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合肥最火爆的商业街区,淮河路步行街一“发话”,四下里无人再敢言语。合肥老城这道靓丽的风景线,继传承千年商业文化后,又受到现代城市交通的惠泽——两条地铁线路纵横连接其首尾。其中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以四牌楼站联系淮河路步行街西首,此段由长江中路、宿州路,并经四牌楼、基督教堂、鼓楼、十字街等节点,自然而巧妙地形成一条文化深厚的漫游路线。正是在这条路线上,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三坊庙巷”,你留意到了吗?
——引子
/ 三坊庙与五显庙 /
翻阅历代典籍,“三坊庙”似乎只是合肥的“独家记忆”。无论是庙名,还是后来衍生的巷名,都紧紧与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回头来看——古人的命名密码,要么反映其地理位置和建筑特征,要么体现了宗教信仰和文化寓意,有些则受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影响,等等。与上述情形相比,三坊庙则显得有些“特殊”。
· 色正芒寒 ·
▲ 摄影:王牌
这个故事反映了旧时民众对于清官的企盼和推崇,与当时贪腐横行、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当然,民间故事毕竟只是“故事”,无法准确地反映名称由来的真实情况——史志未见“三访庙”,更无相关记载。倒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府县志中,点明了一条重要线索:“五显庙,俗称三坊庙”。
何谓“五显”?五显神,别称五显大帝、五显灵官、五路财神等,隋唐时期发迹于婺源、德兴一带,后经徽州商人的传播,其信仰从地方走向全国,继而得到了朝廷(尤其是宋、明两朝)的认可和封赐。关于五显神之姓名,历来说法不一,有宋萧永福五子、齐柴姓五兄弟、陈顾野王五子、五姓江洋大盗、五兄弟中行五等诸说,也有以华光菩萨为五显者,不一而足。
· 五显神 ·
▲ 来源:五显祖庭
· 五显镇 ·
▲ 摄影:张凌云
综上可知,三坊庙的本质为“五显庙”,祀奉五显神。在明万历元年(1573)修成的《合肥县志》中,曾记作“三妨庙”。万历三年(1575)《庐州府志》则改为“三坊庙”。“妨”,本义指损害、阻碍,迷信者以为因命相、时辰、方位等凶像而人造成的灾厄,显然表贬义,结合前后记载,应系作者笔误。
既然确信名为“三坊”,祀主亦与现实人物无关,故而当重探字面本身。“坊”,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指街巷、里弄。据史载,北魏已出现“坊”的称呼。隋唐时期,以“坊”正式取代“里”,成为城市居民编户单位。明代庐州府城计19坊——大胆推测,此庙或为其中3坊居民集资所建,或位于3坊交界处,有待再考。
· “坊十九” ·
▲ 来源:万历《合肥县志》
/ 庐江巷与三坊庙巷 /
庐江巷为东西走向,按前文描述,三坊庙应位于巷东首西北角或巷西首东北角,此巷西起饭巷(今徽州大道范巷口以北段),东讫未知。直到清康熙《庐州府志》新记有“五显庙巷”,城内五显庙独此一座,故该巷应系三坊庙巷的前身,为南北走向,而三坊庙便自然而然地便坐落在——庐江巷与五显庙巷交会处西北角。
据雍正《合肥县志》记载:城内“石灰桥三,一五显庙巷……”参考1949年《合肥市区图》,三坊庙巷北首以北,西鼓楼巷(或曾与三坊庙巷相通)侧有一小桥,通抵金斗河北岸,“石灰桥”或即此桥。嘉庆《合肥县志》始见“三坊庙巷”,但分为两处:其一为“拱辰门内北门大街”街西第8巷,再者为“后大街”街南巷道。
· “三坊庙巷”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嘉庆《合肥县志》也提到了“庐江巷”和“万福庵巷”,分别为“南薰门内大街”(即明代“饭巷”)街东第4巷和第5巷。至此,三坊庙附近的街巷结构便清晰了——三坊庙巷北起后大街(今安庆路),与万福庵巷交会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经庐江巷,南抵前大街(今长江中路);一路折向东,抵鼓楼街(今宿州路)。
· 清代三坊庙位置推测示意图 ·
▲ 制图:又心
· 徽州路北段(1950年代) ·
▲ 来源:资料图片
此外,在清初诸志中,“三坊庙”与“万福庵”同时出现,且描述二者方位有别,前者为“尚节楼东”,后者为“尚节楼南”,显然为两处公共建筑。嘉庆《合肥县志》仅存“三坊庙巷”,不见“三坊庙”的踪影。此志被誉为“《合肥县志》中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备、结论最准确的一部”,应非遗漏之过,实则古庙已消失。
/ 三坊庙巷之变 /
至于南北走向的三坊庙巷,名称依旧未变。但在《合肥老城志略》中,曾提到此巷南段又名“三元巷”,未说明巷名来历。翻遍旧志书籍,也仅此书有相关记载,不知所故。另篇(《长江路上曾有“一二三四”》)曾推测,是否与北宋合肥人杨寘“连中三元”存在关联?但缺少史实依据,不得而知,只能留待后考了。
· “三元巷” ·
▲ 来源:《合肥老城志略》
万福庵巷与庐江巷间原有一土丘,为蔡姓所占,俗称“蔡大山”。因长期水土流失,至此时已平为高地,比街道仅高出1米,故民间改称为“蔡大园”,曾为大鼓书艺人卖艺之场所。1949年3月,皖北区合肥人民文化馆(即今合肥市文化馆)成立,馆址设在古楼街21号。馆内共有房屋50间,后扩展到蔡大园一带。
· 合肥市中心文化馆(1949年) ·
▲ 来源:资料图片
· 合肥中心文化馆文娱晚会演员证(1952年) ·
▲ 来源:《图说合肥城市记忆》
1954年1月,合肥市邮电局办公楼竣工投用。1956年12月,合肥百货大楼开工建设……至此,三坊庙巷南段在“一五”计划建设的浪潮中湮没,遗址即今百货大楼与邮政大厦交界处。昔日“十”字形街巷结构演变为“丄”,而如前文所言,万福庵(道士李崇云在“文革”中去世)已不复存在,万福庵巷遂并入三坊庙巷。
1987年,安徽省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建筑“金斗城”(1994年改名为“绿都商城”)在此开工建设。该项目北至淮河路,中跨安庆路东段(今金斗街),南至三坊庙巷,东至宿州路,西至徽州路(今徽州大道)。三坊庙巷北段巷道及东西段北侧民居皆于此后彻底消失,仅留存东西走向约150米的巷道,以混凝土铺成。
· 绿都商城(2004年) ·
▲ 摄影:shawnlee1976
接前文——露天剧场。1962年初,合肥市图书馆迁市文化馆(淮河路馆址)。因设施、环境不适用,又迁徽州路134号(蔡大园)。1968年12月,市图书馆并入市文化馆。1973年2月25日,市图书馆恢复建制,时馆舍仅剩破旧平房9间,难以开展工作。12月,经市政府批准,原址新建大楼,面积2200平方米。
· 合肥市图书馆(2003年) ·
▲ 来源:资料图片
· 合肥市图书馆(2020年) ·
▲ 摄影:王牌
/ 札记 /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城门水关 -
- 楼台亭阁 -