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泾邑乡村记忆】世界遗产的文化底蕴:郑国渠首谷口草堂考(上)
2024-06-12 09:00
陕西
位于泾阳县西北北仲山麓的郑国渠首遗址,于2016年11月8日被国际灌排委员会评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泾阳享誉全国的世界遗产金名片,而位于遗址区内的明代谷口草堂(书院),则为这一世界遗产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笔者前有两文《明代范村里洪口湾吕氏》与《
郭郛、吕潜与谷口书院》,力图考证明代泾阳“谷口书院”的存在,然而由于资料奇缺,仍存在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其中如书院建立时间、具体
位置
,及建筑规模均未说清,事实上不少信息均经推论所得,甚至连书院名称都有道听途说之嫌。最初
目标
以解决书院是否存在为主,毕竟明清两代七部县志对此无任何文字记载,笔者首次发现也是在黄宗羲《明儒学案》中,该书所载吕愧轩、郭蒙泉两人,词条下都提到了“讲学谷口洞中”,故而将该书院断语为“谷口书院”,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草率了。
泾邑天命君有公众号“泾邑风物志”,在24年5月12日将
《明代范村里洪口湾吕氏》发布后,当日就收到热心网友“周日没有空”回复,并将《谷口草堂记》图片经友张俊先生转交。笔者阅读整理该文献后,发现该文为当年书院记事碑文,为首次发现的谷口草堂书院直接证据,使得前面两文疑惑均得解决。
一 从谷口洞到谷口草堂
泾阳县地方文化研究者对明代书院掌握资料实在不多,据究明代泾阳书院有两处,其一为泾阳县东北孟店(旧属泾阳)集贤书堂,第二为西北张家山谷口,两者从时间上相差不大,存在时间为嘉靖《泾阳县志》之后,明志未载无可指摘。然而以后六部清版县志也无记载,实在不可思议。从而导致后世研究者只能通过只言片语进行推论,故不免错讹百出。以张家山谷口的书院而言,或曰谷口书院,或曰谷口洞书院,原自各人所获文献不同。
1.1谷口洞、谷口书院叫法由来
谷口洞书院的叫法,源自黄宗羲儒学案,他在吕愧轩词条下有语:“与郭蒙泉讲学谷口洞中,从学者甚众”。
近年来王桥镇西木梳湾村出土一方旧碑《明庠生秀岩吕君之墓》,碑主“庠生”吕秀岩为明代本邑举人吕潜的侄子,碑载文字:
“
当是时,舅氏与郭郡守倡绝学于谷口洞中,而君遂从郭公学。
”
《明儒学案》上的说法似乎从出土碑志方面得到印证,“谷口洞书院”的叫法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研究者称之为“谷口书院”,推其因是该书院位于谷口而得名,毕竟泾阳县西九嵕山与北仲山之谷口,是
久负盛名的郑国渠源头所在,在我国水利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记载该书院名字的文献以前没有发现,故而以地为名,谷口书院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顺理成章未必就真实,所谓谷口洞并非该地有特别的山洞,也有可能是当地习惯上的窑洞,以前也有人指着泾河边上层层叠叠的窑洞说,此为当年谷口洞书院旧址。同样谷口书院也不是该书院的真名。那么,明代谷口一带的书院真正的名号是什么?网友发来的《谷口草堂记》非常顺利地解决了这个悬而未解的问题,使泾阳明代教育研究向前推了一大步,该文载:
“
又前为大门,颜其门曰:谷口草堂,故人遂呼为谷口草堂,由是谷口草堂之名闻关中矣。
”
该文撰写者为明代嘉靖辛酉年湖南籍进士艾穆,本为岳州府平江县人,如何对泾阳县一个小小的书院这样了解呢?该文可信度又如何呢?
