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数字时代去中心化质量组织才能破除质量管理的“内卷”

科技   2024-11-15 06:30   广东  

一家追求高质量产品的制造型企业中,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公司高层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中心。该中心的任务是全面负责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整个链条上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工作。同时,它还肩负着对市场上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责任。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量管理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 责任归属不清:业务部门往往认为,既然有了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那么确保产品质量的主要责任就落在了质量中心身上。他们只需按照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至于最终产品的质量如何,那是质量中心的事情。这种心态让一些业务部门在面对质量问题时倾向于“甩锅”,即出现问题后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而不是积极解决问题。

  2. 沟通协作障碍:质量中心由于专注于质量控制,可能对业务部门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导致其提出的质量管理建议或措施有时并不切合实际,甚至给业务部门的工作带来额外负担。反之,业务部门也认为质量中心的干预过多,限制了他们的灵活性和创新空间。

这种情况下,双方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双方都在努力避免承担更多责任,而不是共同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

业务部门忙于甩锅,质量部为提升质量,实施更加严苛的“监督考核”,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内部矛盾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使得企业在质量管理水平上陷入了停滞状态,无法实现持续改进和提升,这不就是典型的内卷吗?


一、内卷现象与原因分析

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发现企业“质量中心化”的组织模式难辞其咎。

在这种模式下,质量部门被赋予了无限质量责任,看似拥有企业赋予的某种“优势”,但实际上却陷入了被动堵、管、罚的恶性循环。

由于质量部门并不具体执行业务,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而业务部门则利用这一漏洞,将质量责任推给质量部门,从而逃避了自己的责任。

二、去质量中心化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我们需要尝试改变“质量中心化”的组织模式,探索“去质量中心化”的新路径。去质量中心化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心,而是将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下沉到各业务部门,使各业务部门成为其业务的中心,对业务的质量结果承担责任。同时,质量管理部门则转变为业务流程体系的管理者和质量管理方法论的专家,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和引导。

以某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曾经也面临着业务部门与质量部门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为了打破这一僵局,该企业决定实施去质量中心化的改革。

首先,他们重新定义了质量部门的角色和职责,将质量部门从传统的监管者转变为业务流程的优化者和质量提升的推动者。

其次,他们加强了业务部门与质量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了定期的质量沟通会议和问题解决机制。

最后,他们引入了数字化质量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反馈,支持业务部门的决策和质量改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业务部门对质量的关注度得到了提升,质量问题的发生率大幅下降。同时,质量部门也得以从繁琐的监管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质量提升。

三、数字化时代下的质量管理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数据的价值和应用。为了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业务系统的质量数字化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还能够通过算法反馈支持业务部门的决策和质量改进。

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引入了智能质量检测系统,通过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对零部件进行精准检测和质量评估。这一系统不仅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该企业还建立了质量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平台,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示质量问题的分布和趋势,为业务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结论与展望

数字时代下的质量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打破业务部门与质量部门之间的“内卷”困局,企业需要探索去质量中心化的新路径。通过重新定义质量部门的角色和职责、加强业务部门与质量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及引入数字化质量管理系统等措施,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并推动业务的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数据的价值和应用,不断探索和创新质量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质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质量管理团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End-

欢迎扫二维码联系宋老师,加入万人质量交流群,

与群里的同学,愉快交流学习!!

为赋能质量人员,知识星球已积累研发管理、流程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的干货资料4000+,内容还在更新中,欢迎加入,学习提升!


质量与创新
惟有创新和质量才能穿越企业兴衰周期的束缚,无论创新还是质量的发展,均源于实践者之间思维的碰撞以及企业一线实践的总结提炼。这里有对创新与质量管理的方法和体系的实践感悟,对案例的研究,还有对商业模式底层的探究。企业成功有方法,老宋与你同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