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与世界 | 陶艺家:张明

民生   文化   2023-02-08 12:03   浙江  




张明的作品场域宏大,但语言却极为单纯,个体形式趋于极简。他在自然中抽取了一个元素——一个不同弧度、不同大小的半圆,在他的场域性作品中自由组合,如山形层峦叠嶂,如江南烟雨漫舞

这大大小小的形态组合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审美场域,犹如诗歌般在我们的意识里拨弄着我们的思维神经。他的作品由单一元素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展示空间和效果,并以单一元素组合形成丰富的最终作品形态,既可成为抽象也可成为具象。是一位将陶瓷材料在空间中的表现进行了拓展的艺术家。

——白明






田野与世界|陶艺家:张明

文|王军




2021年夏,陶艺家伉俪张明与金贞华前后入驻上虞青,金贞华拉坯捏塑再打磨,慢慢的作品的形态就显现出来;张明则是球体翻模再翻模,完全看不到作品的样貌,直到2022年夏才得组装完成。这才得见作品的样貌:它们是运动球体的雕塑,也如微观细胞的架构,似是对当下新冠疫情的隐喻。如今,疫情渐成过去,但也分明的留下了一些印迹,张明命名其作品为《星系·共生》。

艺术家张明





 一  前现代的田野 

张明的身上有一条前现代向现代身份转变的线索,这其实也是大部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的境遇,由农村进入城市,由故乡去往楼宇新世界

“前现代”是指那是个尚未除魅的时代,其精神气质是古典的(马克·思韦伯)。经济组织是小农生产,社会组织是熟人社会,中国的广大农村里尚还有工业化与现代化未充分达到的区域。

70后的张明生于江西上饶鄱阳湖畔的乡村,幼时赶上生产合作社的尾巴,少年时又经历农田包产到户,在读大学之前他多是在乡村的田野里度过。河里摸鱼捉虾,山上放牛采菇,田里插秧犁地双抢。无论是游戏还是劳作,他都是一把好手,他初中时便能使牛犁地,而田野间的丰富物产不仅能让他最直接的看见自然四季,更让他练就田野里的技能,山果河鲜不仅能给家里打牙祭,也是他无穷快乐的源泉。

张明作品——《云语·山水》
2017年韩国金海美术馆艺术家张明的儿子参与布展

张明从小聪慧且有极好的动手能力,这可能来源于小学教员的父亲,吹拉弹唱兼善书法,也可能来自于母亲的“手工艺”——有制衣裳、绣花鞋与蒸花糕的本领。他们自然而像前现代“男耕女织”那般的模样,几亩薄田,一张课桌,一箩针线养活了一家五个孩子。虽常是贫困,但也多有温馨。张明是家中老二,从小便知道这样的现实,这让他变得更加坚韧,有担当,尽量协助父母也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那种生活很像路遥《平凡世界》里的人生:煤油灯的照明,田里的家人,背着着米袋与辣子腌菜去学校读书……

张明作品——《云语·山水》
2015年工作室烧制现场

张明正式的美术启蒙是跟随族人张继旭画主席像,他上海美专毕业,师从刘海粟,也曾是父亲的书法老师。张明初中开始学美术,画西式的素描与水粉,到后来知道可以通过美术也可以考大学,便放弃优秀的理科专心绘画训练。高中时先后去往南昌与景德镇学画三年。1996年,村里通电的时候他考上了大学——中央工艺美院。现代的“电”照进了村庄,也照进了张明的生活。去往北京,开启另一种人生。

张明和张继旭老师合影1992年

高中时期在画国画

1994年在朋友作坊画的青花及雕刻笔筒

1995年与朋友上饶师专考试留念




 二  陶瓷与世界 

离开前现代的田野来到学校完全是另一种生活,是尝试与世界相连的开始。

第一年是基础课,同学们被拉到河北的固安,当年那里有亚洲第一大的素描教室,不同的系共用一个大教室,青春挥洒自由自在,装潢、雕塑、绘画、工艺美术、陶瓷都在一起学习,同学们关系融洽,互学奋进。那时候张明才接触到包豪斯的教学方法与三大构成——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教授的三位老师分别是钟蜀珩、安洪与辛华泉。原来世界可以还原成形色线条的单元,并可以通过这形色的单元建构自己认知的世界。这完全让张明看到了艺术的力量,通过艺术与这个世界相连。

大学时代的张明 大三故宫上课

大学时代在固安的张明与金贞华

构成与创作
2012《丘》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

另一方面,固安的学习使得张明后来不只是接触陶瓷,浮雕、绘画、雕塑与玻璃他都有所涉猎,这与同学间的相互学习有关,学科是相互融通的,师生之间也是互学的。

回到工艺美院后,张明更多的精力在陶瓷上。在大学里因他一直是勤工俭学,职责是做陶瓷系工作室助教的工作,协助老师练泥、配釉、烧窑,寒暑假也会跟随系里老师做大创作项目的助手,比如跟陈进海老师做陶瓷壁画,一起做壁画的章星老师与邱耿钰老师还在读杨永善老师的博士,一个假期往往就在工作室创作与学校餐厅小餐馆搓一顿的时光中度过,这些点滴都对张明影响深远,有做艺术的,也有修身的

