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召公祠:甘棠树下颂清风

健康   2024-12-05 20:52   陕西  

进入12月,寻周记采访团已经走过了许多地方。大家了解了周人迁徙的过程,感受了周人崛起的伟大。这次,我们来到岐山县凤鸣镇召亭村的召公祠,探寻西周建立王朝之初的文明曙光,聆听周礼传承的故事。
召公祠在村外一角,高大的门楼、宽阔的广场、古朴的雕像、珍贵的古碑,处处都彰显着后人对召公的尊崇。作为西周宗室的一员,召公在西周王朝崛起的史诗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先是辅助文王壮大西周,又跟随武王击败商军,之后他继续辅佐成王和康王治理国家,为建立、稳定、巩固西周政权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与周公一起,位列周王宗室三公。
如果说,周公的功勋在于“制礼作乐”,那么召公的风范一定是“廉政爱民”。走进召公祠,正殿旁的草地上,一棵古树分外引人注目。这是一棵甘棠树,它见证了召公廉政爱民的赤诚情怀。相传,召公在处理政事时,时常到民间体察民情。他出行车马从简、休息不占民宅,经常在甘棠树下搭起草庐处理公务,一边判决断案,一边听取百姓意见。这种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作风,令百姓深受感动。召公去世后,人们怀念召公,就把甘棠树当作召公清廉贤明、勤政爱民的化身来敬拜,把它写进诗歌,还留下了“甘棠遗爱”的典故。
甘棠树下的激荡之音,在史册中回响数千年,久久不绝。从古到今,每逢兵火或自然灾害,当地村民都自发保护古树,只为召公美德继续弘扬。许多官员和名士特地来到甘棠树下感受周韵周礼,传颂召公清廉政风。清代县令李文翰在树下触景生情,画出甘棠图一幅,并题跋。当地文人为传承周礼故事,将甘棠图与题跋一同刻碑留存。
清末民初,召公祠建成后,岐山及周边的官员和群众纷纷自发来此,祭祀先贤,瞻仰古树。上世纪20年代,地下党员在这里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召公祠里建起了学校,甘棠树摇曳的枝叶下,传来琅琅书声。前几年,宝鸡在召公祠原有基础上,建成廉政教育基地,办起召公廉政史绩展,旨在回顾召公勤政清廉爱民故事,传承周礼勤廉文化根脉……
召公的形象仍在史册中闪耀,甘棠树下的故事也仍在继续。(宝鸡融媒记者 张家旗)





















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杨慧敏
周礼之音 滋润后世

“宝鸡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其孕育的政治思想与文化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杨慧敏说。

杨慧敏认为,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礼乐教化,天下大同”。这与商朝的鬼神崇拜截然不同,它强调人皆为天地产物,无本质好坏之分,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发善性,构建君子模型,彰显“天行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厚德载物”的融合,以德治国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德治思想的基石。从周公时期起,以德治国化为礼乐制度,以人本为基规范社会秩序。虽历经岁月变迁,但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内核始终如一。

杨慧敏说,探究传统文化,并非单纯追溯历史,而是要大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全球舞台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这一系列理念传承至今,持续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凝聚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着持久的精神力量源泉。(宝鸡融媒记者 康健)




















优秀文化要悉心研究阐释

采访团到达召公祠的那天,虽有阳光,但气温很低。岐山县委党校教师张松松热情地为我们讲述召公生平和廉政文化的深厚内涵,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杨慧敏始终面带微笑,认真解答采访团成员的提问。

听完讲解后,送别还有本职工作的张松松,我们将杨慧敏团团围住,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索性站在甘棠树下,讲起自己对周文化的理解,并从活学活用的角度,讲述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从先周一直讲到当下,从礼乐文明一直讲到华夏文脉,他用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阐释征服了我们。待他讲完,热烈而持续的掌声,表达着我们对他的敬意,也表达着我们对周文化的敬意。

一代周朝已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周文化却能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最关键的就在于有一大批研究者与爱好者不断研究、挖掘和整理,他们立足本土、深入研究,为周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的因子,赋予新的价值,探寻文化本真,才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宝鸡融媒记者 张家旗)

找工作找房子二手买卖点阅读原文

岐山洪霖
宣传大岐山,传播正能量!岐山洪霖,你身边优秀的宣传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