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严肃的事,做有趣的人
文 | 六角橘狂魔
大家好,我是六角橘。
德国媒体Table.Media最近采访了中国观察家Kaiser Guo。
Kaiser Guo1966年出生在纽约,Table.Media称他为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之一。
他创建并主持播客节目Sinica,大家可以去听一下,同时还是专家平台The China Project 的联合创始人。
更为传奇的是,他还曾是著名的唐朝乐队的主吉他手,一头长发是他的标志。
Kaiser Guo在中国生活多年,担任过百度国际公关总监,他的中文名字叫郭怡广。
采访的记者是Fabian Peltsch,他的报道以欧洲和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为重点。
这次采访的契机在于,郭怡广在阔别中国近10年后,将重返那里生活。记者对这个决定抱有好奇。
下面我挑出采访里最有意思的内容,也就是采访的核心问题:什么样的中国研究专家的意见,值得被倾听?
虽然郭怡广给出的答案很难用客观数据来测量,但他的几点意见,仍让我产生了共鸣。
也许,我们也可以借此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鉴别德国媒体和专家言论的质量,或者说,哪些德国专家的意见值得我们参考。
同理,我们又该如何鉴别中文媒体的国外报道或者专家言论,这里又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么重视?
郭怡广列出了中国问题分析家应具备的五种品质。
其中,他将谦虚列为第一位。他认为,鉴于中国在很多方面的信息并不透明,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对中国的无知。大多数人也不太了解中国历史,也不了解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价值观。因此,谦虚是关键。
还有什么呢,记者问到。
他回答说,全方位了解中国也很重要。中国研究专家不应该仅仅关注经济或国家安全等某一领域,而要能从人文、政治、社会、人口,尤其是历史等不同角度审视中国。多学科方法能提供更全面的图景。
记者继续问,“您是否觉得有些专家为了支持自己的理论,所以对中国的看法非常片面?”
郭怡广说正是如此,这也由此让他想到了中国研究专家所需具备的第三个品质:对偏见的敏感性。
他说,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阅读的新闻在结构上是有偏见的,这并不是蓄意抹黑中国,但许多报道往往会强调更极端的观点。
他顺便提到,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中国关于美国的新闻报道中——这些报道特别关注校园枪击案或种族暴力。我们在分析报道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偏见。
记者说他两次提到掌握基本的中国历史知识是多么重要,为什么历史这么重要?
郭怡广回答:分析师不需要详细了解数千年的历史。但是,他们应该了解自己国家历史中的偶然性,从而避免具有西方导向的观点。例如,认为历史必然向自由民主资本主义发展。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扭曲了我们对中国的认识。
那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品质呢?
是同理心,即设身处地为中国人着想的能力。分析师应扪心自问,中国人如何看待我们的政策和言论,中国人又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如果分析师表现出谦逊、全局观、对偏见的敏感性、历史理解力和同理心,那么,即使他们提出的结论与自己的不同,他们的报告仍值得一听,郭怡广最后总结道。
虽然对主要问题的回答已经结束,但记者最后的几个问题仍值得分享。
他问郭怡广如何避陷入免重复国家叙述的陷阱?
郭回答说:我尽量明确阐述中方角度,尽管并不总能如意。例如,在中美之间的讨论中,我经常要求双方真诚地陈述对方的观点。这样的对话更有成效,也更文明。
记者追问:所以你的意思是,对中国既可以持批评态度,也可以持开放态度?
郭:我努力做到这一点。即使我认为某些国家的表述令人震惊——比如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表述。尽管如此,我认为了解普京的信念以及他的信息为何能引起部分俄罗斯民众的共鸣也很重要。
你在北京和未来的计划是什么?记者最后问。
我不打算在北京做记者,但我确实想与人交流,甚至录制播客,不过可能更多的是与中国以外的美国人交流。
在当地的主要目标是以有意义的方式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只有身临其境,聆听人们的谈话,与朋友把酒言欢,你才能真正了解人们在想什么。
我也非常享受在中国的生活,这里的食物、轻松的日常生活和旅行让这个国家对我来说仍是个美好的地方。
采访原文:
https://table.media/china/interview/kaiser-kuo-welchen-experten-wir-genau-zuhoeren-sollten/
作者:六角橘狂魔
END
你的转发,标星,点赞和点“在看”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加入读者群深度交流,有机会参加线上活动!
上方扫码,备注:入群
👇 猜你喜欢👇
主流德国媒体眼中的中国“躺平”青年
我在中国的一些所见所闻,竟然被这个德国人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