艺术家张明在上虞青

毕业后张明很快入职一家外企南下广州,入职美商智迈,这是一家外企设计公司,总部在美国佛罗里达,香港设分公司,广州设办事处,广州的设计团队配合当地的外贸订单,张明负责玻璃陶瓷产品的设计开发。能看到2000年后的中国正在加快融入世界,张明也正在通过自己所学进入到这个世界现代化的一环。

在广州工作不到一年张明便回到北京,之后做过老师与设计师,直到2005年才开始陶瓷空间设计项目的创作,那时候正是中国建设的高峰期,所有的建筑都需要空间的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中常有陶瓷材质的运用。张明接单的项目多是在空间中的陶瓷壁画或陶瓷装置,陶瓷不再只是陶瓷容器或雕塑的摆件,陶瓷成为空间设计的一部分,成为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媒介。

张明作品——2007年《瞳》

2002年至2013年间,十多年间张明做了很多项目,包括中国驻美大使馆的玻璃雕塑、北京天雅古玩城的玻璃装置、河南广电局的陶瓷壁画、科威特朱美拉酒店的陶瓷装置,其中尤以科威特的陶瓷装置最为惊艳。其中有一件作品《瞳》,将等大的白瓷片以同心圆摆出一个类似“瞳孔”的模样,直径3米置于墙上,呈放射而又中心虚空的冰冷瓷质的瞳孔,那似乎来自对凝视的再凝视,极简而富有精神的强度,甚至有不寒而栗之感。

这或许是张明真实想要传达的:空洞与恐惧。彼时张明沉浸于公共艺术项目,被商业氛围所包围,不停设计出图、工厂制作、现场安装,多城之间穿梭,当出差坐在飞机上身处高空,在空中他会怀疑自己的生活,难道自己就这样忙碌着与世界相连么?

2017《云语.山水》北京画廊展现场




 三  云山之间 

2009年后,张明陆续的退出陶瓷公共艺术项目,2013年后与金贞华一起回到景德镇,更加专注与陶瓷创作。他想重新审视与世界的连接方式,慢慢的他找到了一次突破的可能,回到自己,在“云语山水”之间。

继《瞳》之后张明又有《轮回》的创作,同样的创作原理,依然有着瓷片的冷峻,放射的瓷片如花束般盛开,显得比《瞳》不再那么恐惧,变得含蓄内敛。他想尝试把紧张压抑的自己放松下来,回到自身,由凝视自我的恐惧转向对人生的诗意把握。

《轮回》2009 美国旧金山雕塑年度大展
尺寸:可变,120X120X30cm,  创作年代:2009

再后来至2015年,他开始创作《云语山水》系列,如云如山如河流般的瓷片组合,那是他回到人生开始的地方,一遍又一遍的反刍着自己童年的结果。

瓷片被打磨成大小不一弧度有别的山的侧影,那其实也是来自山中的果实——柿子核的意象,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很像一副江南水墨长卷的展开:起伏处似云如山,空白处化为湖泊河流,如俯瞰大地江南的雪,纯净素白。又如龙隐云层、雾霭江畔,是对山水精神的意志性转换。因光影的变幻,瓷片的疏密似转为浓淡婆娑的水墨画,在安静中展现出生机。

2016《云语.山水之枯山水》
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2017《云语山水》韩国金海陶瓷美术馆展览现场

张明作品——《云语·山水》
2019年北京牧云空间展览现场

会看到,张明的创作是以极小的元件慢慢构成大组合的作品,这小小的元件是其精神的凝聚,它们的组合铺展开来是其精神的敞开。2020台湾国际艺术双年展展出的《初心》也是如此。正面看叠加的红色的方形,内是中空的黑色圆孔,然后阶梯式的旋转起来,圆孔变小,红色黑色像是旋转运动起来的齿轮或星空一般,侧面看则是正方形的黑红色板与圆环构成的渐变通道。它们组成一个光影的通道,旋转、渐变、穿梭、轮回。



2020台湾国际艺术双年展《初心》

在上虞的作品为《星系·共生》,是对日月星辰的想象,也会看到他不只反刍童年,也有对日月星辰的想象。同样可以入微观,是细胞结构的模样,他在以“立体的构成”方式还原和建构这个世界。童年遥望夜空的记忆与大学的所学在这里得到融合,尤其是熏烧使得球体有萧索玄远之感,使得作品有柔情的回望也有神秘的畅想。

整体看,张明是国内陶瓷装置的探索者,大大小小的组合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完全脱离了陶瓷传统的造型与语言方式,但实际上这些装置里有着他的根系所在与记忆浓缩,在精神上他是有传承与再造的,即前现代的自然观在他构建的现代世界中有精神的投影。



张明上虞的作品《星系·共生》




 张明在上虞青 














封面图:
张明 《云语·山水》
2018 苏州 新瓷记-金贞华张明当代陶瓷装置艺术展













白明老师在上虞青陶艺中心和外国陶艺家交流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座落于素有“青瓷之源”美誉的上虞,由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共建,系中国第一个专门服务于中外陶艺家和艺术家自由创作与交流的公益性学术机构,由绍兴市上虞区龙盛青瓷文化发展基金提供支持。中国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清华美院陶艺系主任白明教授主持中心工作,每年邀请中外知名艺术家入驻研究创作。 


上虞青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世界青瓷之源,中外交流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