1.2《谷口草堂记》的由来
万历版刊刻的《艾熙亭先生文集》,卷四载有《谷口草堂记》(下称“草堂记”)一文,详细记录了谷口草堂(书院)的情形。要说该文由来,必须说说明代泾阳举人吕潜,也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愧轩君。明代泾阳籍进士魏学有《魏恭襄文集》传世,录有《明故工部司务愧轩吕君墓志铭》一文,讲到吕愧轩考中举人(嘉靖丙午,1546年)之后,在隆庆(1567-1572)年间以乡贤被荐出仕,特授国子监学正,论官级别不高仅正九品,却有极清贵的身份。
“草堂记”作者艾穆,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中举人,一直在恒阳书院讲学,隆庆五年(1571)进入国子监成为助教。根据艾穆在《谷口草堂记》中的描述,如“愧轩君与余同官国子”语,可推断吕潜入国子监时间也应在1571年,吕潜墓志有“寻升司务”之语,故其在国子监任期非常短。两当事人中举后人生经历相似,同在基层书院进行教育工作,又一起在国子监任教,更容易引起人生共鸣成为朋友。
“草堂记”行文有“
尝谓余抆泪诵都谏公语曰:吾进叨近侍不能为,君补阙拾遗以裨明盛之理,退而治山房,聚族乡人。他训而善其俗,亦吾里居事也,嗟嗟
都谏公
之志,盖如此
”等语,行文中的“都谏公”为吕愧轩之父吕应祥。吕应祥,明代泾阳范村里洪崖村人,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
,嘉靖十一年(1532)
进士
。从其文可知艾穆著文时吕应祥已去世,吕应祥生于1493年,于1564年
去世
,距离写文时至少已过去了七年。
吕潜与艾穆相处时间不长,因共同经历更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吕潜就请艾穆为谷口草堂写记事碑,以纪念吕应祥对地方教育的贡献。艾穆或许对谷口书院不熟悉,然而有当事人之一的吕潜来陈述事实,因此“草堂记”记述事实可信度应该更高。
1.3谷口草堂的规制
当前泾阳地方研究者对谷口草堂(书院),要么持有怀疑态度,要么对其规制模糊不清。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同雾里看花,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距离县城数十千米的乡间,穷乡僻壤的山里,秉持存在的人也不免对其规模具有疑问,笔者曾认为不过是几间屋宇,一群举人或是秀才切磋儒学,要强说书院也成,然其更具有文化沙龙性质。友“周日没有空”的发现,犹如拨去浓雾使得书院以清晰面目呈现在诸人面前,为方便特将部分语句简录如下:
嘉靖己亥,都谏公以直言罢归,见四方士从愧轩君游者,又复駪駪集。遂令即其地构堂,缭以高垣,南北长若干,东西阔若干。窟山为洞类蜂房,前为书楼六楹。讲堂六楹,堂名“仰郑”,郑盖谓子贞云。东西为斋房,各四楹,以居来学者。又前为大门,颜其门曰谷口草堂,故人遂呼为谷口草堂,由是谷口草堂之名闻关中矣。
从上述文字来看,书院建造当在嘉靖己亥年,即1536年。当时吕应祥朝廷为官,因直言获罪被罢归故乡,本来郁郁不乐的心情却因其子吕潜、弟子郭郛等人作为而感到有些意外。他看到两人身边集聚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友,就如同当年他未入仕途前的景象,年轻人孜孜向学之心更盛从前,使他回忆起入仕以前的求学情景。当年吕应祥读书,在仲山余脉张家山寻求一安静所在,即当时功臣祠、龙王庙后的窑洞中,前有泾水为伴,后有仲山为靠,几十年如一日形成习惯。苦则苦已,然乐在其中,时间既久不免也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之文友,就如同现在的吕潜与郭郛。想起当年情形,于是他便在功臣祠西边开始建造谷口草堂(书院),其规制从后向前分别为:
最里层为诸学子居住之所,依其地形层层叠叠开凿窑洞,密密麻麻犹如蜂巢。
其前为书楼,宽约六间,至少两层,类似图书馆以供学子之用。
再前为讲堂,其名为“仰郑”,其义为崇仰西汉末年隐士郑子真,据传郑子真曾隐居泾阳谷口,故以其名之。
讲堂两侧东西分布斋房各四楹。
谷口草堂正门大字书写“谷口草堂”。
我们现在看到的“草堂记”,草堂建筑数据有些模糊,估计有些连吕潜本人都忘记了,所以行文时才有一些不确之语,例如“
缭以高垣,南北长若干,东西阔若干”
,还有最后一句
“
堂成于某年月日,愧轩君鑱石草堂而碑之。
”
由文末语来看,《谷口草堂记》就是为后面刻碑做准备,最后刻成与否,碑立何时真不好断语。此文却是依据当事人资料撰写的,据后来回忆清代曾有好事者,在书院旧志立碑纪念吕潜与郭郛读书之事,但没有讲到“谷口草堂记碑”,故可判断要么是未刻立,要么立碑不久就被毁掉了,否则明末陕西省志、泾阳清代康熙县志不会只字不提。
再说谷口草堂建筑规模。吾友泾河钓叟长期研究清末书院教学,曾就谷口草堂建筑与其交流,他讲根据“草堂主”来看谷口草堂建筑规模,并不弱于清末泾干书院,泾干书院花费白银一万余两,谷口草堂也不会少,也当在万两左右。而这笔巨资源自于何?吕应祥可能没有如此财力,明代书院民间性质更强,官府色彩更弱,是地方士绅集资而成,还是其他,尚需进一步发现。
二
谷口草堂的位置
古人编写志书,在绘图方面实在令今人无语,谷口书院具体位置的确定同样也存在多种说法,总其说有四种:其一在今天泾阳泾惠渠渠首管理站以北;其二在原来张家山水泥厂一带;其三可能在今天郑国渠遗址博物馆前的台地之上;其四在今岳家坡村北一带。之所以有这四种说法,实质上依据村人回忆进行的臆测,由于各人采访对象不同,所得信息不一,故而不免众说纷纭。
2.1龙王庙、二功臣祠
《谷口草堂记》明白清楚讲到其具体位置,原文如下:
又渠前筑堰障水故,又名洪堰渠。左二庙,一龙王庙,一功臣祠。龙山吕都谏公尝读书二庙后之名洞中,携冢子愧轩君与门人郭蒙泉君,授经四方负笈之士駪駪集,都谏公曰:洞中故不足容多士。因翔览二庙之西得隙地,背仲山面崇冈,泾水环之如带,喜叹曰:“佳哉地也!可以萃俊而讲业矣,吾将筑草堂居焉”。
行文中提到的洪堰渠,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明代时唐代渠工信息基本无存,之所以行文如此,不过是为了说明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前文所讲“仰郑”其义也在此。渠道以北有两个庙是重点,其东为龙王庙、西为功臣祠(后来合称“二功臣祠”),最西边就是谷口草堂。泾阳县旧志及附图对龙王庙与功臣祠两处建筑有标注与介绍,并无谷口草堂任何信息,现将旧志两建筑有关信息截图如下:
从所截之图来看,实际上还是没有办法弄清龙王庙与功臣祠的具体位置,究其原因县志上所谓的舆图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地图,方位既不精准,也无比例尺,根本不能定位与计算,因此也只能结合民间采访与文献史料共同判断。
吕应祥曾为功臣祠写过一篇庙碑,收录在泾阳县旧志之中,其名《重修二功臣祠记》,对功臣祠的规模有所记载:
