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低端民宿酒店的研究

文摘   2024-09-08 20:00   湖北  

大家好,我是张鹏远。

最近突然发现一个现象,那些民宿主,或者宾馆酒店的老板,甚至比景区更关注旅游形势。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主要吃旅游饭,且产业链条在旅游行为的末端,即游客先有了旅游的想法,然后通过旅游交通,到达旅游目的地,游览旅游景区,最后才开始住宿。

另一方面是民宿酒店多为个体存在,群体比较大,不像景区体量那么大,一个城市4A以上景区有56个都算得上旅游大市了,哪怕互相会有对比,基本上也算科学,谁排名第一谁排名第二,大家的认知基本上一样,宾馆酒店就不一样了,一个人口500万的旅游城市,哪怕在市区动不动就大几万个床位,一般规模的酒店也就几十间房,意味着有上千家宾馆酒店的老板。

这些宾馆酒店是很难排名的,排名最高的五星级没啥问题,但是排名中间的商务酒店、城市快捷酒店完全是一个级别,这就很尴尬了,如果今天我经营的酒店空无一人,隔壁老王的酒店住满了,甚至我觉得我的酒店品质比老王家的还好,那就很难接受这个结果了。

为什么同样级别的宾馆酒店,同样的时间内经营差距会很大,主要原因还是体量太小,数据没有参考价值。

一个50间房的酒店,可以接待100名游客,假设一个城市有1000个这样的酒店,意味着这个城市有100000张床位,在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时期,游客量大于10万人,那么大概率说得过去的酒店都会住满,大家没啥比的,只能暗中盘算,旺季谁加价加的多,最终还没被投诉,下次争取提价再狠一点。

时间到了淡季,虽然是旅游城市,也跑不掉淡旺季的行业规律,一天达到这个城市仅有3万名游客,去选择10万张床位的酒店,自然就有了不同的选择。

有的游客通过ota,美团携程来找分值高的酒店;

有的游客就近原则,寻找距离景区、小吃街或者商业区更近的酒店;

有的游客是回头客,在某个民宿体验很好,直接联系老板再次入住;

有的游客跟团游,旅游社安排到哪里就到哪里...

各个宾馆酒店的老板也是各显神通:

有的老板放下身份,直接到车站门口或者景区门口去终端截流;

有的老板降价,每天都有低于平均价格的特价房;

有的老板擅长互联网营销,搞直播团购;

有的老板是社牛,通过当地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接待价格来收获游客...

从概率上来讲,做的营销宣传工作越多,自然生意就会越好。

从哲学的理论来看,个体在集体中很难特立独行的,矛盾一直存在,会有人生意好,有人生意差,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最终整体还是回归到了平均线上。

也就意味着,经营宾馆酒店时间久了,比较在意全年的平均入住率,经营的心态会更稳健一些。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研究高中低档不同的宾馆酒店,在什么样的比例下,能够大部分赚钱,让旅游产业能够良性发展,偏向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当然,在文章的末尾,我会分享下我认为什么样的酒店最容易赚钱,这个可能只是一家之言。

第一个话题,高中低档宾馆酒店的比例。

在一个城市内,或者一个区域内,高中低档酒店的比例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的自然调控,二是政府的牵头引导。

市场调控很好理解,某个区域随着景区或者城市旅游的爆火,在某段时间内游客量大幅度增加,首先出现的现象是原有的宾馆住宿涨价,短期内甚至翻倍,日常200块一晚的房间,能够在几个月内提升到400块甚至500块,并且供不应求,这个现象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早期,很多城市都出现过。

这是市场给予原始旅游服务从业者的第一波红利。

紧接着是大众发现了商机,在短期内出现了大量的酒店,这个时间段在半年到一年之间,这个周期内,市场上的房价逐渐下降,已经从200块涨到500块的酒店,从400300,甚至到220,但是一般回不到200块以下。跟股市的上涨后的回调一样,上涨趋势确定后,回调的低点高于早期的低点。当房间住宿价格能够持续翻倍的时候,说明旅游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质变,旅游发展的趋势已经不可改变。

随后,是床位数的暴增,通过赚钱效应增加的业态速度是最快的,能够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不考虑质量问题,数量上快速超过游客饱和的数据,甚至会超出不少,供大于求,自然面临着大洗牌,要么降价猥琐发育,要么被市场淘汰。

这个阶段比较尴尬,市场上的各种观点是冲突的,泛旅游业态的景区相关,各种数据都在增长,甚至是加速增长,唯独宾馆酒店从业者唉声连连,生意不好做,旅游形势不好,游客不消费等等,经过市场的洗牌,会把不擅长酒店经营的投机老板给洗出局。

