觉元素之间的逻辑秩序 ,每个元素有了存在于画面的 合理性 ,也就做到了成功运用摄影语言来表达画面意蕴 。


当然 ,在很多情况下 ,失败的构图也可以通过重新 调整画面中的元素来补救,调整机位,改变主体和其他景物之间的距离或角度,使之建立起良好的新秩序。


摄影的初学者 ,应该有意识地思考如何利用各种线条 、色彩 、形状 、影调 、细节 、轮廓等可见元素之间 的逻辑关系 ,赋予其 “新秩序 ” ,使画面有效地鲜活起来 。


对此 ,提高这一能力的最好办法是更多地通过取 景器来练习构图,换句话说,就是学会像相机一样“看世界”,并每次回答自己两个问题:


(1)画面要传递出的信息是什么?

(2)其包含的元素之间是否建立了逻辑关系?


好的作品会清晰地传递信息 ,良好的表达更可以促使观者把目光停留在画面上 ,并沉浸于想象空间中 。在讨论各种构图规则前先谈到逻辑的原因是 ,解放我们的思想 ,不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 ,技巧是用来实现我 们的主观创作逻辑的。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2016

宾得 645Z 相机,150—300mm 镜头,光圈 f/22,快门速度 1/60 秒




摄影笔记 : “通常从拍摄作品的时间上可以分辨出一个摄影 师成熟与否 。新摄影师看到风景会兴奋地按下快门 。有经 验的摄影师看到相同的景色 ,会向右移动几步找到更佳的 角度后再拍摄 。成功的摄影师同样向右移动几步 ,但又退 回了一步 ,再尝试相机不同的高低角度 ,然后才按下快门。所谓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 ,机位的每一个小变化都会 对画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西海岸风光 ,2015

佳能相机,45—80mm 宾得镜头,光圈 f/16,快门速度 10   秒




构图的方法 

艺术和科学构架完美的画面 


融入情感的表达是风光摄影的起点 。自然的壮美与震撼是其本身的特性 ,并不足以实现触动人心的作品。


好的摄影作品中真正的基石是摄影者的所感所悟 ,因此我们的挑战是构架画面使之传递相同的感受 。


不要被 “构架 ”一词吓到 ,爱德华 ·韦斯顿 ( Edward Weston )曾经说过 “在学习拍摄照片之前过多讨论构图 , 如同在学习走路前就研究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可笑 ” 。因为其中缺少了重要的实践操作环节 ,所以每位读者看到这里,就应该是时候准备拿起相机走出房门去拍摄了。


“举目远眺把世界尽收眼底 ,我们认为自己对整个事物的认知来源于凝神注视 ” ,但事实上在人类的视 野中能够看到的清晰景物和准确色彩都是局部的 ,称之为 “中心凹注视 ” 。在实际拍摄中很多人会忽略自己 聚焦主体以外的其他事物,结果就会在主体前后周围包含太多的无关元素,使画面变得凌乱无序了。


前面谈到架构成功的画面的第一步是学会逻辑地自我分析 。你需要决定拍摄的风景中必须包含哪些元素 才可以表达你的感受 ,把它们放进画面 ,且仅仅是所需的元素 ,没有其他任何多余的东西 。


或者说 ,再走近点 ,把画面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建立一个可以让观者把目光停留在上面的视觉焦点 。同时你脑海中需要清晰 地了解为什么按下快门 ,判断每个元素是否形成相互支撑 。另外 ,在强调紧凑构图的同时 ,不可忽略画面中 内容衔接的重要性 。


比如画面中拍摄海水中的一块礁石 ,我添加了部分近景中的岩石 ,用其来衬托远景中礁 石的距离和体积,增加图片的张力。所以,原则上增加对比可以帮助你实现很多的特殊视觉效果。


好,现在你决定了作品中的主体,排除了所有干扰,安排好了各元素的画面位置。你开始面对怎么处理 摄影中的“绘图”环节。答案又回到了你的拍摄初衷,让主体传递出你要表达的信息,让它在画面中大一些, 也许放在中心或黄金分割点上 。


再思考其他存在于取景器中的元素 ,是不是良好地支撑着主体 ,提供了至关 重要的画面衔接 ,让这些附属元素不抢眼 ,尽量安排在图片的边缘 ,避免过于拥挤 。所有的成功构图就是这 样完成的,掌握此方法就如同我们学习走路。


美国西海岸风光 ,2016

尼康相机,17—35mm 镜头,光圈 f/16,快门速度 15  秒,中灰渐变滤镜



构图的平衡 

巧妙地学习视觉的最佳角度设计构图


学习构图避免不了对几何图形的抽象讨论 。比如 ,线条的属性与使用 ,竖线多用于平衡画面 ,横线多用 于呈 现画面 的平稳 或稳定 ,对角 线用于 表现运 动方向 ( 向下 、 向上或 向左 、向 右 ) ,曲 线可以 随着 弧度的 变 化表现平静或激烈的流动感等 。重点是 ,所有相关知识都需要我们了解并消化 ,再回到自然中把它们提炼出 来,实现于摄影中的画面平衡和纵深感的建立。


文艺复兴初期和更早期, 欧洲艺术家通常使用对称构图来平衡画作。不论是 人像 绘画还是建筑绘画, 如 果主体左边出现两个人物 ,通常右边也会出现两个人物 ,或是左面景物镜像右面的景物等 。这种方法有效实 现了平衡 ,但也使画面显得呆板 。


在文艺复兴中 ,当然东方艺术当早 ,很多画家开始偏向于不对称构图 ,这 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了 。


绘画者必须更小心地构架平衡关系 ,不同元素的位置都需要和谐安排呈现 。这需要 使用杠杆和支点的原理 ,一个大体积景物出现在图片中间的位置可以平衡远距离相反方向的小景物 ,如同翘 翘板 ,靠近中间位置坐着一个大人 ,另一侧远端坐着小朋友一样 。在安排元素时 ,你需要格外注意它们和画框边缘的关系 。


主体距离边框太近会显得拥挤 ,过远会感觉空洞 。在右侧的画面中 ,远景中心位置的山体和 前面的松树形成平衡关系, 在拍摄时我尝试了 80—200mm  的不同焦段, 直到取景器中的各元素和谐共处。


今天很多摄影师遵循着 “三分法” , 黄金分割线提供了一个在构图中安排主体位置的参考线。从取景器 中看出去 ,把画面按 “井 ”字平均划分成九块 ,寻找主体在哪个横竖交叉点上最为合适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思考如何使用三分法。


(1)从左到右:如同读书,当我们读书时一般也习惯从左到右观看。所以,在拍摄中注意把主体放置在 贴近左边的分割线上来迎合视觉的习惯。


(2)移动的方向:给移动的景物留出足够的空间来继续伸展,比如风中的植物、运动的人或动物。通常 可以把主体安排在三分之一处 ,留出三分之二的画面来向主体运动的方向延伸 ,从而给观者以足够的视觉延 展空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2011

尼康相机,80—200mm  镜头,光圈  f/16,快门速度  1/30 秒



好的。今天用一些案例告诉大家的构图原理,希望大家有所消化,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节选自图书《视觉与风格 风光摄影》

©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摄影报
每日更新摄影技巧,美图美文,欢迎大家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