二功臣祠惟正殿仅存,乐楼翼室门垣俱颓泐无遗……先崇正殿六楹,享堂四楹,次乐楼大门、耳门、伶室。创建圣母殿三楹,皆宏壮巩固,丹雘孔炜环垣维新。
该文记载嘉靖三十四年的关中大地震,功臣祠与显圣庙(龙王)被震塌,功臣祠重修于1558年。从吕应祥记载来看,功臣祠规模不小,有山门、耳门、伶室、乐楼、享堂,并有阔有六楹正殿及三楹的圣母殿。其实泾阳旧志也有错误,那就是对功臣祠的理解,从吕应祥记载来看,功臣祠所祠者有两神灵:
其一为邓候,据传为邓候,乃东汉云台二十八宿之一,助光武打得天下,封高密候,后敬为太尉,其事在《后汉书》所载甚详,后为皇家诏祠天下。
其二为普济王,其实就是泾河龙王。吕应祥笔下有文:
惟显圣不见经传,而湫之神在于真宁,因原隰以立名,壅澄渟而宅柱,征诸旧俗固知疏作之,因视厥洪源,但毓灵长之德,其地盖水府之别馆,其神即天地之右弼,故能蓄洩雷雨,含阴阳,施德于人,被于物也,昔宋帝为民请雨,驿骑持锦繖挈巨瓶,挹其灵湫,归于内殿,大澍千里,始封
应圣侯
,遣官建祠湫前,春秋祀焉,及昭宗光化三哉追封
普济王
,皆所以答神降之祥酧雨施之惠也,至兴国二年闰七月五日改封显圣王,所以报灵祝而昭睿睠也,此真宁庙碑之所载
。
唐传奇《灵应传》,有关真宁资料如下:
“城之隅有善女湫┅┅乡人立祠于旁,曰九娘子神。岁之水旱祓禳,皆得祈请焉”……(善女湫神自述其祖)“今三世卜居,先为灵应君,寻受封应圣侯。后以阴灵普济,功德及民,又封普济王。威德凌人,为世所重。”
善女渊神灵自述与吕应祥二功臣的记载完全吻合,故而可知庙中所祀之人为普济王。
2.2从龙王庙、功臣祠到二功臣祠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笔者推断其实与艾穆笔下的记载有矛盾之处,究其根底还是吕潜造成的,吕潜讲有两个庙,在两庙(龙王庙、功臣祠)之西建造谷口草堂,笔者推断龙王庙与功臣祠实为一庙。说实在话,笔者发现这一问题就连自己都不好理解,好在这一推论并不能影响谷口草堂位置的判断。
也就是说吕应祥笔下的二功臣祠就是龙王庙,也是显圣庙。泾阳明代旧画出龙王庙与功臣祠,一点问题都没有。清代旧志的问题就大了,吕应祥在庙碑中记载有这么一句话,笔者最初也没有注意到,导致困惑许久,其文:
兹祠之建因民祷雨无应,乞湫於真宁之湫,至甘泽应时而降,遂合祀。邓侯之祠是酬报德之典,岂淫祠之可拟也,故揭其楣曰二功臣祠云。
从其文可以看出,原来此处有两庙。其一功臣祠,所祠者为东汉邓侯,目的在于酬报德之典;其二为龙王庙,所祠者为普济王(以前称显圣王),为求雨所需。嘉靖大地震之后,两庙合二为一,由功臣祠变为二功臣祠了。清代康熙旧志作者根本没有考虑新发生的变化,对舆图一节基本照抄,后世续修者为图省事,基本采取与康熙志同样的态度,才导致了后世困惑丛生。
2.2谷口草堂具体定位
从吕应祥对功臣祠的描述,综合艾穆对谷口草堂的描述,两建筑所占土地面积较大,至少需要一二十丈的入深。假定笔者功臣祠及龙王庙的判断错误,其所占面积还要更大,然而根据张家山一带山、河、渠的分布与走向来看,适合的地点并不多。首先排除掉了泾惠渠渠首管理站以北(二龙王庙),其次排除了今岳家坡村西,合适的仅剩两处,即张家山水泥厂与郑国渠博物馆两处,其实这两处位置只有210米。
再综合《谷口草堂记》行文,有“
因翔览二庙之西得隙地,背仲山面崇冈,泾水环之如带,喜叹曰:‘佳哉地也!可以萃俊而讲业矣,吾将筑草堂居焉’
”语。
能同时符合“背仲山面崇冈”的只有一处,那就是原张家山水泥厂的位置。用现代地图测距离,距离渠道边有218米,当然后世建厂时有大开挖痕迹,即使考虑这个因素,其距离渠道依然有80米,约合二十六七丈。之所以不再考虑郑国渠博物馆,其一是为台地,面南并无“崇冈”感觉;其二,尤处山处之区,读书环境感觉不佳;其三,坡势相对较缓,挖凿窑洞不能做到“窟山为洞类蜂房”。