在这之前的过程中,市场上主要供给的住宿产品是中低端产品,相对比较内卷。

在市场洗牌的中后段,通常会有一批擅长经营高端民宿的老板进场,他们有充足的财力和丰富的经营经验,在建设过程中,采用高标准的建设和服务,能够做高客单价,做相对高端的民宿,这种中高端的产品对中低端的供给方是降维打击。

会持续一个短周期,在这个周期内,中高端的民宿客单价和入住率都高于市场上的其他产品,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讲,也是遥遥领先。

这是市场给予有经验的经营者的第二个红利。

在这种赚钱效应的引领下,市场开始二次升级,拆掉重建、重新装修,这个过程中快鱼吃慢鱼,谁进场早,谁享受早期的红利,装修标准300块一晚的酒店,甚至可以卖到2000块以上。

市场是公平的,溢价越高,红利期越短,在这个市场催生的酒店升级过程中,装修标准在不断提升,不再满足于装修标准3005001000,甚至会出现装修标准3000块一晚的顶级奢侈酒店,销售价格在800020000之间,快速和国内顶级、国际顶级接轨。

基本上市场到了这个阶段,就开始二次内卷。利好出尽,就是利空。

这次洗牌比第一次红利后的洗牌要残酷的多,和第一次相比,投资更大,红利期更短,回收成本的难度直接就是MAX级别,而且这个阶段不但本地的居民进场,还有外部的有实力、有品牌、有运营经验的旅游资本进场。

狭路相逢勇者胜。

住宿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游客量的增长速度之时,泡沫肯定会被市场挤干净,对于第二波升级改造周期后半段进场的民宿主来说,开局即巅峰,进场必赔钱。投资越多、规模越大、档次越高,死得越快。

这是站在单体经营的角度,如果有其他产业能够作为资金支持,苟过这个洗牌周期,仍是一条好汉。

到了这个阶段之后,后期就没有赚钱非常容易的红利期了,我所描述的红利期是指,67成以上的投资者能在23年内回收成本。

能够达到这个阶段,说明旅游产业依然在被做大做强,但是区域内的宾馆住宿行业进入衰退期,甚至是永久性的衰退期。

放眼全国范围,旅游发展较早的四川、云南,开发景区较早的江浙地带,旅游资源较发达的城市北京、西安、广州、重庆等等,最终都会无限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

即区域范围内的床位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住宿价格下降,最终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回归到45年收回成本,这是经营水平中上等的老板,经营水平不太好的,被市场淘汰,换新的经营者。

一段话,描述了旅游快速发展的十年,通过市场调控出现的两波红利,再到最终的平均值。

政府调控手笔会大的多,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人口越多自然需求越多,可能招商引资一个富士康,一个30万的城市就拔地而起。

通过多个城市的调研,我认为政府调控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度假区打造,即“景区+住宿”集合的打造,以前通过房地产企业打造,大规模的堪比再造一座城。

二是龙头景区打造,通过打造有影响力的龙头景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这个对景区的原始资源要求极高。

三是品牌连锁酒店引进,通过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举措,引进国内大型连锁的品牌酒店,主要当作标杆,引领管辖范围内的酒店提升管理水平。

四是土地政策调控,通过用地审批等办法,控制宏观的床位数量。

这就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床位数量和住宿产品品质。

但是,往往被政府部门忽略的是,住宿产品高中低端的比例。

如果调控科学,高中低档的比例分布适中,那么能让八成以上的住宿从业者能够赚到合适的利润,并且是一个稳定的力量,能够让旅游产业稳健发展。

如果调控节奏把握得不对,如高端酒店太多,中低端太少,当出现经济衰退、消费降级的时候,会发现背离了市场,高端被迫降价,中低端供不应求之后又涨价。

因此,高中低档住宿的比例,应当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地旅游在国内发展的阶段,当地的游客属性完全匹配,沿海城市的比例和大西北某城市的比例自然不同。

具体是什么比例最科学,目前看需要一城一议。

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宾馆更容易赚钱?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产品品质、区域位置、服务水平和住宿价格,能够匹配的群体越多,自然转化就越大。

即能够满足特种兵的住宿,有能够满足银发老人的住宿,价格都说得过去,其实终极答案是品质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但是价格走大众消费的酒店。

没有一定的资本,不要做中高端民宿酒店,堪比经济的风向标;也不要做特别便宜的宾馆,住店的人群三六九流,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非经营的事情。

能满足大众需求的是最好的,最终符合我提出要求的,大部分是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快捷,或者本地的老牌宾馆,甚至在各种旅游相关的协会中,毫无存在感,但是他们经营的时间最久,经过口罩三年的洗牌,存活下来的,大都是这一类。

以上。

鹏远说文旅
个人公众号,大部分原创或者转载其他精彩观点,佛系更新,提出一些不一样的文旅行业观点,研究如何短期内快速发展景区,笔者专攻景区的新媒体营销,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