2.3以前谷口草堂(书院)定位的错误
笔者以前曾写短文《郭郛、吕潜与谷口书院》,将谷口书院的位置定位为张家山郑国渠博物馆以南的高台上,其实在当初就考虑其崖底下窑洞,又加上听信该处为三龙王庙所在,故而虽心中疑惑不断。又因不自信缘故,认为谷口书院规模不大,生员不广,限于资料只能将其位置断在该处。数年以前白描老师在写《天下第一渠时》,考察本地风物人情,就将他带领到博物馆前,泾渠北边土崖下,指着那层层叠叠的窑洞,说是谷口书院遗址。现在想起来,不由感到惭愧至极,为自己的武断深感不安。
作者简介:天命君 地方文化爱好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c2MjY1OQ==&mid=2247497022&idx=1&sn=94c63529bb6ea35d3fa8cfecd1034b17
泾河文化研究
挖掘、整理和研究泾河水利、经济、民俗等人文资料,编辑出版有关泾河流域的文化书籍。
最新文章
八路军129师誓师抗战的独特内涵|杨东峰
大浪随录:八路军129师石桥改编暨誓师抗日大会纪念馆筹建座谈会在大安文化康养中心隆重召开|张志勇
大浪闲谝:于右任先生赴莫斯科前后(5-3)|张志勇
泾阳红色颂|郑军
中条红叶|雒长安
大浪闲谝:于右任先生赴莫斯科前后(5-2)|张志勇
崇文塔及李世达历史考略(下) | 张斌
崇文塔及李世达历史考略(上) | 张斌
【古镇旧事之四十】 狗娃子李继承 | 许志学
大浪闲谝:于右任先生赴莫斯科前后(5-1)|张志勇
仰视王保田 | 南杰庵
老家的pià
【古镇旧事之三十九】 牛八牛剑秋 | 许志学
十月一穿齐备 儿给先祖送棉衣
溯源周秦清渭楼 字音意人扯biangbiang
喜哉!同期发文两篇
【古镇旧事之三十八】焦七焦沛南 | 许志学
推荐:作家何冠雄长篇新作《苍烟》
大浪闲谝:biang字哪年才造出(下)
【古镇旧事之三十七】西街永义福 | 许志学
【古镇旧事之三十六】北店子明祥春 | 许志学
大浪闲谝:biang字哪年才造出(上)
【古镇旧事之三十五 】小镇粮食集 | 许志学
老渠南北两个村
探究李世达故里——花李村李氏之源 | 张俊
老屋的柿子树 | 宋小艳
Sunny,美丽的护花使者——致乡村幼儿园Sunny老师 | 杨柳
【古镇旧事之三十四 】东刘川刘村 | 许志学
大浪闲谝:问石从何来? | 张志勇
【古镇的事之三十三 】 神枪手赵振清 | 许志学
乡贤毛念修家世年表 | 张俊
众说纷纭大壸寺
泾阳通儒台|刘平望
《古愚先生祠》补缀 | 刘平望
风起南门里——社树乒乓记 | 史新胜 姚兴文
刘灏为蒋廷锡《赐莲图》题诗鉴赏|刘利民
大浪随录:七月天如火 郑国渠采风 | 张志勇
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于公右任墓表
故宫博物馆所藏泾阳刘灏书法真迹 | 泾河文化
芦苇荡里的记忆 | 金学谦
民国媒体文献鲁桥私立竞志小学 | 王冰
【古镇旧事之三十二】 喜生子的油茶 | 许志学
清末泾阳吴周氏墓志铭校注(全文) | 张俊
拙诗杂韵(诗组) | 许志学
李全君先生画笔下的海鸥
【泾邑乡村记忆】桥川的历史底蕴
【泾邑乡村记忆】清及民国时期的百谷于氏
【古镇的事之三十一 】 劣子刘俊 | 许志学
大浪随录:泾河文化研究会甲辰仲夏采风记 | 张志勇
【泾邑乡村记忆】世界遗产的文化底蕴:郑国渠首谷口草堂考(上)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